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落地成生产力,机器人闯入“双11”的前台与后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3:37 1

摘要:今年的“双11”不再把科技藏在后台。天猫把AI大模型直接端到消费者决策链条里,京东将机器人队伍、大模型调度系统推向全链路运营,快递企业把无人车当成可按“千台、万台”投放的弹性产能。技术从“可演示”走向“可交付”,从“概念发布会”走进仓网与街巷,令这场年度大促第

今年的“双11”不再把科技藏在后台。天猫把AI大模型直接端到消费者决策链条里,京东将机器人队伍、大模型调度系统推向全链路运营,快递企业把无人车当成可按“千台、万台”投放的弹性产能。技术从“可演示”走向“可交付”,从“概念发布会”走进仓网与街巷,令这场年度大促第一次成为机器人与智能物流的年度压力测试。

技术走到前台:AI成为“带货员”与“服务员”

10月中旬, 淘天集团将今年双11定义为“首个AI全面落地的购物节点”。平台披露,开卖首日面向导购、客服等场景的大模型累计被调用约150亿次,算力扩容约40倍,带动用户购买效率提升约25%——这意味着用户不只是被动接收分发,而是与“AI导购/客服”直接对话完成决策。


京东则将AI“模块化”为一组可被商家即取即用的工具,并把数字人主播做成可规模复制的服务。平台称其大模型在今年11·11期间覆盖上千业务场景、调用量较年中大促成倍增长,数字人直播的成本约为真人的十分之一且已在多品类跑通转化。与其同频,京东物流把这套能力延伸到履约端,宣布未来五年将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以统一技术底座贯穿仓、干线与末端。

机器人“上货架”:从展台走向交易

过去,人形(具身)智能更多在展会上炫技。今年,一个更具象的信号来自硬件直售。国产人形机器人公司“加速进化”在10月下旬推出入门级具身智能开发平台Booster K1,首批100台限时价2.99万元,并在天猫、京东与海外渠道同步上架,明确面向教育、赛事与实训等场景。公司高管称,此举目的在于“降低开发门槛、以交付能力证明成熟度”。


更重要的是可验证性。该公司表示,K1并非“仅收订金”的演示机,而是在今年7月巴西RoboCup上由德国HTWK队使用并夺得“Humanoid League-Kid Size”冠军的量产平台;企业同时提出“百城万校”三年计划,拟与高校、职校和中小学建立课程合作,推动具身智能教学常态化。


围绕“双11”,企业进一步给出了少见的交付承诺:对全款订单若未能按期交货将进行赔付,这种“以交付兜底”的姿态,意味着机器人厂商正在把自身放到与消费电子近似的验收框架里,接受供应链与服务能力的公开检验。

供应链重塑:从“单点自动化”到“全链路机器人化”

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后台,今年的“双11”把“机器人化的供应链”前推了一大步。菜鸟在10月披露的新一代无人物流方案,将“机器人仓+自动化分拨+智慧清关+无人车运输”打包为贯通式产品,既服务国内年末大促,也对接海外黑五和圣诞季,且相关自动化系统已在东南亚、南美、中东等市场落地并进入欧美日韩。


京东物流则以“超脑大模型2.0”为中枢,调度“狼族”机器人家族运行——从高位货到人拣选的“智狼”、托盘级高密存储的“天狼/地狼”、到负责接驳的“独狼”无人车和“飞狼”无人机,再到破解非标包裹码垛难题的“异狼”具身机械臂。企业披露,超脑2.0已让一线作业效率接近提升20%、人机协作效率提升超20%,而“狼族”已在全国二十余省、全球十余国家规模化部署。


上述“系统化的自动化”意味着,平台不再依赖临时人力应对峰值,而是让大模型与机器人集群常态化接管入库、分拨、出港与接驳等环节;也意味着这些技术不再只是“供参观的样板间”,而是被视为可复制、可输出的技术商品。

末端拐点:无人配送车价格打到“网点买得起”

“最后一公里”历来是大促的易堵点。今年变化最直观:无人配送车的整车价格从过去的数十万元级别下探到“万元级”。公开报道显示,九识智能E6的裸车价格为1.98万元,菜鸟6月发布的GT-Lite定价2.18万元且促销期可至1.68万元,价格进入普通网点也能按批量配置的区间。


价格下探迅速触发了规模化采购。10月下旬,中国邮政启动7000台无人车集中采购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多家媒体随后跟进称,这是目前中低速无人物流车领域体量最大的单笔订单之一,框架期四年,涵盖硬件、自动驾驶服务与运营维保。


电商中国梳理发现,在“商用元年”的首个双11,物流企业普遍开启大规模设备投放:京东物流提出前述五年采购目标,申通与菜鸟合作提出“年内投运2000台无人车”的目标,场景也从快递末端延伸到即时零售、园区、校园与商超补货等。

网点实证:从“堆人”到“加设备”

末端效率的改观也能从网点的细部看到。有媒体记者在基层采访中记录,一家升级了自动化分拣线的网点,单小时处理量由约5000件提升到7000+件,效率提升超过三成;上班时间从早6点顺延到7点,派件结束也提前至少一个半小时。这些原本靠“回网分拣”的夜间高强度工序,正逐步被设备接管。

与此同时,头部快递在转运中心与集散点的自动化改造也在加速。据报道显示,仅极兔就对全网57个转运中心、上千网点完成了超过700套自动化设备升级;上海多家集运中心通过新增无人供件与窄带系统,把单小时产能提升至4万票/小时级别。自动化不仅在“提效”,也在通过数字孪生等手段把现场管理从“经验驱动”转成“数据驱动”。

这届“双11”在验证什么?

其一,验证“可交付”。从K1的人形机器人明确标价、上架电商与比赛背书,到京东、菜鸟把机器人群与大模型放进真实网络、并宣告面向海外复制,厂商们不再只讲“未来会怎样”,而是用“交付/采购/部署”的确定性动作建立市场预期。


其二,验证“规模化”。邮政系统的集中大单、平台的五年设备规划,让“按千台/万台”成为新叙事单位;无人车价格打到万元级,为中小网点的弹性产能提供了“算得过账”的选项。


其三,验证“可迁移”。今年的“无人物流”与“数字主播/AI客服”并不局限于电商主场,正在外溢至跨境、即时零售与本地生活,预示“机器人化供应链”将成为更多行业的共同基础设施。

仍需直面的约束

技术落地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畅行。行业人士指出,末端无人配送在路权、场景安全与持续运营成本上仍需精细化运营;监管与城市治理也要同步完善标准体系。部分分析提示,虽然单车价格大降,但配套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服务费、维护与保险、调度系统与人员培训等仍需计入全生命周期成本。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企业在交付周期、售后体系与生态构建上也要“兑现”。教育/实训场景的规模化进入,意味着课程、软件工具链与动作库、算力与安全规范都要同步完善,否则“价格降到位但场景跑不通”的风险仍在。对平台与物流企业而言,如何让“超脑+机器人”的协同从旺季保障走向全年常态、从国内复制到海外不同监管环境,是下一阶段的硬仗。

把今年“双11”视为“机器人产业的年度大考”并不夸张:前台,AI与具身智能开始直接影响成交与体验;后台,机器人与大模型成为扛住峰值的必选项。技术不再是PPT,而是一条条正在运行的产线和一台台在路上奔跑的车。接下来的问题,是谁能把这套系统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更高可靠性复制到更多城市与更多行业。

中国网电商中国综合,部分素材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商报、南方都市报、财联社以及此前报道等

编辑:ST

联系邮箱:ds@china.com.cn

来源:视讯中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