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7日晚,2025武汉《电视问政》播出,主题为“文化赋能 文旅共兴”。东湖风景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铁柱参加节目,和与会嘉宾共话文旅发展新路径。
10月27日晚,2025武汉《电视问政》播出,主题为“文化赋能 文旅共兴”。东湖风景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铁柱参加节目,和与会嘉宾共话文旅发展新路径。
Q
主持人:近年来,武汉一直在向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不断迈进。今年,市委部署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提出将武汉建设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并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要实现“知名”这个建设目标,东湖风景区将如何发力?
徐铁柱:武汉东湖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虽然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如何进一步将知名度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贡献度,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攻坚课题,需要持续下足绣花功夫。我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东湖不能只做“风景”,更要争当“引擎”。这就要求我们跳出景区管理思维,融入城市发展。特别是当前武汉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东湖风景区更应该发挥世界名湖、人民乐园优势,以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当好龙头标杆,支撑产业发展。
A
Q
主持人: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刚才东湖风景区在宣讲中提到了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伟人文化等等,在东湖众多文化符号当中,最能代表城市独特精神内核的是什么?
徐铁柱:东湖风景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伟人文化和创新文化。其中,最能代表武汉精神内核的是“创新文化”。这与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就东湖而言,我们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突破。在资源的转化上,我们把山水文化这一“天然家底”转化为文旅核心资产,打造了世界级的东湖绿道、东湖樱花园、东湖湿地公园,以及凌波门、落雁九曲桥、东湖之眼等现象级的网红景点。在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上,我们坚持跨界融合。湖北省博物馆的沉浸式全息舞台剧和文物主题文创,磨山楚天台编钟乐舞表演,都让荆楚文化可触摸、可体验。同时,我们同步推进硬设施和软环境双提升,优化配套服务,让游客来得舒心、游得安心。总之,唯有不断创新,东湖才能不断焕新,也才能支撑从“城市绿心”向“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跨越。
A
Q
市民代表:我是在东湖边长大的武汉伢,东湖这几年的变化,让我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这样的变化也让我很骄傲。随着武汉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未来东湖还将变成什么样子?能不能给我们剧透一下?
徐铁柱:这位市民朋友刚才说,东湖变得既熟悉又陌生,我理解的,东湖的美景是熟悉的,但是新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科技赋能带来的全新体验,又是陌生的。科技赋能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科技赋能推动文旅产品更新鲜、更多元。像东湖推出的智能游船、智慧跑道、智慧科普馆、东湖之眼智慧屏、东湖樱花元宇宙等新项目,已经让游客感受到科技赋能带来的新体验。另一方面,科技赋能也推动管理服务升级。我们实施了旅游客流的大数据智能管控,推出了接入deepseek的数字导游,建设了“智慧东湖”交通旅游融合场景项目,全面提升东湖风景区的文旅服务水平,东湖也将变得更潮、更酷、更值得期待!
A
Q
主持人:有不少市民朋友反馈这么一个感受,说随着东湖风景区的网红热度越来越高,大家已经有好几年没去过东湖了,总觉得那里人多车多,干脆就把停车泊位和共享单车让给外地朋友,咱本地人不去争抢有限的公共资源。可是,世界的东湖、人民的乐园,如何容纳更多的游客高效共享东湖美景,这是否也是一个需求不断增长的命题?
徐铁柱:应该说主客共享是我们旅游城市努力的方向,但是景区周边交通的拥堵,一直是网红景区面临的共同难题。近两年,东湖风景区会同市公安、交通等部门,协同武昌、洪山、高新等区,建立了市级统筹、区级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新建道路设施、增加停车供给、加大公交接驳、升级智慧管理等方式,不断优化交通保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今年国庆黄金周,东湖交通拥堵警情同比下降87.5%。当然,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将立足中远期规划建设,既打造景区立体交通体系,又优化景区项目和功能布局,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相信经过三到五年的建设,东湖的交通体系会进一步完善,来东湖游玩会更加顺畅。
A
Q
主持人:从景区升级到线路更新,从“文旅+百业”到“百业+文旅”,如何加快推进文旅产业高速发展?
徐铁柱:东湖风景区作为武汉市唯一的旅游功能区,将主动担当城市文旅发展的使命。以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优化生态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文旅融合,推动东湖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世界名湖、人民乐园的金名片擦得更亮,为武汉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作出新贡献!
A
来源:V东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