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加上学校人员密集、接触频繁,流感、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容易趁虚而入,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威胁。为了守护校园健康环境,这份实用防护指南请家长和师生共同查收!
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加上学校人员密集、接触频繁,流感、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容易趁虚而入,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威胁。为了守护校园健康环境,这份实用防护指南请家长和师生共同查收!
一、警惕!这5种传染病易在校园传播
1. 流行性感冒(流感)
核心症状:突发高热(39-40℃)、头痛乏力、肌肉酸痛,部分伴有咽痛、咳嗽,症状比普通感冒更严重。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为主,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可快速在教室扩散,易引发班级聚集性流感。
关键提醒:流感病毒变异快,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2.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核心症状: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多为水样便),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多腹泻,部分伴有低热、腹痛。
传播途径:传染性极强,接触被污染的手、餐具、课桌等都可能感染,食堂、宿舍是高发区域。
关键提醒:患者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避免带病返校;班级出现病例后,需及时对环境进行消毒。
3. 水痘
核心症状:初期低热、乏力,1-2天后全身出现红色斑疹,迅速发展为丘疹、水疱,水疱破溃后易留疤。
传播途径:飞沫或直接接触水疱液传播,患病学生需隔离至所有水疱结痂干燥,避免传染给未接种疫苗的同学。
关键提醒:水痘疫苗需接种2剂(1岁、4-6岁各1剂),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学生可咨询社区医院补接种。
4. 流行性腮腺炎
核心症状: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疼痛,伴随发热、头痛、食欲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引发并发症。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肿胀期传染性最强,需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返校。
关键提醒:接种麻腮风联合疫苗可有效预防,建议适龄学生及时完成疫苗接种。
5. 手足口病(秋冬季散发型)
核心症状: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伴有发热、咽痛,低龄儿童(3-6岁)更易感染。
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分泌物、玩具、餐具等均可传播,幼儿园、小学低年级是重点防控场所。
关键提醒:建议5岁以下儿童尽早接种疫苗。
二、师生家长这样做,筑牢校园防护网!
对学生:做好3件“小事”
1.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揉搓20秒以上,避免用脏手摸口鼻。
2. 戴口罩:在教室、食堂等人员密集区域,或出现咽痛、咳嗽等症状时,科学佩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播。
3. 早报告:感觉发热、呕吐、出皮疹时,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或家长,不要带病上学,避免传染同学。
对学校:抓好3项“重点”
1. 通风消毒:每日早中晚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定期对门把手、课桌椅、水龙头等高频接触部位消毒。
2. 健康监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登记报告,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
3. 科普教育:通过班会、宣传栏等形式,向学生普及传染病知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对家长:牢记2个“关键”
1. 及时就医:孩子出现不适症状后,尽快带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遵医嘱隔离治疗,不要自行用药。
2. 接种疫苗:主动带孩子完成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等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降低感染风险。
秋冬传染病防控,需要学校、家庭、疾控部门“三方联动”。让我们共同做好防护,为孩子们营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
供稿:学校卫生股
/健康科普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