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德外长取消访华,临行前接到北京要求,德抱怨这是大国对小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22:45 1

摘要: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外长瓦德富尔取消原定于26日开启的访华行程,这本应是他上任后的首次中国之行,也是德国政坛期待已久的“重新接触”时刻,但没想到会变成这样的闹剧。

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外长瓦德富尔取消原定于26日开启的访华行程,这本应是他上任后的首次中国之行,也是德国政坛期待已久的“重新接触”时刻,但没想到会变成这样的闹剧。

虽然柏林给出的理由是“未能获得中方安排足够多的会谈”,但在外交语境中,这种措辞往往意味着另一层含义:双方气氛不佳,沟通基础不足。

要知道,瓦德富尔上任后不久便宣布计划访问中国,被视为德国在经历数年“冷淡期”后的一次修复尝试,他本人也多次公开强调,“与中国保持对话符合德国利益”。

然而在启程前的几天,他却发表了一系列对华言论——包括批评中国的市场政策、人权立场及“对欧洲产业的影响”,这些话语延续了前外长贝尔伯克时期的“价值外交”基调,却忽略了现实层面的复杂性。

知情人士透露,中方在得知其言论后,表达了强烈不满,并通过外交渠道明确表示,若访问希望顺利进行,德方需要“纠正部分不当表态”,这在外交惯例中属于极少见的“事前提醒”——表明北京对访问的态度已经趋于保留。

柏林方面对此极为敏感,一名德国政府官员对媒体表示:“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必须先认错才能访问。” 德国舆论随后用一句更具情绪化的表述来概括:“这是大国对小国的做法。”

这句话,道出了德国在对华关系中的一种微妙心理:一方面它是欧洲最大经济体,自视为全球主要外交力量,另一方面,在与中国的经济依赖关系面前,德国的“自信”又显得格外脆弱。

根据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的数据,德国几乎全部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稀土是电动车、电机、风力发电机和半导体制造的关键原料,也是德国“绿色转型”战略的支柱之一,换句话说,中国并非只是德国的贸易伙伴,而是其工业底盘的关键环节。

过去几年,德国高层频繁呼吁“减少对华依赖”,但产业界清楚,这种“脱钩”几乎没有可行性,德国汽车巨头、大型机械制造商、化工集团,都深度绑定中国市场,无论是原料、设备还是销售端,中国的重要性都无法替代。

正因如此,瓦德富尔在稀土问题日益敏感的当下发表批评性言论,被视为政治上失算的冒进,他的言论不仅没有赢得国内掌声,反而引发德国工商界担忧。德国商界联合会一位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访问变成政治宣讲,而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那么失去的不只是外交渠道,还有未来的合作空间。”

对于中国而言,这并不是第一次面对类似局面,自贝尔伯克时期起,德国外交部内部形成了明显的两派:一派主张延续对华“批评外交”,强调价值与人权议题,另一派则认为德国必须以务实为先,以产业链安全与经济利益为基础重新审视对华政策,瓦德富尔上任后,似乎试图两者兼顾,但结果证明,这种平衡比想象中更难维系。

据德国媒体报道,北京方面坚持认为,如果柏林希望恢复高层互访,就必须首先“建立起尊重与互信的基础”。而德国外交界的解读是:“这等于让我们在访问前先道歉。”

这种感受,使柏林内部的情绪变得复杂,社民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赫梅托维奇公开表示:“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在全球局势紧张的阶段,与中国保持对话尤为重要。”这句话虽显克制,但背后的潜台词清晰:德国担心自己正在失去对中国的接触窗口。

对德国来说,维持与中国的沟通不仅仅是外交礼节,更关乎欧洲整体战略。欧盟虽在政治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但在经济层面,对中国的依存度远高于对美贸易。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引擎,一旦在对华关系上出现长期僵局,势必拖累整个欧洲产业的复苏。

就像法国一名外交顾问说的那样:“德国的问题不在中国,而在它自己——在战略上犹豫,在语言上傲慢。”

来源:鉴史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