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王迎新:天地大美,人文化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9:12 1

摘要:王迎新,茶文化作家,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1968年出生于云南昆明普洱茶文化人世家。中国人文茶道创始人、人文茶席创始人、兰若九式创始人,十四鉴茶法创始人。国家人社部茶艺实训师教材编委、西南林业大学特聘研究员、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景德镇江南茶文化研究会名

#追云记#

第100期

“滇艺芳华”特辑

王迎新,茶文化作家,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1968年出生于云南昆明普洱茶文化人世家。中国人文茶道创始人、人文茶席创始人、兰若九式创始人,十四鉴茶法创始人。国家人社部茶艺实训师教材编委、西南林业大学特聘研究员、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景德镇江南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云南紫陶研究会副会长。

她深耕六大茶类茶品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人文茶道十四鉴茶法”,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她提出的茶席“人文关怀”理念,将茶事活动带入善与美并存的境界。在她的世界里,茶、花、器物、织物……方寸之间尽显天地大美。她将茶道与艺术结合,推动了茶文化的现代发展。进行人文茶道体系的传播及教学二十余年,在国内外举办数百场公益人文茶汤会及讲座,长期担任国内各大茶艺赛事评委。

已出版著作:

2006年,《图说正解云南普洱茶》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2013年,《吃茶一水间》山东画报社出版社出版;

2015年,《吃茶一水间》中国台湾龙图腾出版机构出版;

2017年,《人文茶席》山东画报社出版社出版;

2017年,《山水柏舟一席茶》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022年,《美器重光/云南紫陶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2025年,《吃茶一水间》(增订版)山东画报社出版社出版。

王迎新在昆明一水间茶寮中

“第一次阅读她的文字,是在《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山场、活水与茶境’专辑。有人感叹道,《吃茶一水间》这本茶书具有强大的能量场,作者借一盏茶探索世界,找到了一条通往寂静之道。在习茶路上行走多年,重读这本书,我读到一种深刻与深情,字里行间流动的不仅是对茶的珍惜,还有对世间万物平等的爱。我想,对王迎新来说,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她自我修行的媒介和根基。”

——作家 杨庆珍

“《吃茶一水间(增订版)》,王迎新的书写绝非对泡茶步骤的机械罗列,而是以‘五感通联’的笔法,将瀹茶过程转化为一次关乎生命体验的沉思。这是一部‘以茶为媒’的人文杰作。王迎新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将茶道实践、感官体验、东方美学与生命哲思熔于一炉,既为读者提供了一套‘顺时而饮’的茶道指南,又构建了一个‘以茶观世’的精神空间。”

——记者 何建

“茶人的风骨在一啜一饮间,亦在一言一行间。迎新老师潜移默化地教了我很多茶之外的东西。以前读《礼记曲礼》中的‘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时不甚理解,后来通过迎新老师待人待客的方式,看到的是她的家学渊源和历练修为。有了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平衡稳定,礼的根本就在于克制自己,尊重他人,在礼尚往来间体会这世间宝贵的相惜之情。”

——茶人 华华

《吃茶一水间》重现茶道美学经典

2025年6月29日,一场雅致的人文茶道茶会在云南省图书馆举行,《吃茶一水间》(增订版)于茶香氤氲中正式亮相,吸引各界爱茶人共赴这场文化之约。

2013年初春,人文茶席创始人王迎新的著作《吃茶一水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开创性地将24节气与中国茶、茶席、茶器物深度融合,不仅将茶席从单纯的冲泡组合升华为可阅读的视觉文本,更让茶事回归自然时序。书中从器物搭配到空间叙事,淋漓尽致展现中国茶器的文化底蕴,在传统生活美学尚未广为人知时,率先构建起茶道美学的本土化表达体系

该书一经问世便备受推崇,先后九次加印,更被茶人誉为“枕边书”“最美茶书”。12年后,《吃茶一水间》(增订版)面世。

王迎新所著《吃茶一水间》(增订版)

