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陆方这些年始终把“同胞”置于口号之前。上百万台湾青年在上海、昆山、厦门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福建福清的渔港改造,专门留出台湾船舶泊位;疫情最紧张时,湖北台商的防疫物资包机直飞。数字背后,是一张真实的生活网。
有人抛出一句话:“岛内九成民众对统一说不,大陆何不就此撒手?” 初听像挑衅,再想却像体温计,把两岸几十年的冷热一次测了个准。
可别忘了,大陆的判断不靠情绪,靠的是算大帐:地缘安全、民族未竟之业、发展纵深,件件都写着“台湾”两字。武力固然在手,但是否开关,绝不是民调的数字游戏。
陆方这些年始终把“同胞”置于口号之前。上百万台湾青年在上海、昆山、厦门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福建福清的渔港改造,专门留出台湾船舶泊位;疫情最紧张时,湖北台商的防疫物资包机直飞。数字背后,是一张真实的生活网。
那么,为什么仍有大比例的年轻岛民对“统一”字眼敏感?身份认同的形成,从小吃的文化、学的教材、看的娱乐节目都在起作用。三十年课纲的渐进式“去中国化”,把历史切碎拼接成新叙事;社交媒体又把情绪放大,久而久之,血缘与想象在不少人心里对冲。
加上经济结构的调整。过去台湾出口里,四成以上指向大陆加香港;如今东南亚、美欧分流显著,岛内政客便宣称“脱钩可行”。可数字不会说谎:去年台商对大陆和香港顺差仍超过一千亿美元,电子产业链在广东、江苏延展开去,这些利润支撑了台湾超过两百万个岗位。
另一头,美国打的算盘更直白——“成本最小化,牵制中国最大化”。军售合同签好就走货,训练顾问一波接一波,却从不透露真开战时谁会替“盟友”挡第一轮导弹。华盛顿智库自己的报告也承认:“若冲突扩大,美国本土供应链将陷入十周以上的停摆。” 这不是盟义,是账本。
大陆内部的讨论同样不只有强硬声音。有人问:若最终不得不动手,能否让战火避开住宅区?能否在三天内恢复自来水与基站?珠三角的轨道设计师在推演“海峡快线”,农业部门研究怎样把福建漳州的蔬菜冷链一路送进台北。动武不是摧毁,而是确保第二天群众能继续买早餐。
岛内企业家也在细算。假如统一,关税消失,台南的机械厂接单会不会直接翻倍?金融牌照放开后,高雄的本土银行能否在重庆、成都铺网点?过去这些推演只在闭门会议上讲,现在被年轻主管拿到咖啡店讨论,因为他们感觉到全球供应链正重新拼图,不能再等。
疑虑并非凭空。许多人担心“一国之后”自己的选举权、发行新台币的权限、以及多元社会的空间。大陆学者已公开提出三个选举方案模型,一种保留现行“总统”直选,一种改为双首长制,还有一种采用北爱尔兰式的联合执政。这些草案不足完美,却至少让对话从口号落到条文。
安全层面,大陆军方已多次释放信号:主攻目标锁定决策链、通信链与外援通道,尽量避免对民用设施造成大面积损毁。说白了,枪口对准的是企图割裂的少数人,不是夜市的摊主、教室里的老师。岛内要做的,是别把自己捆上那辆赌命的战车。
问题摆到这儿,选择其实只剩两条:继续把未来寄托在外部强权的胳膊上,或者承认两岸终究要共座一张桌。前者看似安全,却注定被“战略物资”化;后者需要勇气,但能换来确定的市场、稳定的和平与更宽阔的国际舞台。
有人说历史是钟摆,我更愿意形容成水流。石头可以让水花四溅,却改变不了最终汇入大海的方向。九成人民意也好,外部干扰也罢,都只是流速快慢的问题。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种力量早被无数次验证,不因任何人的情绪而暂停。
真正的考验不是武器射程,而是耐心和诚意能不能撑到最后一刻。从“登陆”到“融入”的每一步,都需要对等尊重,也需要握手的那一瞬间没有人忽然抽手。14亿人当然有底线,但底线之外,还有愿意多给一次机会的善意。
或许哪天,台湾的“九成”变成“七成”再到“五成”,并不因为哪一方的宣传更卖力,而是经济数据、就业机会和国际形势这几根指针慢慢拨动了人心。和平的筹码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柴米油盐里被默默积攒。
如果那一天仍迟迟未到,也并不意味着棋局就此僵死。真正的战略,是让对手没有台阶可上,却始终看到一条可走的路。该有的防务准备一刻不松,该给的民生关怀一分不少。“能打而不必打”才叫底气,“想合而能合”才是智慧。
结局尚未写下,但一件事已无悬念:这一段狭窄的海峡,终将变成内部水道,而不是阻隔同胞的壕沟。岛上的年轻人、岛外的年轻人,若能把履历投向同一片更大的经济版图,谁还乐意为别人的地缘焦虑买单?
历史并非循规蹈矩的剧本,更像开着直播的现场秀。身处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举动都会被记下,也终将决定最后的画面:是硝烟未散还是海风带着咸味与夜市的胡椒香。选择权,从来都握在同胞彼此的手里。
来源:大事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