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搞了个AI识别APP,拍一下就知道能不能吃,连山里七十岁的阿婆都在用。
云南人吃的东西,外人看着像在挑战生死线,可他们吃得心安理得。
你敢信?
去年云南人吃掉了十万吨野生菌。
不是夸张,是卫健委的数据。
可偏偏,这十万吨里,有八十七起中毒。
不是小概率事件,是每年都在发生的日常。
政府搞了个AI识别APP,拍一下就知道能不能吃,连山里七十岁的阿婆都在用。
可还是有人不信邪,觉得“我吃了一辈子,哪有那么巧”。
蚂蚁蛋,以前是雨林里随手一掏的野味,现在成了产业。
西双版纳搞出了“版纳黑蚁3号”,专门养来产卵,年产提升四成。
二十多个合作社盯着这玩意儿,连蛋白粉都做出来了。
你别笑,人家真有人吃这个当保健品。
抖音上凉拌蚂蚁蛋视频播放量破三亿,弹幕里一半在问“这能吃吗”,另一半在说“求链接”。
生皮,大理人从小吃到大的东西,现在也讲规矩了。22条标准,猪皮必须六小时内检疫合格,还得冻够48小时杀虫。
八十七家餐馆通过认证,你打开“大理美食地图”小程序,点一下就能看见哪家靠谱。
以前是靠祖传手艺,现在是靠数据和冷柜。
香樟树皮,去年被正式列入“药食同源”试点。
不是谁都能随便采,得有资质,得有记录。
你问这东西真有营养吗?
没人说得清。
但你知道吗?
它在云南农村,是过去灾年救命的粮。
现在不是救命了,是文化。
是记忆。
是有人愿意为一口“小时候的味道”多花三倍的钱。
昆明机场开了个“怪菜体验店”,游客排队打卡。
有人拍完照就扔了,有人咬一口,皱着眉咽下去,然后发朋友圈:“我居然活下来了。
”
这些菜,从来不是为了猎奇。
它们是土地给的,是日子逼出来的,是有人在最穷的时候,靠它活下来的。
现在科技来了,标准来了,资本也来了。
它们没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你吃不吃,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人还在认真地,把它们当饭吃。
你小时候,有没有吃过什么,大人说“这东西能治病”,你咬一口,差点吐出来,可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来源:奋发山雀uBG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