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中国商学院可持续发展

B站影视 2024-12-10 11:44 2

摘要:11月29日,由MBAChina和《经理人》杂志联合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在北京隆重举办。盛典以“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智慧与担当”为主题,三百余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分享最新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共同研讨中国商科教育的未来发展。

“中国商学院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2024年度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

——圆桌对话论坛(一)

11月29日,由MBAChina和《经理人》杂志联合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在北京隆重举办。盛典以“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智慧与担当”为主题,三百余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分享最新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共同研讨中国商科教育的未来发展。

在人工智能技术多维度创新突破的当下,商学院如何更好地适应变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本次盛典围绕“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中国商学院可持续发展”主题,举行了圆桌对话论坛,特别邀请到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魏航,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MBA/EMBA教育中心主任武常岐,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林嵩,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辛共同参与讨论。论坛由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白长虹主持。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白长虹、魏航、武常岐、林嵩、刘辛


以下为圆桌论坛全程实录(录音整理稿):

迎接AI时代的挑战:从“遇AI”到“驭AI”

“中国的MBA教育是在变革中诞生的,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与提升。”

各位同仁、各位嘉宾,本次盛典圆桌对话的主题是《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中国商学院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热门话题。我想,这其中蕴含了三个核心层面。

首先,人工智能正在影响着世界,影响生活,影响产业,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作为商学院,我们服务的产业和企业将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经历怎样的变革?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这种影响,这是我们在思考商学院应对策略时必须首先明确的前提。

其次,商学院是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到底对学生会有什么影响?在这样一个大变局之下,哪些人群仍会选择就读商学院?学员的组成、学习方式以及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最后,商学院怎么教?教什么?怎么去做科研?怎么做好运营,怎么招生?如何走向国际化?

我想围绕这三个层面,和在座的几位院长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在今天的盛典上,很多嘉宾围绕这一话题从宏观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接下来,我们几位在台上的嘉宾不妨聊得微观一点。首先,就每个学院、每位院长而言,大家对于当前这些变化是如何看待的,你们的思考是怎样的。其次,针对这些变化,各自的学院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或者计划采取哪些行动来应对。

第一个问题,我想先请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魏航书记来回答。我们之前讨论过,商学院需要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对产业、对企业所带来的变化,但商学院怎么才能认识得深、认识得准?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在这方面又是如何行动的呢?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白长虹


首先,非常感谢MBAChina和《经理人》杂志的邀请。上星期,我参加了由王方华老师和席酉民校长共同发起的中国管理50人论坛,在论坛上我专门探讨了一个话题,叫“商学院的悲歌”,讲述了AGI时代下商学院的命运。刚刚四位分享嘉宾都提到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无论是“商学院+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商学院”的模式,都会对商学院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我认为,我们尚未深刻认识到商学院的起源以及商学院为何需要进行MBA人才的培养。

刚才,谢小云院长提到,1908年哈佛大学首次开始了MBA的培养。而更早一些,全球首个商学院——沃顿商学院,于1881年成立。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为何在1881年之前没有出现商学院呢?在1908年之前,我们不需要MBA学位吗?难道那个时代的人类不存在管理需求吗?原因其实很简单,商学院的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机器化大生产所带来对专业化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这样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职业学校。

众所周知,商学院在英文中被称作“professional school”,即培养职业人才的学校。时至今日,我们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是否还能沿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事实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对我们的商学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大家去看美国排名50名之后的那些高校的商学院,会发现它们基本上已经没有了MBA这类人才培养项目。即便是美国排名前20的商学院,其MBA项目的发展也呈现下滑趋势。去年,哈佛大学MBA的申请人数与前年相比,大约下降了20%。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新的工业革命背景下,我们是否仍然需要MBA学位?是否仍然需要这类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是否能替代人类进行决策?因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决策,是科学,也是艺术。

我想说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企业组织及其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像滴滴这样的公司,还是特斯拉这样的企业,都逐渐趋向于扁平化,甚至无人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被大量压缩。而中层管理人员,恰好是MBA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因此,我在此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如果我们仅仅简单地拥抱AI,我认为这并不能解决商学院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同样地,仅仅让这些商学院的学生懂科学、懂技术,也无法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在新的工业革命背景下,我们需要完全重构对管理的理解,明白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才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明白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商学院。如果我们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底层逻辑,仍然将AI仅仅视为像过去的互联网、大飞机、高铁那样的工具性存在,那么我个人认为,商学院可能离倒闭已经不远了。这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 魏航


