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知名胃肠外科专家周岩冰教授获评今年第一批次青岛市“文明市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9:33 1

摘要:青岛大学胃肠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国际医院副院长,外科学系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外科肿瘤学研究员。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普通外科(建设)学科带头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外科基础技能培训基地负责人。IGCA患者预康复工作

周岩冰

周岩冰,青岛大学特聘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青岛大学胃肠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国际医院副院长,外科学系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外科肿瘤学研究员。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普通外科(建设)学科带头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外科基础技能培训基地负责人。IGCA患者预康复工作组共同组长,CGCA临床机器人研究组组长。在胃肠肿瘤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综合治疗、围手术期管理及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0月9日,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正式发布2025年第一批次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全市共有51人(组)光荣入选,其中青岛市卫生健康系统3人上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知名胃肠外科专家周岩冰教授,近40年坚守临床一线、勇攀医学高峰、心系患者冷暖的动人事迹,成功获评“敬业奉献”类文明市民。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大医精诚”之路的最新注解,也是一座城市对一位守护者最诚挚的礼赞。

初心: 恩师火炬下的启航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找周岩冰教授看病,要赶早,也要备晚。晨曦微露时,他的诊室已亮起灯光,那是他雷打不动提前半小时开诊的承诺;暮色四合后,他的诊桌前依然围着不肯离去的身影,那是他常态化的、延迟两小时的守护。从医近四十载,这位外科主任的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他用近40年的从医生涯,恪守着一句悬挂在诊室墙上的格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将这句医学人文的经典箴言,化作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提前与延后,化作了手写的放大版药方、手术前的暖心耳语,以及百余本边角磨得发白、密密麻麻写满对生命敬畏的笔记本。

1986年,一个年轻的医学生从青岛医学院毕业,走进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大门。他,就是周岩冰。彼时,他或许未曾想过,自己将在这里,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书写一段关于坚守与突破的医界传奇。

他的外科生涯,起步于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活B超”“一摸就能诊断疾病”的张默道教授。在张教授身边,周岩冰学到的不仅是精准的触诊和精湛的技术,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直抵医学内核的精神传承。他亲眼目睹了老师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与患者建立深厚的信任,如何将冷峻的医学知识与温暖的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医生的眼睛要看到病,更要看到人。”恩师的这句教诲,如同一声洪钟,在周岩冰的内心深处鸣响,并贯穿了他整个职业生涯。他看到了国内胃癌诊疗水平与国际顶尖的差距,一颗种子在心底萌发:“要让中国方案站上世界舞台。”

带着这份初心与壮志,周岩冰开始了他在胃肠外科领域的漫长耕耘。他先后赴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等世界顶尖机构深造,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最前沿的知识。然而,他并非简单地做一名“知识的搬运工”。在国外的学习经历中,他敏锐地洞察到,国外成熟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正是破解国内肿瘤诊疗“单打独斗”困境的一把钥匙。这颗发现的种子,为他日后构建“中国方案”埋下了伏笔。

破局:

0.5毫米间隙间的生命奇迹

医学的进步,往往源于对“不可能”的挑战。2009年,青大附院普外科迎来了一位让全国医者却步的患者。一位女性的腹腔内,长有一个重达200斤、直径1.5米的巨型肿瘤,如“巨蟒”般缠绕着她的身躯,与所有重要脏器、大血管盘根错节地生长在一起。因为这份沉重的负担,她已卧床四年。国内尚无成功切除此类肿瘤的先例。

面对这个医学的“无人区”,是明哲保身,还是勇闯禁区?周岩冰选择了后者。这选择背后,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基于精密计算的胆识与担当。他带领团队,利用先进的三维成像技术,像绘制作战地图一样,精准定位了肿瘤的每一根血管和神经。他组织麻醉科、影像科、血管外科等十余个科室,开展了多次联合会诊。他们将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险情模拟了47种,并一一制定应对预案。最终,一个“分步剥离、血管优先”的精密作战方案被敲定。

