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往下说点来龙去脉。事情不是一夜之间就定的,是在东京里头反复讨论、权衡后慢慢变成政策的。戴季陶当时去日本,一看就有感觉,回国后写了本书,名字叫《日本论》。这书不是胡吹海谈,讲得很具体: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把日本自日俄战争以来的变化理了一遍,还直言军方和
1928年初,日本政府最终把对华政策定向为对外扩张,用武力作为主要手段。
往下说点来龙去脉。事情不是一夜之间就定的,是在东京里头反复讨论、权衡后慢慢变成政策的。戴季陶当时去日本,一看就有感觉,回国后写了本书,名字叫《日本论》。这书不是胡吹海谈,讲得很具体: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把日本自日俄战争以来的变化理了一遍,还直言军方和军国主义思潮正在把国家机器套住。他判定日本对中国会采取两头夹攻的策略:一面从辽东、山东方向推进,另一面从台湾斜着盯向华中、华南和东南亚,像条弯弯的“蝎形触角”,随时可能刺进来。现在看那些判断,很多细节后来都被历史验证了。
倒回去说说他在日本的见闻。1927年2月14日,戴季陶和夫人从上海上了“山城丸”,25日到东京。待了一个半月,公开演讲超过六十场,听众从街头百姓到政府要员、从实业界到军方都有。他讲话快、直,能把复杂问题拆成几块让人听得懂。除了台上发言,他还被请进议会、企业会、军方宴会去,不是走马看花,是碰到什么就当场拆解。
拿一次东京贵族院的宴会举例:那桌多是田中义一派的议员。席间有日本人放话:国家要往外移民,日本人多,人得往外搬,满洲不就近、地又宽,为什么不去?话题一来,周围拍手称好。戴季陶站起来把问题拆了:人口密度这事不能胡说八道地一带而过。然后拿出一堆比较数据,说英伦本岛人多南洋群岛人少,中国也有密集又有稀少的地方;又点到北美、南美、加拿大、阿拉斯加这些地儿,问一句:日本人真要移民,何必非得跑去跟本国人口密度差不多的中国地盘?接着他把当时的移民数字摆出来:满洲的俄国移民七万多、日本移民十多万,而中国本部向外流动的人口却有上千万。言外之意是:别拿“人口压力”当成随便侵占别国的挡箭牌。
他还提了个更刺激的招数:既然要你们说让日本人去满洲安家,不如让满洲现有的居民来投个票——俄国人、日本人、中国人都站一边,票多的决定移民与否。那话一出,宴会安静了好一会儿。再接着,他用历史和法理把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应有的话语权说得明白一些,回敬那些轻蔑态度的人,让场面一时间变得有点尴尬。这种反驳,既有理有据,又让人无话可说。
3月中旬,他在大阪参加了一场实业界公宴。席间有人关心当时国内战事,北伐军连下浙江、逼近淞沪,外界想知道国民政府能不能保证上海租界和外侨安全,会不会有明确的工商业发展规划。戴季陶的回答干脆利落:租界的秩序“不能”保证;有没有发展上海工商业的具体政策——“没有”。两句短话把场子里的人吓了一跳。他把这两句背后的逻辑一点点讲清楚。
他说,保障地方秩序的前提是统一主权。上海当时条约、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混在一起,几个外国领事背后都有武力撑腰,结果是“谁有武力谁说了算”。领事之间互不承认,审判、执法各自为政,杀人不一定有人负责,这根本不是靠正常行政能整明白的。戴季陶的意见直截了当:要彻底保证租界和外侨安全,只有把主权交回统一的国民政府,用国家武装维护治安才有戏。谈工商业也是同理,得先把主权和法制问题理清才能谈得下去。这番话把问题的根扯出来,让在座的日本商人和官员听了不能怼回去。
他还去了陆军部和参谋本部的联欢宴。当时北伐攻下南京的消息还在发酵,日本军中有不少年轻军官看中国军队崛起不顺眼。陆军大臣说话里头带挑衅味儿,暗指国家强盛靠武力,对中国革命不屑一顾。戴季陶没有起劲和对方硬碰硬,先听完再回话,简单一句:国家能不能长久靠的不只是近年的富强,更取决于历史根基。他强调中国有五千年建国史,这不是几年的所谓“新富强”能简单衡量的。话说完,他举杯一笑,场面被拉回礼节。那话让军方脸色变了,气氛降了下来,但并没能根本改变后来日本的行动路线。
在日本期间,他还见了头山满。头山满在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圈子里有分量,与军界和黑龙会这类组织有来往。戴季陶接触这些人,既是探听风向,也是用对话去试探对方是不是有更实质性的扩张计划。通过一圈会面、宴席、公开演讲,他把日本朝野从政界到实业界、从军方到极端社团的态度摸了个底。
回国后没过几个月,戴季陶的观察在政治上就反应出来。大约三个月之后,田中义一召集所谓的“东方会议”,会后形成了《田中奏折》,把对华强硬的主张写进官方文书,武力选项正式成为对外战略的一部分。把这几个时间点连起来看,戴季陶在日的见闻、当场的针锋相对以及后来写成书的判断,就不仅仅是外交辞令能搪塞的。
写《日本论》这事儿,说到底也跟他个人经历分不开。早年他加入过同盟会,在广州护法军政府任过要职,后来在国民党担任中央委员常委、宣传部长等职务。这些身份让他既能从政治高度判断形势,也能把复杂问题用通俗语言讲明白。他在演讲里常拿统计数据、条约条文、法理原则来把对方的简单论调一条条拆开,听的人有理由信服。他也不回避点出对方动机——譬如日本在日俄战后逐步走向军事化,会把国家资源和制度导向战争准备,这对中国的主权和统一是直接威胁。
在书里,他把自己在宴会上的辩论、在军方场合的对答、在实业界的交流和私下的观察都写了进去。语言平实,没有煽情,但条理分明。读者能看到当时他怎么一步步把日本内外政策的蛛丝马迹串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是空喊“警报”,很多警告在事后被历史事实印证。
那段时间的演讲场次多,听众范围广,有公开论战,也有私下记下来的观察笔记。这些材料成了他回国后向党内和社会大众传播的证据。以后的历史走向让人觉得,他当时既是个观察者,也是个早早敲钟的预警者。
来源:率真小红花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