魏航书记的发言实际上深化了我们讨论的命题。当我们在思考商学院如何应对当前挑战时,需要从历史演变的纵深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需要明确商学院在社会和产业进步过程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以及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社会和产业正在发生的、不同于以往的深刻变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有深刻的洞察,先搞清楚时代和产业的现状,才能进一步思考我们的商学院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使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了。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武常岐院长。我想请教您的是,从宏观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化涉及面非常广泛。未来,我们的学员会由哪些人构成?或者我们期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学员?这种变化对商学院的培养对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果我们想要做出应对,学院应该如何认识学员的这些变化?有请武院长。

本次圆桌论坛的焦点是中国商学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MBA,这一点非常重要。我非常认同魏航书记的观点,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带来了新的命题。但魏航书记对MBA的前景持比较悲观的态度,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

我来自山东,全世界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的齐国,它存在了约800年,相比之下,清朝和明朝都只有约300年的历史。为什么齐国能够首先称霸呢?它与孔子所描述的鲁国截然不同。鲁国强调克己复礼,而齐国则注重商业活动,卖盐,贩卖,因此变得强盛。而且,齐国还创办了稷下学宫,这可以说是三千年前的商学院。所以,商学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漫长。至于罗马帝国的灭亡,有人认为是匈奴所致,但实际上,当时对商人的打压才是导致其衰败的真正原因。因此,商学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无论我们经历的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未来的第八次工业革命,我们也离不开商学院。

商学在回答哪些问题?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商学院的使命与愿景所在。我们商学院与工学院、农学院、理学院、医学院以及神学院等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些学院如今也在热烈讨论AI等前沿技术,他们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自问,商学院究竟凭借什么立足?

我也参与过一些技术讨论,包括重大专项的讨论。在此,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所从事的这些技术创新,用通俗的话说,能不能赚到钱?用高雅的话说,就是这些项目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当前的技术种类繁多,无论是数字技术、传统技术还是生命技术等,都层出不穷。作为商学院,当我们的学生参与到这些创新项目,包括挑战杯等竞赛时,我们能贡献什么独特的价值?我们能贡献的只有评估这些项目的可持续性,或者项目收益是否能覆盖成本吗?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商学院的使命所在。

我在山东大学,楼上是数学院,楼下是经济学院,这两个学院都比我们更出色。1776年《国富论》问世,探讨了为什么有些国家富裕强大,有些国家贫穷落后。那么我们商学院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扶持企业的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一流企业、二流企业、三流企业乃至八流企业的分化?如果我们商学院的研究、教学与回答都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那我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更多地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对待这一使命,尤其是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技术浪潮,更不能掉以轻心。

我在商学院的时间比较长,已经有40年了。我们小学时代,课堂上有一门课程叫作珠算,使用算盘在当时已经算是先进的技术了,它比用笔或数手指头计算要快得多。到了大学,我们都学习IT课程。而现在,我们当然需要教授人工智能,包括ChatGPT,因为这些都是工具。但关键在于,我们从事的工作并非仅仅是为了掌握这些工具,而是要驾驭这些工具背后的技术。当然,管理模式肯定会因此发生变革。有预测显示,到2075年,也就是50年后,中国的人口将减少到7亿。我说这没问题,因为我们可以使用10亿机器人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让10亿机器人与7亿自然人共同协作。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需要培养能够掌握、驾驭这些技术的人才。

像如今备受瞩目的马斯克,以及上一代的乔布斯,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财富的创造能力,而且他们正是通过运用这些技术来实现财富的创造。因此,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商学院必须高举的旗帜,不能让我们缺乏底气。2050年,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用十个字来形容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其中,“富”字是放在第一位的。

很多学校目前都在进行综合性的学科培养,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浅尝辄止,那就会显得四不像。在工程技术方面,我们比不上专业的工程师;在科学理论方面,我们又难以与理学院相抗衡。所以我们商学院的核心,就要专注于商业,它就像数字前面的“1”一样重要,没有“1”,那就都是“0”。