及《美器重光/云南紫陶记》

自2000年至今,王迎新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二百多篇专栏文章和茶文化、陶瓷艺术的学术论文,还陆续出版了《人文茶席》、《山水柏舟一席茶》《美器重光/云南紫陶记》等多部茶文化专著,这些著作结合了茶艺与人文,为茶文化爱好者开辟了新的视角与路径。

王迎新(左)在《吃茶一水间》(增订版)

新书发布会上

王迎新还持续深化茶道实践,推动“人文茶道”理论体系成型,以多元场景重现鲜活的茶文化历史现场

人文茶道:独立 谦逊 博闻 包容

茶,这一古老而深邃的饮品,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蕴含着人文的情怀。在魏晋时期,茶人被尊为“素业”。在王迎新的笔下,茶不仅是一种口感与香气的体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

人文茶道,一个由王迎新创立的理念。她提出,“人文茶席”是通过茶来思考生命的本质,传承文化和美学,体验善的实践。她认为,“人文”二字源自《周易》中的“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2023年云纺博物馆举办的“人在草木”茶文化展

期间,王迎新举办讲座

作为当下深具影响力的中国茶道流派,人文茶道深研六大茶类茶品的鉴别、冲泡、储存,根据茶叶生产、制作、仓储的不同条件,冲泡品鉴中的地域、气候、温度、湿度等客观条件,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文茶道茶人品格、茶事仪轨、人文茶道十四鉴茶法、人文茶道行茶手法、“兰若九式”普洱熟茶冲泡法、兰若莲华(炙瀹法)、兰若守一(碗泡法),茶事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并运用于几十个城市的茶事实践中。

人文茶道茶会

王迎新(中)与茶人考察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乡

鸡窝寨村古茶树

王迎新带领茶人走遍名山大川,从武夷山、西双版纳、到恩施,从敦煌、青城山、太行山到九华山、终南山、蒙顶山、黄州等地,在天地间体会茶与生命的意义;从美术、书法、陶瓷、古建筑等艺术门类中开启茶道美学的广义范畴,并代表中国茶人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茶人进行学术交流和茶道交流。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三个体系:价值体系、茶学体系、美学体系。这些行走和体验,亦被记录成为当下中国茶人的优秀实践案例。

2024年王迎新(右一)在敦煌

幼承家学,勤奋务实

王迎新的父亲王树文先生是云南普洱茶领域的资深专家,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曾参与编撰被称为“云南茶叶正史”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并主编《云南普洱茶》系列专业书籍。

童年时的王迎新和父母

上世纪70年代,王树文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任职,经常会去云南各地踏访茶山,也会带云南茶艺表演团队去北京表演……受他的影响,王迎新很早就接触到云南普洱茶。上大学期间,学工艺美术的她还参与设计了一些茶叶商标及包装。

在早期,不仅普洱茶,各类茶的冲泡方式都很简单,大家追求的就是“水开茶滚”,冲泡简单。王迎新最早接触的是普洱熟茶,她回忆:“普洱熟茶的工艺成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在云南喝熟茶的人还不多,主要是做出口,也销往国内的广东等地。昆明是在1980年代开始喝普洱茶,我自己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到普洱,我父亲他们中茶公司的员工应该算是在云南最早接触普洱的一波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茶云南分公司到北京参加亚运会的茶道展演,由王树文先生担任领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茶艺展演队“云茶苑”,选了10多个年轻的姑娘小伙,还在上大学的王迎新为表演队设计了队服。

当时王树文他们有了泡好茶的意识,要把熟茶找出新的冲泡方式。“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工夫茶的冲泡,我们还整理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一些泡茶方式,比如白族三道茶,还有拉祜族的罐罐茶,还整理了‘昆明九道茶’。”王迎新回忆,当时带到北京去展演的茶器,特意到建水国营老厂去定制了七件套,包括壶、茶叶罐,茶杯等。泡法则借鉴了民间泡茶方式,用两次注水的方式来冲泡,就是在润茶以后,第一次注水只注到壶的一半,把盖子盖起来,后面再注一次水,其实就是闷泡。

后来王迎新在云南日报《大观周刊》担任“滇茶大观”主编,走访各大茶区、茶山,拜访茶人,撰写了一系列茶山茶树、云南老茶人、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专访文章,为云南普洱茶文化历史留下宝贵的文字记录。

