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首诗均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当时,封常清第二次出任安西节度使,岑参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轮台送封常清出师西征时写下了这两首诗。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叙事诗.岑参著
1、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着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虜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军师西门佇献㨗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 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 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 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 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 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 沙口石冻马蹄脱
边尘古来靑史谁不见功名胜古人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西征》的创作时间
这两首诗均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 年)。当时,封常清第二次出任安西节度使,岑参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轮台送封常清出师西征时写下了这两首诗。
岑参(约 718 年-770 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一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经历: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岑植,曾做过仙、晋二州刺史。他在岑参幼年时便去世了,这使得岑参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但也激励着岑参刻苦学习,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振家业。
母亲:关于岑参母亲的具体信息,史料记载较少。但可以推测,在岑参父亲去世后,她承担起了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但在他幼年时,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尽管生活艰苦,岑参仍勤奋好学,遍读经史。
天宝三载(744 年),岑参参加了科举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登进士第,之后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这一官职。科举得中为岑参开启了入仕的道路。
2. 两次出塞:天宝八载(749 年),岑参第一次出塞,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掌书记,两年后回长安。天宝十三载(754 年),他又第二次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边塞生活了三年。这两次出塞经历,使他对边塞的自然风光、战争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为他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 入仕为官:安史之乱后,岑参东归勤王,后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又出为虢州长史,后入蜀,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岑参罢官,岑参罢官主要和当时的政治局势以及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一方面,当时唐朝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岑参为人正直,不愿同流合污,这可能让他在官场中受到排挤,最终导致罢官。另一方面,岑参任职嘉州刺史期间,当地可能存在复杂的地方势力和利益纠葛,他在处理政务、平衡各方关系时或许遇到了难题,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从而被罢官。
4. 晚年漂泊:罢官后,岑参欲归故乡,但因蜀中兵乱,同时大历四年(769 年),岑参患了很严重的疾病,安史之乱他辞官返乡,途中遇到战乱,他当时旅居四川成都附近,因为长年征战在边关,患有疾病,辞官后又无什么钱,到了成都就无法前行回乡。就在成都附近流浪,后来因穷困疾病缠身,旅居一小店中,最终在次年(770 年)客死在成都的旅舍中。
岑参约生于717年,卒于770年,活了大概53岁。
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岑参的边塞诗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
岑参这两首诗是叙述了他镇守边关的时候,两次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封大夫指的是封常清。他可是唐朝时期相当出色的一位将领。
封常清早年父母双亡,跟着外祖父生活。他自幼勤奋好学,后来投身军旅,凭借着自身的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他深得当时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詧的赏识和提拔。
天宝年间,封常清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多次立下战功。天宝十一载(752 年),封常清被任命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在天宝十三载(754 年),他第二次出任此职,岑参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就在轮台送封常清出师西征,从而创作了《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西征》这两首诗。在诗里,岑参把封常清的出征场景描绘得气势恢宏,也表达了对他的赞扬和对出征胜利的信心。
后来在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封常清奉命到洛阳募兵抵抗叛军,不过最终不幸兵败。再后来他被监军边令诚陷害,含冤而死。
岑参这两亩诗皆是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封常清是唐朝名将,率军出征抵御吐蕃等外敌。岑参当时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军中任职,亲身经历了边塞的生活与战争,所以能写出如此生动的边塞场景。
诗开篇就描绘了走马川一带恶劣的自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展现出沙漠的广袤与雄浑,“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狂风的猛烈,为出征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刻画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连夜行军的艰苦,表现出他们的英勇和斗志。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则表达了对此次出征胜利的信心,体现出唐军的强大气势。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通过描写角声、旄头星落以及紧急传递的羽书,渲染出军情的紧迫。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描绘了大军出征时的壮观场面,笛声、鼓声、呼喊声交织,展现出唐军的威武气势。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描写了战场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战争的艰难。
“边尘不动外兵休,圣主垂衣深九重。中书省中坐宰相,将军谈笑静胡沙”表达了对封常清出征胜利、建功立业的期望。
岑参的边塞诗以奇丽的景色、磅礴的气势和生动的描写著称。
译文:
一片莽莽的荒漠中飞沙走石迷迷蒙蒙
这九月的边塞轮轮台这个地方
夜晚到来的时候就是冷风呼啸
满地乱石有的石斗像斗那么大
征战的将军却金甲在身在逆风中行军
冷风呼啦啦吹过如刀割脸上的肉
敌人听说将军的队伍来了吓得心惊胆战
将军收到一个又一个敌人的军情
战斗的紧迫将军在军旗与士兵的拥载中
在茫茫沙漠中前行
号角已经吹响呼喊声此起彼伏
白雪复盖了荒漠奔跑的马被冻得迈不开蹄
将士们仍是拼命追杀敌人
一阵阵撕杀之后
战场结束血流成河白骨遍野
将军的账蓬炉火燃烧
将士们谈笑风生回到军营
来源:诗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