回到刚才提出的问题,未来怎么发展?未来的MBA和现在的MBA有什么不同?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刚才大家主要讨论了学生方面的情况,但我认为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教师队伍。各位院长都在频繁走访企业,到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企业时,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师与这些领先企业的差距在日益扩大。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教师,并设计出优质的课程。同时,我们的教学工作也相当具有挑战性,因为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挑战是,那些容易教的事我们怎么教的更创意,怎么教的更创新,怎么教出像马斯克这种人?这是对我们教师队伍的重要考验,我们必须深入总结。

再者,就是课程和技术,我们必须有所了解,因为我们身处这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商学和管理问题存在。然而,未来的技术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与医学院、工学院的院长们所面临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我们必须找到商学院独特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MBA/EMBA教育中心主任 武常岐

我们今天的探讨越来越深入了,两位嘉宾实际上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魏航书记意在让我们明白,不应仅仅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工具。面对这一重大变革,我们需要更为深刻的洞察力,方能做出恰当的回答。目前,我们可能尚未达到这种深刻洞察的程度,因为我们急于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仍需加强洞察与思考的工作。

武院长在思想高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论,面向未来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毕竟,相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演变,乃至更大范围的世界演变而言,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因此,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以历史的视角审视当下,我们应当充满信心。武院长为商科领域的同仁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知:随着未来的发展,商科教育与商科知识将愈发显得重要。

同时,武院长也提出了一个疑问。今天许多院校都在积极应对这一变革,较为成型的应对策略便是交叉融合。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就在今年改变了其教育模式,完成了“STEM based MBA”的改造,将商科与科技等领域相结合。那么,这样的方向是否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呢?武院长对此提出了疑问。

我们刚才的讨论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也有了思考的深度和高度。接下来,我们还需将这些思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因为在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特别是全新的AI挑战,我们既需要深入地思考,也可能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接下来,我想向两位院长提出更具体的问题。无论如何,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每所学校都应当有所行动,用好这一全新时代或技术所带来的机遇。

首先,我想请教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的林嵩院长。因为林嵩院长来自北京,作为首都,北京拥有着顶尖的全球视野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同时,中央财经大学也是一所顶尖的财经类院校。在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时,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管理层面,贵学院都进行了哪些探索?目前正在进行哪些工作?以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路径?我们今天不仅仅是为了推广,更重要的是希望听到各位院长们的深入思考,了解大家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策。请您分享一些您的经验和具体案例。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当然,我赞同魏书记和武院长的观点,但就我个人而言,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商学院,我既不感到特别悲观,也不特别乐观。这是我的总体判断。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社会上对商学院的质疑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实际上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了。我记得那时候有些知名的企业家曾说过,商学院培养的人才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这种质疑早已存在,并非仅在人工智能时代商学院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AI技术的发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全社会的焦虑。我在很多地方与大家交流时都能感受到这种情绪,从企业界到学术界都有这样的感受。AI可能对我们的生产、运营和管理带来不可预知的变化,因此大家感到十分焦虑。比如,很多人会担心自己是否会失业,很多企业家和在企业工作的人员都有这样的顾虑。但我个人认为,情况仅此而已。我始终坚信,不能因为AI技术的存在,就对商学院的存在产生怀疑,当然,这一点可能与魏书记的看法略有不同。我始终认为,AI技术确实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科幻世界,关于终结者那个时代的未来设想,也许现今的情况与它有些相似。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为这会对我们的商学院构成灭顶之灾。相反,我认为AI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它促使我们的教师必须面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实践所带来的企业管理方面的最新动向。在过去,我们或许还能在某些课程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在这个时代,商业实践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问题。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我们学院的实践来看,首先我也回应一下白院长的问题。我们也在进行学科交叉的尝试。我们的本科项目有一个是“供应链管理+经济统计学”,这是我们从今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探索,将三门学科与统计学相结合。我们也希望这能在某种程度上回应当前人工智能、计算机与商科结合的趋势。当然,这个项目今年刚刚启动,从报名情况来看,同学们非常积极,项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他们可以在四年内同时获得两个学位。至于未来这个项目是否能取得特别出色的成果,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这只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面。

我还有另一个观点,即所谓的交叉不仅仅是商科与计算机或更广泛领域的工科之间的交叉,而是我们的教师需要具备交叉的知识结构。从学院的角度出发,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为教师提供保障,支持他们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这一点也是我们商学院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构建的。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一次总结,自2023年秋季之后到今年暑假期间,我们组织的企业参观活动大约有50余场。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学生总数超过了1600名。我们的初衷是为老师提供跨学科交叉的机会,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老师表现得非常出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学院也能提供相应的保障。

