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1940年的事儿,苏联人在西伯利亚南边的米努辛斯克盆地搞考古,挖着挖着,眼前冒出了一片汉代瓦当。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是1940年的事儿,苏联人在西伯利亚南边的米努辛斯克盆地搞考古,挖着挖着,眼前冒出了一片汉代瓦当。
最扎眼的是那几个字——“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
这不是随便哪儿都能刻的词儿,那是汉朝皇宫的专属用语。
问题来了:这片荒凉的西伯利亚草原,怎么会藏着一座汉代宫殿遗址?
线索一点点拼起来。
有人想起了一个名字——李陵。
说起来,李陵这个人,在汉朝那会儿是响当当的人物。
飞将军李广的孙子,箭法出神入化,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
到了大汉中期,李陵已经混成了建章宫羽林军的头,守卫京城,连士兵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地喊“李都尉”。
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出身名门的将军,最后的归宿,竟然在匈奴的领地上。
事情得从公元前99年说起。
那会儿,汉武帝对北方的匈奴已经忍了太久,干脆派大军出征。
主帅是李广利,三万骑兵浩浩荡荡往北走。
李陵呢?他本来只是负责后勤运粮的,但他不愿意只做个“管家”,主动请战,说想带兵打前锋。
汉武帝也不是傻子,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不过没给他骑兵——李陵只能带着五千步兵,孤军深入。
五千步兵对三万匈奴骑兵,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可李陵还是硬扛了。
他带着人驻守在浚稽山一带,靠着地势和战术,连打好几仗,把匈奴打得够呛。
兵临绝境,他也没乱,部队纪律严明,连敌人都佩服他。
可惜,兵力差得太远,援军又迟迟不到。
最后实在顶不住了,被围困数日后,全军覆没。
李陵被俘。
他其实心里还有念想。
那时候打算装作投降,哪天找机会跑回汉朝。
可这边,汉武帝听了公孙敖的一面之词,说李陵在匈奴当“教官”,还给敌人训练新兵。
一气之下,把李陵一家老小全杀了。
消息传到草原,李陵彻底断了念头。
家没了,国也不认,回去还有什么意思。
他索性留下来,在匈奴落了脚。
这时候的匈奴单于倒是挺识人。
李陵的本事他是看在眼里的,没亏待这位汉将,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封他为右校王。
这在匈奴可不是小官,等于是王族待遇。
婚后,李陵和公主生了五个儿子。
名字记得清清楚楚:李林、李代、李力、李骞、李畺。
这几个孩子在草原上长大,既有汉人的血统,又熟悉游牧的生活方式,后来慢慢发展成一个新的部族。
这个部族有个特别的名字——黠戛斯。
也叫坚昆国。
这支部族虽然在草原上扎根,但保留了很多汉人习俗,说汉语、祭祖、用汉字记事。
到了唐朝的时候,这点特别显眼。
唐太宗李世民想认祖归宗,查到坚昆国这支人,说他们是李陵的后代,算是李家的亲戚。
两边一沟通,还真搭上了话。
唐朝那会儿正是开疆拓土的高峰。
能在西北草原上多一个“亲戚”,当然是好事。
坚昆国国王也痛快,跑到长安来认亲,带了上百名骑士,还送了不少礼。
唐高宗听说后,设宴款待,还把女儿嫁给了对方的王子。
认亲之后,黠戛斯的地位在草原上可就不一样了。
别的部落看着他们和唐朝亲得很,也不轻易敢惹。
他们也确实争气,慢慢吞并了周边不少小部落,成了西域一支重要力量。
可历史总要变。
后来,坚昆国被俄罗斯势力盯上了,逐渐被纳入帝国体系,成了一个自治区域。
再后来,苏联解体,1991年年底,吉尔吉斯斯坦宣布独立。
这个国家就是黠戛斯人后来的模样。
1992年1月5日,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正式建交。
两国关系发展得很快,不光有经贸合作,还有文化交流,孔子学院也在比什凯克落了地。2018年,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最近中吉乌铁路一签,那边更是热情高涨。
有意思的是,在吉尔吉斯草原上,马术是最受欢迎的运动。
每到比赛季,男女老少都骑马下场,场面非常热闹。
有人说,这是游牧民族的传统。
也有人说,他们体内那点“李家血”,还是喜欢兵马声响的生活。
而在他们的口述历史中,李陵这个名字从没断过。
他们说,那是祖先。
不是普通的将军,是带着文化、语言、信仰一起留下来的祖先。
1940年那场考古发掘里,除了那片瓦当,还有不少汉代生活器物。
考古报告写得很谨慎,但有一句话印象很深:“遗址建筑风格与汉代宫廷高度一致,疑为李陵旧居。”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叛将”。
参考资料: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房玄龄等,《晋书·载记第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
《新唐书·西域传》卷221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
葛剑雄,《中国疆域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零,《李陵与苏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米努辛斯克考古发掘报告(1940)》,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41年
来源:历史铁马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