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第二句话开始,我把这事按头绪顺着说清楚。这件事最开始不过是一张在温哥华华人超市拍到的照片:有人看到他带孩子去买东西,拍了照上传。可你知道社交媒体是什么样子吗?一张普通街拍像滚雪球一样被剪辑、拼接、添油加醋——有人就说他早把家迁去加拿大,有人说他把钱捞走,甚至
水均益把护照、身份证摊到镜头前,连开好几场直播,反复说自己没有移民,也没有被央视开除。即便他把能想到的证据都亮出来,还是有人不信。
从第二句话开始,我把这事按头绪顺着说清楚。这件事最开始不过是一张在温哥华华人超市拍到的照片:有人看到他带孩子去买东西,拍了照上传。可你知道社交媒体是什么样子吗?一张普通街拍像滚雪球一样被剪辑、拼接、添油加醋——有人就说他早把家迁去加拿大,有人说他把钱捞走,甚至开始有“亿万富豪移民论”的荒诞说法出来。自媒体为了点阅率,标题越写越大,跟着又翻出他退休后不在央视“在职名单”里,断定他被开除。再有人加入料,说他过去收礼、采访有偏袒之处。结果就是,一件日常生活的照片被串成一部丑闻剧,大家给他贴上各种标签:移民、被开除、抛弃家庭。
他不消停了,就开始一点点把证据摆出来。护照一页页翻给镜头看,国籍那一栏写着“中国”,还能看到有效期到2035年;换身份证的全过程录了视频,身份证显示是北京市海淀分局发的。9月8日那次直播,他当着镜头说自己没有移民,也没有定居国外;到了10月24日,干脆把一张写着“中国人”的纸贴在额头上,用这种直白的方式想把话说清楚。证据能亮出来的都亮了,目的很清楚:把事还原到能够核验的事实层面。但奇怪的是,有些人看见证据还是不信,这事不只是关于他一个人的名誉,更多反映出社交平台里那种喜欢怀疑和放大的心态。
要理清来龙去脉,就得把他的经历说清楚。水均益1963年生于兰州,父亲是俄语教授。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也曾在十岁左右经历家庭变故,父亲教职的变动让家庭一阵混乱。他在学校不是那种特别引人注目的人,但成绩、画画、游泳这些爱好成了他支撑下去的东西。后来考上兰州大学,英语学得不错,毕业后进新华社,走出兰州。作为记者,他参与了海湾战争的报道,当时国内能去战地的记者不多,能有这种经历在职业上很吃香。1993年央视筹备《东方时空》,需要有战地经验的主持人,他从新华社调到央视,开启了主持生涯。此后他主持过《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丧钟为谁敲响》,做过不少高规格的外宾采访,拿过奖,也成了年轻同事眼里能学的榜样。去巴格达报导时,有次住在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顶着炮火去前线采访——这类细节让人记住他的职业投入。
私生活也不是简单的镜头背后故事。他和前妻王君相识带点偶然:一次回国落下电话本在出租车上,王君捡到后联系他,这样认识并结婚,生了孩子。日子原本算平稳,但在他们结婚16周年前一个月发生了意外:王君接女儿放学时,被一辆闯红灯的大货车撞了,虽保住性命但腰椎重伤,估计长期卧床。那段时间他推掉外派任务,天天守在医院,看护妻子。随后事情走向复杂,王君提出离婚。她的理由里有不想拖累丈夫的考虑:他还要照顾年迈母亲和有智力障碍的哥哥,家里压力不小。王君在病床上以绝食方式逼他面对选择,坚持要离婚并争取孩子抚养权,盼他把精力放在照顾家人上。水均益起初不同意,但在她决绝的态度下还是签了离婚。外面舆论很快把这一段简化成“抛弃瘫痪妻子和幼女”的故事,大家怨声载道,即便他反复解释,公众印象也难以立刻翻转。
退休那年是2023年,到了正常的退休年龄,他在央视有一个正式的欢送会,新闻中心的领导到场,台上还颁了块刻着“新闻尖兵,敬业楷模”的水晶奖杯。按理说应该是体面的离开,但有些人看到他不在在职名单里就跳出来说他被解雇;更有人怀疑他当时拿到的退休证是不是假的。随着移民和作风方面的指控越扯越远,他在网络上变成了众矢之的。那些对他职业生涯的质疑,常常忽略了他数十年在一线的报道和那些确凿的获奖记录。
从被怀疑到逐条出示证据,他的做法很直接、也很着急。把护照、身份证放到镜头前,录下换证细节,一次次开直播,这些动作背后不仅是要护住名誉,更像是为了给女儿、给年迈的母亲、给需要照顾的兄长一个明确的身份和生活基础。社交媒体传播很快,任何细节都能被拿出来放大,不但他的名誉受损,家庭的隐私、老人病情、兄长的情况也被搬上台面,供公众评判。面对这种局面,他选择公开透明,可是有些人就是不愿意信,这也是社交舆论的一种现实。
他最后一次把能想到的证据都亮出来,那天面向镜头,把证件、当面的表态、贴在额头上的“中国人”字条都呈现给观众看。那一刻他的语气不激烈,眼神也不是戏剧化的恳求,更多是把事实摆清楚。说自己没移民、未来会在北京生活,这既像是在对外宣布,也像是在给自己的家人做个交代。
来源:山谷觅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