对话瑶绣传承人,桂林理工大学实践团队助力非遗寻求破局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4:04 1

摘要: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李成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近日,桂林理工大学学生组成实践团队完成在广西贺州市、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的调研,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芳、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凤香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李成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近日,桂林理工大学学生组成实践团队完成在广西贺州市、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的调研,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芳、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凤香展开了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法律保护的深度对话。

在贺州市八步区瑶族服饰传承基地,李素芳向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演示贺州瑶绣独有的“反面挑花”技法。李素芳的母亲李小莲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这种技法是她从小耳濡目染学来的,长大后专门深入学习了服装缝纫专业。

展架上的《瑶族盘王印章》和《年年有鱼》两件绣品格外醒目,两件作品于2016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中,并装饰在商务笔记本封面赠给各国官员。

从2004年回乡开办工作坊,到2016年建立传承基地,她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当地每户年增收5000到40000元不等,带动500多名绣娘实现“居家就业”。

实践团成员访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桂林理工大学供图

李素芳在展示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计的瑶族服饰时提到,“冬奥会结束仅一周,手工服饰竟在多个网购平台出现机器仿品,而且售价不到正版的十分之一。”李素芳想过申请版权,却发现自己的名字早已被他人注册商标。她也曾尝试向平台投诉,但因流程繁琐,加之高昂的律师费、公证费等最终放弃。

赵凤香面临同样的困境。由她主创的纹样,拿到工厂打版后不久,便发现网络直播间有店铺售卖同款服饰,并称是原创作品。赵凤香解释,“一套完整的瑶服能卖4000元左右,但织绣过程要一年时间。两天时间绣出的图案只能卖十多块钱,做工复杂可报酬太低。”她介绍,和她同代的瑶家妇女中能完全掌握织绣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下一代很少有人学,一是不感兴趣,二是从事织绣收入不高。”

为破解这一困局,团队深入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的瑶族聚居区,走访非遗传承基地、瑶绣工坊等72个地点,回收有效问卷1093份,与82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位文旅部门工作人员、9位律师及法学专家开展深度访谈。

实践团在瑶族服饰传承基地进行调研。桂林理工大学供图

团队调研总结出瑶绣相关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深层症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非遗特殊性未被有效识别,二是跨地域、跨平台侵权难以追溯,三是传承人在法律博弈中不占优势,四是公众价值认同与市场消费背离。”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也提出针对性建议:制度层面,团队期待官方层面细化侵权认定标准,推动政府制定六维联动专项计划;模式层面,需要构建“传承人+企业+设计师+文化机构”的四方合作反哺模式,构建动态分级授权体系;技术层面,建议建设区块链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瑶绣“版权登记—生产溯源—真伪鉴别”的全链条管理。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