此外,大家也能体会到,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存在着两个现实的需求。第一个需求是发表顶级期刊文章。要发表顶刊,就需要基于最新的实践,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传统的数据和传统的故事,是无法发表的。老师们也很现实,他们需要深入企业,获取最新的商业模式和最新的数据,这样才能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所以老师们有这方面的动力。

第二个需求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老师们也很有动力,或者说也能感受到压力。我们的学生会发邮件,向学院提出要求,指出某个老师对最新的业态讲解不清楚。这就是对学生们对老师的要求,我们会与老师进行交流。现在学生们的诉求很明确,因为在AI时代,他们的企业面临着很多压力和挑战。他们希望在课堂上能了解到这些东西,那么老师能否提供这些东西呢?老师是有压力的,如果提供不了,讲台是站不住的。

所以,我个人为什么会觉得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并不特别悲观,也不特别乐观。一是因为我们学院有保障,二是因为老师们自己是有动力的。这两点我个人认为,至少在我们能预见的未来,并不会产生所谓的特别悲剧的后果。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 林嵩


林嵩院长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探索思路。一方面是从学科层面,如何通过交叉融合来应对变化;另一方面是如何将我们的老师与最新的实践紧密连接,改变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产业的认知,以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

刚才林嵩院长也提到了做研究,这确实是我们所有商学院的基础。然而,现在做研究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冲击。过去我们可以轻松进行的研究,现在似乎人工智能都能完成。特别是建模,基于数据建模等方法带来的冲击尤为明显。我想知道,在座的各位院长,你们的学院对于这些事情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

下面,我们来请教刘辛院长。刘辛院长来自重庆,重庆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内陆大城市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而且,重庆也正承载着一些新的使命,在新兴产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探索和成就。因此,针对前面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刘辛院长可以分享一下您的思考和答案。

同时,我也想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科研。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我们的知识创造来源和方法无疑受到了影响。我想知道,重庆大学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是否有老师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学院在科研组织、引导和奖励的政策方面又是如何制定的?同时,这些新的科研方向和努力又是如何融入商学院的教学中的?在这方面,您是否有一些思考或措施可以与我们分享?

正如白院长所言,AI对于商科教育和商科科研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就我个人来说,在撰写文章时,我也会使用ChatGPT。在撰写邮件时,我现在非常喜欢使用Kimi,这为我节省了大量回复邮件的时间。以往回复一封邮件可能需要花费5到10分钟,尤其是英文邮件可能还会更长一些,但现在几秒钟就能回邮件。

刚才谈到了教育教学的话题。我们每年都会制作招生广告,以往这总是需要不小的开销。但今年在签订合同之前,我尝试使用了快手的“可灵”。因为它是对话性的,所以我就直接对它说,帮我拍一个片子,它就为我生成了一个1分30秒的视频。后来我们也花钱请专业团队拍摄了广告,但我个人认为,可灵生成的视频在质量上其实并不逊色太多。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AI正在深层次地改变很多方面。包括之前提到的科学研究、人际交往,乃至我们的教学管理,其实都受到了AI的影响。刚才魏书记谈到这一点时,我心中也感到很焦虑。

我儿子今年十一岁,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男同志,往往每个周末都是频繁奔波在各类补习班,开车接送孩子。今年,我换了一辆新车,在我们重庆生产的华为鸿蒙问界。它是双轨的自动驾驶,它既有大地图,也有视觉识别,所以它有智能驾驶的功能。有一次,我儿子对我说:“爸爸,那个机器开车比你开得好。”一开始,我也有些紧张,担心自己是不是就没用了。但随后我转念一想,并非如此。即便我不再开车,也丝毫不影响我作为父亲的角色。同样地,我也始终坚信,学生们使用AI技术,并不会妨碍我们商学院的教学工作。

正如我刚才所言,AI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如果我们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材料、方法、思维以及教学哲学,那么确实可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我完全赞同魏书记的观点,如果我们不做出改变,那么危机很快就会降临。然而,中国商科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它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教育,尤其是我国的MBA教育。我们是在变革中诞生的,因此也应随着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与提升。

