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研究生,怎么突然不香了,为什么比不上本科生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4:41 1

摘要:“考研”,这个词在过去十几年里,几乎等同于“逆袭”“上岸”“人生赢家”。无数人把它当成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挤破了头也要冲进去。可风向,似乎一夜之间变了。

**考研人数暴跌86万!研究生学历,怎么突然就不香了?**

“考研”,这个词在过去十几年里,几乎等同于“逆袭”“上岸”“人生赢家”。无数人把它当成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挤破了头也要冲进去。可风向,似乎一夜之间变了。

最新的数据简直让人大跌眼镜: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暴跌50万!算上2024年减少的36万,短短两年,足足有86万人从考研大军里“临阵脱逃”。这可是20年来最惨烈的跌幅,曾经热火朝天的考研赛道,怎么突然就凉了半截?是学历贬值得太快,还是我们终于从“学历崇拜”的梦里醒过来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三大关键原因。

**一、就业市场“打脸”:研究生,你咋还不如本科生?**

先说最扎心的现实:找工作,研究生竟然干不过本科生了!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去年年底,一位211高校的硕士在网上吐苦水,说自己从秋招到春招,投了1200多份简历,最后只收到3个面试邀请,还都黄了。

更让他破防的是,同专业的本科学弟,轻轻松松拿了两个互联网大厂的offer,起薪比他期望的还高2000块!

这背后,是冰冷的数据。2023年,研究生的offer获得率还有56%,到了2024年,直接跳水到44%,历史上第一次被本科生和大专生反超。

尤其是“双非”院校(非985、211)的研究生,处境更尴尬,有招聘平台统计,他们的offer获得率甚至比“双非”本科生还低了整整10个百分点!

为什么会这样?一位互联网大厂的HR道出了真相:“现在公司招人,逻辑特别简单。

要么,我们花高薪抢清北复交、哈佛耶鲁的顶尖天才,让他们搞核心研发;要么,我们用性价比高的本科生、大专生,做基础执行。‘双非’研究生就卡在中间,高不成低不就。论能力,够不上顶尖;论心态,又看不上基础岗的薪资,觉得读了三年书,怎么能干这个?”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岗位现在反而“偏爱”本科生。

比如某连锁餐饮的区域运营岗,HR就直言不讳:“本科生学习能力强,没那么多包袱,愿意从门店跑起,稳定性比一些研究生高多了。有些研究生,眼高手低,觉得跑门店、做调研是浪费他的学历,太难管了。”说白了,一些研究生空有文凭,却连职场的入场券都拿不到,成了尴尬的“学历夹心层”。

**二、成本飙升,回报缩水:这笔账,越来越算不过来了**

如果说就业难是“劝退”的第一巴掌,那高昂的读研成本就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巴掌。

先算算经济账。研究生分学硕和专硕,学硕一年八千到一万二,还算亲民。但专硕,尤其是热门专业,简直是“烧钱”机器。金融、计算机的专硕,一年五六万是常态,顶尖院校的MBA,三年下来二三十万都不在话步。这笔钱,对普通家庭来说,绝不是小数目。

再算算时间账。为了考研,多少人选择“二战”“三战”,甚至备考四五年?当他们终于“上岸”毕业,同龄的朋友可能已经在公司当上了小主管,有了存款和职场人脉。而自己,却要从零开始,还要面对“30岁”这个隐形的年龄门槛。很多企业虽然不明说,但招聘时对“大龄应届生”确实不那么友好。

当投入越来越大,回报却越来越不确定时,大家自然开始“理性计算”了。如果读研只是为了逃避就业,或者盲目跟风,那几年青春和金钱砸下去,最后可能发现,还不如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混得好。这笔亏本买卖,谁还愿意做?

**三、教育本身的问题:读研,究竟是深造还是“打工”?**

就业难、成本高,还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出在研究生教育本身。

现在网上,很多学生把自己的导师叫“老板”。这个称呼看似调侃,实则暴露了师生关系的扭曲。在一些高校,导师不像导师,更像个“包工头”,学生则成了廉价甚至免费的“打工仔”,天天被派去干各种杂活,自己的学业和科研反而被耽误。

更让人心寒的是不公平现象。有些导师的“资源”优先给了关系户,领导、老板家的孩子,哪怕成绩平平,也能轻松拿奖学金、顺利毕业。而普通家庭的学生,不仅科研任务繁重,甚至可能面临论文署名被抢的窘境。自己辛辛苦苦写的论文,第一作者莫名其妙就成了导师的某个亲戚,理由还是“帮你指导了思路”。

这种环境,谁还有心气儿搞学术?

此外,课程设置与市场严重脱节。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还是十几年前的老黄历。比如市场营销专硕,课堂上还在大讲特讲传统媒体广告,对直播电商、私域流量这些当下最火的东西却一笔带过。学生毕业时,简历上写的还是“熟练使用Excel”,企业看了直摇头,调侃说:“这哪是读了个硕士,分明是读了个‘大五’,能力没见长,架子倒不小。”

**结语:学历不是万能钥匙,能力才是硬通货**

说到这儿,是不是研究生学历就彻底没用了?当然不是。

而是那个“水文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永远奉行“物以稀为贵”的原则。顶级名校、热门专业的研究生,依然是香饽饽。清华北大的计算机硕士,毕业拿个年薪40万以上的SP offer,不是梦。医学、法学这些高度依赖学历的专业,研究生学历依然是进入好平台的硬性门槛。

真正“贬值”的,是那些为了读研而读研的学历。本科专业不好,想跨考个冷门专业混文凭;或者天真地以为多读几年书就能自动涨工资,却不考虑专业对口和个人能力。

所以,到底要不要考研?别再盲目跟风了。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的职业规划,真的需要这张文凭吗?**(比如医生、律师、高校教师)

2. **我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在市场上真的有竞争力吗?**

3. **我读研的目标明确吗?还是仅仅为了逃避现实?**

考研热退潮,不是坏事,它说明我们这代人终于开始理性看待学历了。学历是敲门砖,但绝不是万能钥匙。真正能让你在职场站稳脚跟的,是你的核心能力、开阔视野和积极心态。

与其在焦虑中追逐一张可能“贬值”的文凭,不如沉下心来,打磨自己的真本事。毕竟,这个世界最终奖励的,永远是那个更有价值的你,而不是你手里的那张纸。

来源:蓉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