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凯来旗下万里眼的90GHz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最近火了,采样率冲到200GSa/s,直接站上世界第二的位置。
新凯来旗下万里眼的90GHz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最近火了,采样率冲到200GSa/s,直接站上世界第二的位置。
很多人不知道,这台示波器的亮眼表现,全靠背后的ADC芯片在撑场。
ADC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电子设备的“信号翻译官”,能把声音、电压这些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让设备“看懂”,电子信息产业离了它根本玩不转。
以前提起高端ADC,国内企业都得犯愁。
全球市场基本被国外几家巨头攥着,更让人无奈的是,一些高性能ADC还被纳入出口管制,咱们想用来研发高端设备都没门路。
本来想靠着进口凑合用,but关键时刻人家卡脖子,这才明白,核心技术靠别人始终不踏实。
高速ADC是很多关键设备的“心脏”,雷达、5G通信都离不开它,采样率越高,捕捉高速信号的能力就越强。
以前国外产品在这领域独占鳌头,国内产品只能望尘莫及。
迅芯微电子算是打破僵局的选手之一,他们的AAD08S056G芯片,采样率能到50GS/s,里面集成了128路子ADC,还带16路高速串行输出接口。
更让人振奋的是,今年八月,由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迅芯微电子等单位联手攻关的“200GSa/s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核心技术及应用”,拿下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这意味着国产ADC已经突破100+GSa/s采样率和12bit精度的瓶颈,跟国际顶尖水平站到了同一起跑线。
成都华微的表现更让人惊喜,九月初发布的4通道12位高速ADC,双通道模式下采样率能冲到80GSPS,输入模拟带宽达到19GHz。
最关键的是,这款芯片是全自主正向设计,生产也靠国内厂商,从研发到生产全链条都可控。
如此看来,咱们再也不用怕国外在这领域“卡脖子”了。
高速之外,精度同样是ADC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轮到高位宽ADC登场了,它主打的就是“精准”,在医疗成像、工业控制这些领域,差一点精度都可能出问题。
高位宽ADC通俗点说就是“信号翻译官”里的“细节控”,能把微弱的信号精准转换,比如医疗影像设备里的生物电信号,全靠它才能给医生提供准确数据。
以前国内这领域的高端产品,性能上跟国外巨头差得不少,市场基本被ADI这类企业的产品垄断。
海思的AC9610芯片算是打破了这个局面,采样率2MSPS的时候,精度能到24bit,直接对标ADI的高端产品AD4630-24。
能在性能上追平国际标杆,还在成本和供应链上占优势,这对国内设备厂商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核芯互联的CL2468芯片更懂国内企业的需求,不仅8通道同步采样,最高采样率512Ksps,还在硬件和寄存器上完全兼容ADI的AD7768。
这意味着用惯了AD7768的企业,不用大改现有系统就能直接替换,大大降低了国产化的成本和难度。
我觉得这种“无缝替代”的思路特别聪明,能让国产ADC更快走进市场。
技术突破了,产能也得跟上。
士兰微联合几家企业增资51亿元,投建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生产线,总投资高达200亿元。
这条生产线分两期建设,全部达产后月产能能到4.5万片,专门瞄准汽车、工业领域的关键芯片。
很显然,有了产能支撑,国产ADC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替代,不再受限于“有技术没产量”的困境。
国产ADC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企业的持续研发和产学研的协同发力。
从被国外垄断到双线突围,从依赖进口到全自主可控,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坚持。
核心技术的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国产ADC用实际表现证明,只要找准方向、持续投入,“卡脖子”的难题总能被破解。
未来,随着混合架构、化合物工艺的发展,再加上AI技术的赋能,国产ADC的性能还会不断提升。
应用场景也会从现在的通信、工业领域,拓展到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这些新兴领域。
毫无疑问,国产ADC不仅能保障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安全,还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新名片。
来源:史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