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中国,看不上的南洋?越南在国际上的站位到底有多尴尬?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9:32 1

摘要: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一个矛盾而复杂的角色。它既是中华文明圈中曾经的“北属之地”,又是东南亚地区一个渴望自立门户的“中华南朝”;既在文化上与中国藕断丝连,又在政治上竭力划清界限;既对北方邻邦心存敬畏,又对南洋诸国嗤

越南,中国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一个矛盾而复杂的角色。它既是中华文明圈中曾经的“北属之地”,又是东南亚地区一个渴望自立门户的“中华南朝”;既在文化上与中国藕断丝连,又在政治上竭力划清界限;既对北方邻邦心存敬畏,又对南洋诸国嗤之以鼻。这种撕裂的身份认同,让越南在国际社会的站位显得尤为尴尬。而更令人唏嘘的是,这种尴尬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缘与内外部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越南与中国的渊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从秦朝的象郡到汉朝的交趾,再到唐宋时期的安南都护府,以及明朝初期的大举南征,越南的“北属时期”长达千年之久。这段历史对越南而言,既是文明的启蒙,也是独立的桎梏。

一方面,越南在政治制度、文字语言、伦理道德上全面效仿中国。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浸润、汉字的普及,让越南成为东南亚地区最接近中华文明的国家。甚至在其独立后,越南君主仍自视为“南朝天子”,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使得越南精英阶层长期以“小中华”自居,对南洋诸国如占城、真腊(今柬埔寨)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文明优越感。

另一方面,北属历史也成为越南民族主义的原罪。近代以来,越南为强化独立身份,不惜“去中国化”:废除汉字、推行拉丁化文字、重构历史叙事……这种文化上的自我阉割,本质上是试图摆脱中国影响的挣扎。然而,越是抗拒,越暴露其对中国复杂的情感依赖。正如学者所言:“越南对中国的态度,恰似一个叛逆期的少年对严父的敬畏与疏离。”

地理上,越南是东南亚国家;文化上,它却自诩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这种错位导致越南在国际社会中陷入“非东非西”的尴尬境地。

1、看不上的南洋
越南对东南亚邻国的轻视,根植于历史与文明优越感。在古代,越南曾多次南侵占城,西征老挝,试图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这种扩张主义背后,是越南将自己视为“文明传播者”的傲慢。即便在今天,越南与柬埔寨、老挝等国的关系仍带有某种“家长式”的干预色彩。然而,这种优越感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逐渐瓦解。当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洋国家凭借开放政策跻身中等收入国家时,越南却因战争与封闭一度落后,现实的落差加剧了越南的心理失衡。

2、回不去的中国
尽管文化同源,但越南对中国的警惕却从未消退。中越关系在历史上反复经历“亲密—对抗”的循环:从宋越战争、明清时期的宗藩关系,到近代的抗法抗美合作,再到1979年的边境战争,可以说每一次合作都伴随着猜忌,每一次对抗又暗含无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对中国的模仿与疏离并存。政治上,效仿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行“革新开放”;经济上,学习中国的特区模式与制造业崛起路径,在房地产和基建方面不断发力;甚至在社会治理上,也借鉴中国的维稳经验。然而,这种“摸着中国石头过河”的策略,始终伴随着对“被同化”的恐惧。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姿态,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向国内民众证明“独立自主”的决心。

在静夜史看来,越南的尴尬不仅源于外部站位,更源于内部撕裂。这种撕裂既是历史的遗留,也是大国博弈的产物。

1、南北对立的根源
越南的南北分化,始于17世纪的郑阮分治,定型于20世纪的越南战争。北方以河内为中心,深受中苏意识形态影响,强调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传统;南方以胡志明市(原西贡)为核心,受法国与美国文化浸润,倾向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这种分化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对立,更是文化认同的冲突。

尽管1975年北越通过武力实现了统一,但南北隔阂并未消除。南方经济实力强劲,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北方主导的政权始终心存不满;北方则掌控政治与军事权力,对南方的“西化”倾向充满警惕。这种“经济在南,政治在北”的格局,让越南的治国方略常常陷入左右互搏的困境。

2、“四驾马车”的制衡与内耗
为平衡南北势力,越南从1991年开始,形成了独特的“四驾马车”制度:党总书记、国家主席、政府总理与国会主席分权制衡。这种体制虽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却也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例如,在对待中美关系时,北方派系倾向对华合作,南方派系主张联美制华,结果往往是左右摇摆,缺乏连贯性。

更棘手的是,越南军队经商传统深厚,已成为庞大的利益集团。军方既掌控国防安全,又涉足能源、电信、房地产等领域,甚至通过南海资源开发攫取利益。这种“亦军亦商”的体制,不仅滋生腐败,更让越南的外交政策深受内部利益集团绑架。

为应对中国的崛起,越南试图通过“多元外交”在大国间寻找平衡。然而,这种策略看似精明,实则危机四伏。

1、与美日印的暧昧合作
近年来,越南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关系迅速升温。美国视越南为“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日本将越南视为产业链转移的目的地,印度则希望通过越南介入南海事务。越南则借助这些合作,增强自身防御能力,并在国际仲裁中对抗中国。

然而,这种合作本质上是“权宜之计”。美国对越南的人权记录与政治制度始终心存芥蒂;日本对越南的投资更多出于成本考量而非战略信任;印度则缺乏在东南亚与中国正面抗衡的实力。一旦大国关系生变,越南很可能成为博弈的牺牲品。

2、对俄罗斯的依赖与困境
越南与俄罗斯的传统友谊源于苏联时期的军事援助。至今,越南仍依赖俄制武器装备,尤其是潜艇与战斗机。然而,俄乌战争后,俄罗斯国力衰退,对东南亚影响力大不如前。越南若继续依赖俄罗斯,不仅面临武器维护的困境,还可能因西方制裁受到牵连。

所以,相比于苏联时期,越南和俄罗斯的关系有所疏远,但俄罗斯留在越南身上的印记依然短期内难以根除。

在静夜史看来,越南的尴尬,归根结底源于其“高估自身实力,低估地缘现实”的战略误判。试图在文化上割裂中国、在政治上对抗中国、在经济上依赖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1、经济融合不可逆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越南最大贸易伙伴,中越产业链深度融合。从原材料进口到制造业分工,越南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若强行“脱钩”,越南不仅将失去经济增长动力,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2、安全合作的必要性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越面临共同挑战:南海航道安全、跨国犯罪、气候变化等。与其引入外部势力加剧地区紧张,不如与中国建立互信机制,共同维护区域稳定。

3、文化认同的再审视
越南无需通过“去中国化”证明独立。正如日本、韩国在保留汉字的同时成功实现现代化,文化的包容性才是文明自信的体现。越南可以重新挖掘儒释道文化资源,在东南亚塑造独特的文明桥梁角色。

概括来说,越南的尴尬,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缩影。其历史纠葛、内部分裂与大国外交,共同构成了一个无解的困局?或许并非无解。

若越南能放下“南朝”的历史包袱,正视中国崛起的现实,与其在对抗中消耗国力,不如在合作中寻找机遇;若越南能弥合南北裂痕,凝聚国家共识,或许能在东南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站位。

然而,当前的越南似乎仍在幻想中徘徊:既想借助美日印的力量制衡中国,又担心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既想保持社会主义制度,又难以抵制西方自由主义的诱惑。这种摇摆,让越南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国际社会的风浪太大,越南这艘船,若不能找准航向,终将被时代的巨浪吞没。而唯一的罗盘,或许就在北方的邻邦手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来源:静夜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