手术台上,是真正的刀锋起舞。周岩冰需要在0.5毫米的微小间隙中,分离被肿瘤侵蚀的腹主动脉分支。这无异于在悬崖边上行走,任何一丝轻微的颤抖,都可能引发致命的大出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三组医护人员轮流接力,汗水浸透了手术衣。最终,经过一场漫长的鏖战,肿瘤被完整剥离、切除,并奇迹般地保住了患者的肢体功能。当患者在术后第12天,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坐起来,颤抖着说出“我摸到阳光了”这句话时,所有参与这场生命之战的医护人员,都感受到了医学所能带来的无与伦比的震撼与慰藉。

然而,周岩冰的关怀并未止于手术的成功。在术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坚持定期上门回访,关心她的康复与生活,并积极为她募捐诊疗费用。他从一位创造奇迹的医生,变成了这位生命奇迹的终身见证者与守护者。

拓界:

从“跟跑”到“领跑”的中国声音

如果说挑战罕见病例展现的是周岩冰的“深度”,那么引领技术革命则展现了他的“广度”与“高度”。他深知,要让更多患者受益,必须拥抱最前沿的技术,并推动诊疗模式的系统性变革。

2014年,他率先在华东地区引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很多人还对这台“庞然大物”持观望态度时,周岩冰已经带领团队,将其变成了对抗复杂肿瘤的“神兵利器”。截至目前,已有2200余例复杂肿瘤患者通过这项精准的微创技术重获新生。他的手术视频,因其精湛的技巧和清晰的思路,被欧洲外科学会收录为教学范本,成为国际同行学习的标杆。他更是在国际上成功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抗返流贲门成型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外科医生的创新能力。

在加速康复外科领域,他更是跑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ERAS理念旨在通过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措施,减少患者创伤应激,加速康复。周岩冰整合了包括麻醉、护理、营养、康复在内的20余个学科,构建了一套“术前预康复—术中精准手术—术后早期康复”的完整体系。他主持的国际首项关于胃癌ERAS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其成果发表在外科学最顶级的期刊《Annals of Surgery》上。这项研究,不仅是中国学者的荣耀,其核心结论更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国际胃癌学会指南等全球权威诊疗规范所采纳,真正实现了“让中国方案站上世界舞台”的誓言。

国际ERAS之父、丹麦的Kehlet教授两次专程到访青大附院,在深入交流后,他由衷地感叹:“中国团队的创新,正在改写着行业的国际标准。”

领航:

构建普惠基层的“中国方案”

个人的力量终有穷尽,而体系的力量方能绵长。周岩冰将他在国外看到的MDT多学科协作模式,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历时8年,牵头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跨学科团队。他以青大附院为原点,在全国21家顶尖三甲医院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最终构建起一个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的胃癌围手术期管理体系。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方案”,它标准化、可复制、能推广。

为了让这套先进的体系惠及更多患者,尤其是基层患者,他倾力打造了“青岛—华东—全国”三级培训网络。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布道者,通过学术会议、手术演示、培训班,将最新的理念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超过2000名专科医师从这个网络中走出,将技术的火种带回基层;300余家合作医院推广应用这套体系,无数患者因此受益。

从无影灯下对单个病例的力挽狂澜,到学术舞台上国际指南的“中国声音”;从手术室里极致的专注,到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担当——周岩冰用近40年的坚守,深刻地诠释了何为“大医精诚”。

如今,年近花甲的他,鬓角已生华发,但步伐依旧匆忙。那间清晨最早亮灯、夜晚最晚熄灯的诊室,依然是无数患者希望的灯塔。在充满消毒水气味的长廊里,这位医者依然在用手中的柳叶刀,精细地雕刻着生命的韧度;用他那颗不变的仁心,温柔地照亮着每一个与病魔抗争的灵魂前行的路。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

院方供图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