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码到宋朝,比如在朱熹朱子那里,“读书”还是有特定含义的,那就是读圣贤书,读四书五经,读大经大典。后来,读书的“书”走下神坛,化身千万各式各路大卷小册。不仅“书”变得亲民,“读”也成了日常行为,几乎人人都能读书,家家书声琅琅。这样的“读”➕这样的“书”=识文断
文章来自;原创 胡洪俠 夜书房 浙江
起码到宋朝,比如在朱熹朱子那里,“读书”还是有特定含义的,那就是读圣贤书,读四书五经,读大经大典。后来,读书的“书”走下神坛,化身千万各式各路大卷小册。不仅“书”变得亲民,“读”也成了日常行为,几乎人人都能读书,家家书声琅琅。这样的“读”➕这样的“书”=识文断字的读书人。
如今“读书”的含义继续拓展。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谈论读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呢?
有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一,读书,就是不读“书”。
二,读书,非要读“书”吗?岂不闻“行万里路”乎?我们在“走读”。
三,读书?该读的书都读完了呀。考试都过了呀。参加工作了呀。KPI不考核读书而考核业绩呀。读书是一种消闲可我没有闲可消呀。
四,我天天刷视频。现在谁还抱着一本厚厚的书读?刷视频开视野,长学问,得乐趣,磨时光,和读书一样的。
五,是的,我坚持读书,不过,改“听书”了,听书省眼力,方便,和读书一样一样的。
六,我们已经拥有了崭新的读书方式,那就是搜索。现在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一本一本读书多累,多笨,多没有效率。用搜索啊,靠检索啊。一搜即得,岂不比读书爽快与直接。
七,AI时代了,AI会替我读。做概述,写提要,谁能干得过AI?AI是“读书之王”。
八,现在各个知识服务平台上,内容产品很多,尤其各种音频、视频产品,比如“每天听本书”,“某某替你读书”,半小时阅读一本书,读书大课,读书播客……,各种拆书,各种讲书,都是读书啊!为什么非得完完整整读一本书才是读书?“我已经听了一千本书了”!
九,对,吸收各类碎片化的资讯、信息与知识,不算读书。但也不一定非读纸质书。读电子书一样的。
关于“读书”的上述种种说法,一言以蔽之,就是有一种喧哗时时盈耳:
虽然我们没在完整地读一本纸质书,但和读书是一样的。我们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在读书而已。时代在变,读书的内容和形式也要变啊。去你的那种“完完整整读纸质书”才算读书的陈腐论调吧。
抱歉,我还是不能同意上述所有说法。我还是坚持一个立场:完完整整读一本纸质书,和消费一个线上的阅读产品完全不是一回事,和通过搜索、检索、刷视频、AI生成等方式获取信息、资讯、文献、史料、综述、梗概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是,一一反驳起来很累的,我先按部就班说几个要点,你若不同意,欢迎来战——
读书如果读的不是真正的书,那只是在干另一件事,如浏览资讯或娱乐。读书的本质是沉浸于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深度对话,培养专注力和理解力。满足于碎片化吸收资讯,表明你放弃了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
工作再忙,也应抽时间阅读,每天半小时与书晤对也能积累巨大价值。以忙为由放弃读书,就等于自我停止成长,无言的结局是淘汰。
不是不可以刷视频,但需明白刷视频是被动消费,获得的是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缺乏深度和逻辑体系。读书是主动参与,可培养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持久注意力。视频内容往往简化复杂概念,且算法推荐可能让你陷入信息茧房。而读书让你控制节奏,反复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听书确实方便,适合多任务场景,但它与阅读有本质区别。听书是线性播放,容易导致浅层理解。阅读则允许你反复咀嚼重点、标注想法,与文本深度互动,比听书更利于记忆和理解复杂内容。
搜索引擎虽然是高效,但只好像速成法,得来的内容依然碎片化,远非系统知识。读书培养的是知识结构和连贯性,让你理解脉络和关联。
AI无法替代个人阅读体验。AI摘要可能忽略细节、上下文或作者意图,也无法替你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依赖AI读书,你会成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探索者。
平台的内容产品往往简化、解读甚至扭曲原书内容。只有完整阅读一本书才能确保你直接接触作者的思想,避免“领读者”的偏见。听书或拆书只能给你概要,却无法让你体验文本的细节、论证过程和文学魅力。声称“听了一千本书”可能只是数量堆积,质量却大打折扣。深度阅读一本好书,远比浅尝辄止地听一千本更有价值。有些书,我们阅读时要“去中介化”。
我同意电子书与纸质书在内容上无异,但在形式上,电子书弄丢了很多纸质书的东西:与生俱来的书籍之美与可能带来的具身体验。读书而没有“书感”,是很糟糕的事情。
最后也来个“一言以蔽之”:在变化的世界中,我们更需通过深度阅读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还是得完完整整读一本书。这是我所说“新读书主义”的起点。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