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9月看点:院士解读科学家精神,各界专家共话前沿科技奥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1:32 1

摘要:2025年9月,是国家科普法修订颁布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作为贯彻落实广州2025年全国科普月工作部署的重点活动,也是“广州青少年科学导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以一系列高水准、富趣味、深互动的科普讲座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科普热潮。活动

2025年9月,是国家科普法修订颁布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作为贯彻落实广州2025年全国科普月工作部署的重点活动,也是“广州青少年科学导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以一系列高水准、富趣味、深互动的科普讲座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科普热潮。活动充分发挥科学导师在青少年探索科研“启蒙者”与“引路人”的核心作用,以前沿科技解读融合科学家精神传承,为广州市青少年带来一场场科学盛宴,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与创新潜能。

数读:

科普月期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邀请2位院士、12名专家学者,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和深海主题,开展14场高质量科普讲座,惠及学生受众8232人。超10家媒体参与采访报道,全网传播量超50万人次。

一、 院士领航,以科学家精神铸就成长底色

科普月活动精彩纷呈,多位院士亲临校园,以大师风范引领青少年成长。新学期伊始,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讲“开学第一课”。苏院士带来题为《自强不息成长路》的专题科普讲座,结合自身科研经历,生动诠释了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广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柳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颁发广州青少年科学导师聘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在培英中学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他从“手性药物”的奥秘切入,以“左手与右手”为喻,生动阐释药物分子立体结构的关键作用。“经过三十年努力,中国科学家现在是全世界在手性催化领域发表文章最多的人群,”陈院士言语中充满自豪。在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您觉得最难攻克的化学难题是什么?”“如何把握成功的机会?”陈院士的回答既严谨专业,又充满师者温度,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

二、从深海到AI,绘制未来科技新图景

科普月期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围绕“人工智能”与“深海探索”两大前沿方向,为青少年构建起理解前沿科技的认知框架。多位来自海洋领域、人工领域专家走进校园,以高质量讲座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进一步增进了公众对前沿科技知识的认知。

9月22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柴祎走进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带来题为《从望洋兴叹到深海探“宝”》的专题讲座。他系统介绍了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与可燃冰试采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并分享了2015年“海马”号ROV在南海首次发现“冷泉”生态系统的精彩瞬间,展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进步与成就。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问题涵盖深海生物、探测器、能源开发、海洋保护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对海洋科学的浓厚兴趣。柴祎高级工程师一一耐心解答,并勉励大家:“希望同学们热爱海洋、探索海洋,感受海洋的无穷魅力,用科技的力量守护蓝色家园。”

柴祎高级工程师与青少年互动交流

面对广州市第六中学花都校区师生,管玉平研究员以“人类能海底万里自由行吗?”之问开场,激发学生对深海探测技术的无限想象;赵迪研究员走进花东镇七星小学,带领学生“走进南极”,展现我国极地科考的壮丽图景与科研精神;在广州市九十七中晓园学校,杨婉玲高级实验师结合海洋外来入侵物种案例,揭示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提升学生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人工智能,强国有我,书写时代新篇。在广州科学城中学,程建兴教授以“九三阅兵”中导弹方阵为切入点,生动解析AI在国防领域的关键应用。“人工智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而科学技术水平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充满激情的讲述,让学子们深刻理解了“科技强则国强”的内涵。讲座结束后,一名学生代表感慨:“程教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祖国的强大,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安全贡献力量。”

程建兴教授讲述“九三阅兵”中的科技力量

在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陈孔阳副教授深入浅出地解析AI在网络安全防御、深度伪造识别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智能技术的理性认知与责任意识;正高级教师王同聚为广州市南武中学的师生们展示了生成式AI工具如何助力学习,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强大力量”;罗隆教授主讲《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启发学生思考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机器人科学的大门。

三、多维拓展,让科学在真实世界中生根发芽

科学的价值在于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本次活动中,多位专家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现实需求相连接,让创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焕发生命力。

黄晓红教授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以“智能餐牌系统”等身边案例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开启发明征程”;裴明阳副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新塘实验小学,带领学生探索新能源如何重塑未来交通与能源格局;吕辉雄教授在花山镇悦贤小学,则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转化为可践行的绿色行动,在学生心中播撒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一系列多元化主题讲座将高深科技知识与国家战略、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增强了他们的科技认同感与时代使命感。

四、创新传播,金句短视频在网络走红

苏国辉院士的“开学第一课”科普讲座在团市委“云队校”平台首播,精准触达广大青少年群体;陈新滋院士的“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完善化”;程建兴教授的“科技强则国强”、柴祎高级工程师与学生热烈互动等视频在“科普广州”“广州市科协”等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种轻量化、易传播的形式,有效拓展了科普活动的传播边界与影响力。让科学家的思想精华以金句为载体,突破校园围墙,触达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层面,真正实现了“一场讲座,多次传播;一个金句,无限影响”的放大效应,让科学精神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生根发芽。

五、协同育人,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

科普月期间,“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共开展14场高质量科普报告,覆盖从小学到高中近万名青少年。通过“线下讲座+线上传播”的双轨模式,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院士专家们以严谨的求真精神与深厚的家国情怀,润物无声地滋养着青少年的科学家精神;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更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热情,成功践行了“思政引领、科学普及、多方协同”的广州科普新模式。

2025年广州“全国科普月”虽已落幕,但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播撒的科学种子,正悄然在无数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将继续整合优质资源,创新科普形式,助力广州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担当能力的时代新人厚植沃土、积蓄力量。

——来源:科普广州

来源:南乡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