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关乎社会大局稳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4:37 1

摘要:当“00后毕业生就业率”“考研考公热”等话题频繁占据热搜,“毕业即失业”已不再是个别学生的焦虑,而是成为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面对这一困境,不少声音将矛头指向高校,认为学校应当为学生的就业困境担责。事实上,高校在就业链条中确实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毕业即失业”的成

当“00后毕业生就业率”“考研考公热”等话题频繁占据热搜,“毕业即失业”已不再是个别学生的焦虑,而是成为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面对这一困境,不少声音将矛头指向高校,认为学校应当为学生的就业困境担责。事实上,高校在就业链条中确实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毕业即失业”的成因复杂,既不能让学校独自背负所有指责,也不能忽视其需要改进的核心问题。

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困境负有不可推卸的部分责任,这一责任首先体现在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的脱节。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仍停留在多年前的知识框架:某高校计算机专业仍在教授Windows XP系统操作,而企业早已普及云技术与人工智能工具;市场营销专业的案例多来自十年前的传统行业,对直播电商、私域运营等新兴领域鲜有涉及。这种“课堂学的用不上,企业要的不会做”的矛盾,直接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需要重新接受企业的基础培训,甚至因缺乏核心技能被拒之门外。此外,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流于形式,往往只在毕业季开展几场简历修改讲座、举办几场小型招聘会,既未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指导,也未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难以真正搭建起学生与职场的桥梁。

然而,将“毕业即失业”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学校,显然有失公允。从学生自身来看,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观念偏差与能力短板:有的学生非“大厂”“国企”不选,对中小微企业和基层岗位嗤之以鼻,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沉迷娱乐,忽视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既无实习经历,也无技能证书,在求职市场中自然缺乏竞争力。从社会环境来看,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部分行业收缩,叠加每年千万级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就业市场的“僧多粥少”成为客观现实。这些因素并非高校单方面能够解决,若仅以“失业”结果倒推学校责任,难免陷入“单一归因”的误区。

破解“毕业即失业”的困局,需要学校、学生与社会形成“三方合力”。对高校而言,首要任务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淘汰滞后课程,增设人工智能、新能源、跨境电商等前沿领域的课程模块;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甚至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积累职场经验。同时,应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四年,从大一开始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大二大三引导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大四提供精准的求职帮扶,而非“临时抱佛脚”。

对学生而言,需主动打破“被动就业”的心态,一方面认真打磨专业技能,通过考证、实习、竞赛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理性调整就业预期,理解“先就业再择业”的现实意义,避免因过度追求“完美工作”错失机会。对社会而言,企业应给予毕业生更多“成长空间”,减少对“工作经验”的过度苛求;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同时完善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岗位信息与求职支持。

“毕业即失业”的本质,是教育供给、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高校确实需要为自身的滞后与不足承担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各方跳出“谁来担责”的争论,聚焦“如何解决”的行动。只有学校主动求变、学生积极作为、社会协同支持,才能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职场坐标,让“毕业即失业”的焦虑逐渐消散。

来源:湖城愚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