近二十年间,王迎新深入研究茶文化与茶叶冲泡,并将美学理念融入到茶事中,提出中国式茶空间审美、茶会的仪轨等理念;从器物设计、运用到茶品的表现、手法的创新,一系列经过国家版权作品认可的专用手法。

“我的成长经历中,父亲王树文,还有老一辈的茶学专家张顺高老师、张芳赐老师、何仕华老师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勤奋务实的茶人精神。”

天地大美,人文化成

王迎新在作画

在很多茶人眼中,王迎新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除了精通茶道,她对花道、香道、美食、制陶、绘画、摄影也是无一不精。谈起面前的陶器,她说,这是经过师傅拉坯、她亲手描画、雕刻、烧制等多道工序才最终成型的。

王迎新绘制的陶壶

手工制作的茶食

在担任《滇茶大观》主编的那几年里,王迎新发现,云南茶叶资源丰富,但是品饮方式却不甚讲究,很多人对真正的普洱茶并不了解,认为湿仓茶就是真正的普洱茶。于是,在2010年,她发起了大型公益活动“无上清凉云茶会”,以茶席的方式举行茶会,其中还穿插了乐器演奏、吟诗等活动,这一纯公益活动影响广泛。

2024年王迎新在山西运城茶会中

自2018年春天开始,人文茶道传习馆发起“春茶漂流纪”公益活动,由各地人文茶道学人接力,活动以公益茶会的方式举办,平均每年途经中国三十多个城市,举办了近两百场公益精品茶会,直接参与品鉴人数达数千人,品鉴茶品近700种(个),同时提倡在茶境选择、茶会策划、茶席设计、华食搭配上体现茶会所在地的历史特色、文化特色。2018年至今已分别举行了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青茶、黄茶的春茶漂流纪公益活动。

2024年人文茶道“春茶漂流纪”公益活动北京站

“我们通过品鉴他人的茶、分享自己的茶,体会茶道中的人文关怀和利他精神。每一款茶品都是茶人们自费提供、每一次茶会都是公益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希望习茶的视野更立体丰富;中国茶可以有更多的尝试,更具地域特点的表达。”王迎新说。

2024年在深圳国际茶博会上,王迎新与云南茶人

周重林在“新人文审美的中国茶”讲座中交流

云南有广袤的茶山,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悠久的植茶、制茶历史,这些都是云南独特的茶业资源。在当下提倡以文化促进产业的时代,王迎新提出具有当下审美特征的人文茶道,为云南茶甚至中国茶的丰富形态带来新的思考。

舞蹈、绘画、戏剧、音乐、文学……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化艺术,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名家。他们如同璀璨星辰,在云南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文化名家用各自的才华和努力,传承和弘扬着云南的文化艺术。

“追云记”融媒体栏目特别推出“滇艺芳华”特辑,以微纪录的方式,讲述当代云南文化名家的故事,展现他们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作为云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传播者,让云南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的故事。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追云记#栏目】

出品人:赖 勇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王 珂

监 制:尹 凡、朱朝辉、武志敏

技术监制:何 寰

制片人:陈 燕、马雁南

策 划:王 凡、盛雪梅、杨维涵

统 筹:盛雪梅、杨维涵

编 辑:余应木、马丹妮、潘诗雨、苏克胜

宣推统筹:赵小强、杨维涵、李雯娟

直播统筹:杨 锐、赵小强

技 术:叶丹丹、施佳伟

指导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出品单位:云南省文化馆

云南广播电视台

【本期】

策 划:王 凡、马雁南、盛雪梅

总编导:盛雪梅

编 导:杨维涵、李冬梅

摄 像:盛夏雨、刘秉然、邱黾勉、沈 毅

撰 稿:李禧玥、王 恺

摄 影:盛夏雨、李禧玥

部分资料来源:昆明信息港

融媒体策划:杨维涵

制 片:田 梅、周 芳

编 辑:李响文、张皓玥

宣 推:赵小强、霍 慧、白婷婷、蒋济秋

审 核:马雁南、盛雪梅

终 审:王 凡、尹 凡、武志敏

来源:政经云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