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是潍坊海事局在中国海事局网站上挂出来的,央视军事也转发了。公告里把时间和海区划得很明白,禁航要求也写得清楚,目的就是让过往船只别误闯。像经常盯航运通告的人,一看就知道要改航线或推迟出港。
渤海潍坊港一带将在10月27日凌晨0点到下午14点这段时间内实施实弹射击,相关海域禁止任何船只驶入。
消息是潍坊海事局在中国海事局网站上挂出来的,央视军事也转发了。公告里把时间和海区划得很明白,禁航要求也写得清楚,目的就是让过往船只别误闯。像经常盯航运通告的人,一看就知道要改航线或推迟出港。
这类通告不是说发就发的,背后有一套流程。海事单位跟演训方会先把演练方案敲定,确定靶区和弹着区,评估周边船舶的风险,再把禁航时段和范围公告出来。选在潍坊港附近一带演练,靠近岸线,补给方便,观测也直观,这些都是现实考量。演习里会有实弹试射,目的既是检验火控和弹道,也是在检验多个单位配合的流程,属于常规训练的一部分。
执行当天的现场布置也都比较细。海上会安排值班船只和应急救援力量,负责外围巡逻和临时处置。海事局会通过官网、海上导航电台、港口通告等渠道把禁航信息发给在航船舶;港口管理方也会同步调整靠泊和出入安排。对商业班轮来说,临时封海可能意味着改线或延误;对近海小渔船,通常会被要求返港或等待,别在海上瞎晃。海员和船长得把时间、位置对好,别抱侥幸心理误闯封区。
演练前的安全准备很细致。岸上和海上的活动都会清点一遍,水上作业单位会被通知暂停相关工程,航标和漂浮物的位置要确认。演习期间会划出安全缓冲带,凡是非演练船只都不得入内,必要时海巡或海警会在外围监督并指引。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弹药和武器的装填、人员防护、射击角度与落弹位置核对,这些每一步都有记录,不是随便来几枪了事。
通告里写的封海时间设了十四个小时,这样既保证演练有足够时间完成既定科目,也尽量把对民用航运的影响压到最低。到点之后,演练方还要做清场,排查是否有弹片或危险残骸,确认海域安全后才撤销禁航。这个清场动作很关键,尤其在渤海这种船多、活动集中的水域,任何遗漏都可能酿事端。
对于沿海作业者来说,影响是实实在在的。航运公司会提前从航运信息台拿到通知,调度中心据此调整航线或预计到港时间。小渔船和近海施工船尤其受影响,临时返港、延迟投产这些都得临时安排。现场联络会变得频繁,海上通信频率会提高,负责演练的单位会不断向外通报进展和安全状况,以免信息断层。
再把视角放宽一点看,这类实弹演练并不罕见,和沿海地区的总体态势、训练需求与武器技术更新都有关系。每次演练都有它的目的:检验装备、磨合指挥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这也是海事管理部门要承担的活儿——把风险降到最低,把民用航运和人的安全放在首位。
演练当天的画面并不神秘:值班船像站岗的哨兵一样在指定水域巡逻,救援艇在近岸待命,港口调度员盯着屏幕算着时间和靠泊顺序,渔民有的摇摇头掉头返港,有的就在码头上收网等消息。岸上的通告、海上的广播、雷达和AIS信号一道构成了临时秩序。凡是靠海吃海的,都会把这些通告当成日常必读的消息之一。
对普通市民而言,或许并不会直接感到影响,但对靠海工作的人,这种通告就是工作安排的一部分。有人嫌麻烦、航期被打乱;有人认为这是必须的训练,事关日后海上安全的能力建设。无论怎么想,关键一点是:看见了公告就要当回事,别想着侥幸闯进去,那不只是可能被罚,更多是把人身和设备置于危险之中。
演练结束后,负责单位通常会走几个步骤:现场回收和清点装备,检查是否有残留危险品,执行弹着点和周边海域的排查,确认没有威胁再解除禁航。之后,港口恢复正常作业,航运秩序慢慢回位。当天在港口值班的人会记下一切变化,为下一次类似演练提供经验。最后的细节往往决定安全与否,这点在海上演训里尤其真实。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船长或者渔民,日常的动作很简单:出航前查一查航行警告,航行中留意海事台广播,靠港前和港口联系确认靠泊安排。别图方便随便钻禁航区,这事没有侥幸成分。演练是为了长远的海上安全,但它的可靠与否也靠大家配合来保证。
来源:诗意高山YYPnU3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