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幕式那一刻,长江新区代表团整齐地走过主席台,旗手戴展飞牵着旗帜,步伐稳当,队伍通过时表情一致,台下一阵掌声。现场的镜头把他们的队列和口号直播出去,氛围挺有秩序的。
开幕式那一刻,长江新区代表团整齐地走过主席台,旗手戴展飞牵着旗帜,步伐稳当,队伍通过时表情一致,台下一阵掌声。现场的镜头把他们的队列和口号直播出去,氛围挺有秩序的。
这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做到的。要把一队人摆出这种样子,背后得有不少反复练习。戴展飞说,他们在学校里反复排练好几回,动作、口号、站位、节奏一个不落地反复调试。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有固定练习时间,教练会反复盯着步幅、握旗的姿势、队形之间的距离,哪怕是旗帜的角度、转身的速度这种看着微小的细节,也被一遍遍挑出来改。每次彩排都会有新问题,大家边走边调整,走熟了通道、熟了节奏,上场那一刻大家其实是在把训练的节拍照搬到现场。
把代表团整体形象先摆上台面,再把个人竞技放到比赛里,这种安排有讲究。戴展飞既是队伍的旗手,又要去打羽毛球,两个角色在一天里不停切换。站在主席台前,他得像模板一样统一动作,表情和节奏都要跟队友对上号;一旦踏进比赛场地,又得把注意力收缩到自己身上,调节呼吸、节奏和心理。这样的转换不只是体力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练习:大场面时的安定、个人对抗时的敏锐,都得在短时间内完成切换。对新手来说,这种训练外的考验,其实挺磨人的。
开完幕式,他立刻投入到群众体育项目的羽毛球比赛。赛况紧凑,关键分交替得比较激烈,比赛过程像拉锯战,体能和心理都被反复拷问。戴展飞把那场比赛形容为“只差一点就能进下一轮”,那种“输在一分之差”的滋味既刺心又清醒。作为第一次参加市运会的选手,四周的一切都很新:裁判的哨声、对手快速恢复跑位的动作、看台上断断续续的加油声,这些都让比赛多了几分重量,不像平时在训练馆里挥拍那么轻松。比赛结束后,他和对手握手,教练在场边简单点评,指了下一步训练的重点,大家也交流了技术细节。赛后团队没有闹情绪,更多的是互相提醒和琢磨失误的地方,几个人挤在一起回看录像,讨论哪里跑位慢了,哪次回球角度没处理好。
场上的每个小动作,场下都有对应的准备。开幕式前在候场区,队伍最后一次整理队形,旗手把旗杆紧握的姿势再确认一遍,避免走动时旗面乱摆;比赛中他在场边喝了口水,擦了擦汗,和队医、教练低声商量战术调整;比赛结束后,队友们互相拍拍肩膀,彼此交换感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环节,拼在一起就是一整天的经历和记忆。
提到个人背景,戴展飞刚从武汉文理学院毕业。回想起刚入学那阵子,校园周边还挺荒的,能走的路少,生活配套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几年过去了,周围慢慢冒出住宅小区、商铺和各种配套,热闹起来不少。这种变化对选择留下来的人有实际吸引力。毕业以后,他决定在本地当羽毛球教练,既在本地的培训机构工作,也会在学校带一些学生活动,主要教青少年和入门的成人。谈起为什么不去别的城市,他说机会多、人多是很现实的理由,教练的需求更旺,留在这里能慢慢积累学员和口碑,把事业一点点做起来。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很平常,没有夸张,也不像是在作秀。
工作和比赛之间,他把生活过得紧凑但有条理。平日里训练计划明确,既有技术练习也有体能安排,教小孩的时候更多练基础和习惯,训练成人时会根据他们的工作时间灵活调整。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也不马虎:熟悉赛场、走位通道,彩排队列,确认旗帜的固定方法,这些都提前演练过。实战中,他会把教练的话快速转化为自我调整的指令,比如哪里要站前点反应快一点,回球角度要稳,关键分时呼吸节奏要放慢。
那天的细节很多。像是在候场区,大家一边拉伸一边低声聊天,互相纠正姿势;通过主席台时,戴展飞手里那面旗几乎没有抖,旗杆的握法和旗面位置都被练到自然而然;比赛间隙他会边走边念教练交代的重点,让它在脑子里循环。赛后复盘也很务实,队友们并不狂热但很认真,把录像放慢看,标出每个人的失误点和改进方向。对外人来说这些是小事,可对参赛者来说,每一项细节都能决定下一次表现。
盖过这些事的,是那股想把事做好的人劲儿。他既想在城市里站稳脚跟,也想在羽毛球圈里有点名气。日子不是一蹴而就,教练这条路也得靠口碑和成绩一点点累出来。比赛的遗憾有时会逼着人去改进,胜利给不了的教训,失败会补上去。长江新区代表团那一整天的节奏,就是这么由很多小片段拼成:练、走、打、看、说、改。
报道来源注明:长江日报记者张琳、通讯员肖洪。编辑:丁翾。
来源:江雨朦朦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