刚才,白院长也提及了,我们需要做出一些变化。我的MBA学生们也经常和我交流,当我们探讨一些具体专题时,他们往往更愿意去看那些时长较短的视频类节目。因此,我们也尝试鼓励老师们组建教学团队,参与竞争,我本人也曾亲身参与过这样的尝试。在后续的实践中我发现,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注意力的争取上,确实难以与视频节目相抗衡。例如,像B站上的那些时长为10到15分钟的短视频财经类节目,我们即使非常努力,但那些节目背后,往往是一个由十几甚至几十人组成的团队,他们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AI工具,经过数天乃至数十天的精心制作,才呈现出一个高质量的10到15分钟短视频节目。

如果我们拘泥于过去的模式,一门课程安排24到48个课时,每堂课持续40到45分钟,那么我们不做出改变的话,我们授课中的大量内容可能不得不被淘汰。因此,变化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一现状,我们也在积极寻求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我们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是否还需要将每门课程的时长限定为45分钟?是否有必要将教学时间划分为15分钟讲授和15分钟课堂研讨?我曾尝试过这样的方法,事实上,面对当今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也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从明年开始,00后就可以报考MBA了。因此,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时长,可以有效应对我们面临的一部分挑战。在当下知识传授渠道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48个课时的必修课,似乎也需要进行改变,更多地辅以思维方式的教学和辅导。重庆大学目前正在这方面投入一定的精力,努力做出改变。

我认为,无论世界怎么改变,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既然世界上永远会有商学、有市场,那么商学教育在可见的未来也将继续存在。我们都是唯物主义,我们都明白,没有任何事情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在可见的未来,商科教育、MBA教育,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刘辛


我回应一下刚刚各位院长提出的问题。坦率地讲,刚才所讨论的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了相当长的时间。如果回溯到200年前,中国最重要的教育体系或学堂,无疑是私塾。因为当时科举制度是主要的方式。而自100年前起,我们已经有了商学院的存在。我觉得刚才谈到的这些问题,其实可以用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三个问题来解答,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在MBA教育以及商学院的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AI所重塑的内容完全贯彻了这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培养什么人?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仍然沿用50年前MBA的培养模式,以通识管理知识为主要培养内容,打造所谓的商界精英,那么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一定不是AI时代所需要的。同样,我们过去采用的课堂式教学,结合案例分析和部分实践的方式,也一定不是AI时代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再者,我们过去为丰田公司、大众公司等大规模生产企业所培养的管理人才,其模式也并不符合我们未来的需求。

因此,如何回应AI对整个教育领域的影响,特别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才是我们现在真正需要考虑的。如果我们没有清晰地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面临学科退化的风险。但如果我们能够妥善回应AI时代的挑战,明确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我认为我们将大有可为。正如武院长刚才提到的,管理应该是存在的,因为我们要有效率和效果地完成工作。但是,未见得是当下的这种管理模式,更未见得是商学院当前培养管理人才的方式。

商学院的发展之路:特色、专业、创新

“中国商学院必须保持自身的特色,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魏书记刚才提到了三个关键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我们围绕这个问题邀请三位院长来回答,大家可以选择回答所有问题,也可以就其中一个问题谈谈看法,前提是在AI时代的背景下。首先有请武院长。

刚才魏航书记提出的议题,对于商学院而言至关重要。我们的未来发展前景无疑是乐观的,但我认为,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审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让他们具备驾驭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传统的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在电气时代,传统的技艺就已经开始瓦解。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人工智能如同一场风暴,而这场风暴已经来临,但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想清楚如何应对。商学院需要深入思考,在哪些方面可以寻求发展。例如,我们市场营销不做了吗?我们不需要找钱了吗?不需要找人了吗?这些基本的组织仍然是存在的,我们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我们的项目。MBA是综合管理,直译为英文是“Maste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如果让机器进行翻译,它可能会得出“行政大师”或“商务行政大师”。“Administration”肯定会被AI大幅度取代,所以我们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

如今,许多中层的工作已被机器所取代。对于商学院而言,培养那些具有独特创意的人才显得尤为困难,这是我们课程设置中的一大挑战。像乔布斯、马斯克这样的人,他们都不愿在大学中继续深造,甚至中途退学,因为大学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实际上正是我们需要明确定位的地方。

另外,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在使用通用AI,那么985、211这样的高校分类是否还会存在?因为大家都一样了。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自身的特色,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在AI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他们。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确为谁培养人才。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开始便强调,我们要为国家图富强,培养一批一流的企业家,特别是那些创新创意,需要人去实现。

我简要地谈一个小观点,我为大一新生讲授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时,在第一堂课中,我一定会阐述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我认为,无论是在我们所谓的工业时代,还是在AI时代,这一观点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教学实践中,都值得我们坚持并继续探讨。

魏书记提出的这三个问题,无疑是非常深刻且值得我们教育者用一生去探寻答案的。我想就其中一点发表我的看法。刚才两位院长的发言非常精彩,我也想在此基础上强调一点。在AI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对人才选拔机制进行深刻的改革呢?我们都清楚,如今即便是不懂英文的人,借助翻译机也能畅通无阻地游历世界,过去我们学习的许多应用文写作技巧现在已经不再需要。那么,面对当前筛选优秀MBA学员的管理类联考,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一考定终身”“一张试卷定终身”。或者,我们是否应该将考察的重点从知识转向更为重要的能力素质呢?我认为,这是我们同仁需要去思索,需要去探索的。

面对如此宏大的问题,四位院长的分享让我感到非常过瘾。他们提供了认识问题的不同角度,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继续探索和思考的启发。刘院长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特别是今天AI在社交和招生工作中的应用。在招生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学院的院长亲自来做招生的视频广告,并运用了AI技术。这一事实本身就揭示了我们商学院同仁们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大家都在进行深入的思考,也在进行实践和探索。我认为,这样的努力本身就是我们解答问题、克服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变化的最根本态度。在今天下午的论坛中,我深刻感受到,最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何种态度去对待这些变化。

AI无疑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刚才几位院长不约而同的探索讨论中,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运用AI。既然AI已经到来,我们就要清晰地认识到它的到来并未改变的一些核心要素。武院长在两次发言中都强调,即使在AI时代,企业家精神仍是商学院的灵魂性培养内容,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的培养,都应是应对这一大变革的核心。虽然今天时间有限,但我相信他对此肯定有系统的思考。这样的方向实际上给了我们坚守的理由,在面对重大变化时,我们应明确哪些是不应改变的,哪些是我们应继续有信心去弘扬的。在应对全新时代的商科变化中,这些坚守应成为我们的基石。尤其是武院长今天提出的一个疑问,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否真的找到了答案?他和魏书记的观点其实异曲同工。

我们今天看到,以哈佛为代表的美国名校已经转向了“STEM based MBA”这样的商学院发展模式。而我国的一批学校也都在积极跟进,将科创、科学、技术等元素融合到商科教育中。这样的探索方向无疑是智慧的,也是顺应时代需求的。然而,疑问在于,这是否真的是应对AI挑战、确保商学院发展顺畅的可行之路?我们是否真的已经找到了这条路?它是否是唯一且正确的路?这可能是今天讨论中更为深入的思考,它将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启示。

此外,林嵩院长和刘辛院长也从具体细节中谈及,我们在思考时既要运用智慧,也要付诸实践,我们需要投入时间去探索。比如在教学方面,我们的教学方式可能需要改变,教学内容可能也需要调整,我们的学员群体也在发生变化。

刘辛院长刚才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我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送儿子去学习,通过汽车的智能驾驶的事情,感受到了人的角色未变,但功能在发生转变。这个隐喻非常巧妙,作为教师,我们的这一角色并未改变,但我们的内涵、我们所发挥的作用、我们的知识传授方式,无论是作为知识教练还是学习辅助者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改变的。

毕竟,一场学习革命正在今天悄然发生。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当前的教学手段,就像魏书记刚才提到的,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加一点案例,再到企业里参观走访的模式,恐怕已经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这些提问实际上是在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学研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适合每个学校,也适合我们自身情况的独特道路,并汇聚大家的探索成果,包括像今天这样,通过论坛的形式将大家的思考与探索进行相互交流、碰撞,能够使我们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到来之际,既不会过于轻狂,以为我们已经找到了前行的路,也不会过于焦虑,失去前行的方向。

这是刚才几位院长讨论的内容为本次论坛以及各位同仁带来的价值,我概括的可能不够全面。我们只是开了个头,后续的思考与实践仍将继续。感谢各位的聆听!

图:嘉宾合影


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槛之上,由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全球经济格局,颠覆传统商业模式,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为中国商学院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和策略。未来,期待更多的“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能够持续绽放光彩,为全球商学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来源:MBA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