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方志馆提升服务品质”。近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印发《》,,全省292家单位入选,其中成都市43家方志馆(分馆、微方志馆),占比近15%,充分体现成都方志文化阵地建设成效。
43家成都方志馆分馆、微方志馆
入选首批四川省史志馆联盟成员
202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方志馆提升服务品质”。近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印发《》,,全省292家单位入选,其中成都市43家方志馆(分馆、微方志馆),占比近15%,充分体现成都方志文化阵地建设成效。
成都方志馆华阳国志分馆
史志场馆是传承文明、记录时代、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四川省史志馆联盟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全省史志场馆联动互动、提质增效。此次成都43家场馆入选,既是对成都市方志文化阵地建设成果的权威认可,更是成都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成都方志馆华阳国志分馆
近年来,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始终坚守“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职责使命,以构建“全域覆盖、特色鲜明、服务高效”的方志馆体系建设为目标,持续推进方志馆、方志馆分馆及微方志馆建设。
截至10月20日,全市已建成方志馆8家、成都方志馆分馆18家、成都微方志馆145家,覆盖全市23个区(市)县,方志馆体系初步形成。
此次入选的43家场馆,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涵盖综合方志馆、高校分馆、主题文化分馆、社区微方志馆等多种类型,既有系统展示区域历史的综合场馆,也有聚焦非遗、水利、饮食等特色领域的专题展馆,充分体现了成都方志场馆建设的多元化格局。
修觉山微方志馆
这些场馆均具备独立展示区域、固定主题展览和专业讲解人员,定期开展研学探馆、专题宣讲等活动,年均接待群众超20余万人次,成为市民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的重要窗口 。
加入省史志馆联盟后,成都入选场馆将享有多重发展机遇:
可依托联盟平台联合制作音视频节目,扩大方志文化影响力;
可申请四川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开展讲座交流,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可作为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培育方志文化传承力量;
还能优先参与理论研究课题和文化书籍交换,加速资源开发利用。
这将进一步推动成都方志场馆从“单点发力”向“集群共进”转变,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新华文轩方志驿站
下一步,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严格落实联盟管理要求,履行成员单位职责义务,推动各场馆在展陈创新、活动策划、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
指导入选场馆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特色主题展览和定制化参观路线,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加强线上资源共享与线下互帮互促,形成“创新、共享、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
借助“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场馆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与参与度 。
同时,持续推进新增场馆建设与存量场馆提质,力争让更多优质方志文化阵地加入联盟,让方志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三瓦窑社区微方志馆
方志无声,文脉有痕。从社区到学校,从景区到军营,从闹市书城到星级酒店,成都方志馆体系建设的“版图”不断拓展。43家成都方志馆分馆、微方志馆入选首批四川省史志馆联盟,是新起点更是新使命。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将以此为抓手,深入挖掘史志资源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方志文化资政育人作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贡献方志力量。
欢迎广大市民走进身边的方志场馆,在墨香史料中读懂成都故事,在岁月变迁中感悟城市温度!
部分入选方志馆简介
成都方志馆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分馆
以赓续红色血脉、勇立时代潮头为主题,充分挖掘梳理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发展历程,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职责使命开篇,分为“头条首屏”“向阳而生”“攀登不止”“融合嬗变”“风华正茂”五个展区,汇聚成都广电自1950年建台以来近300件图片影像资料、100余件实物展品,全方位展现了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历代成都广电人的时代风采。
成都方志馆成都大学分馆
设立于成都大学图书馆成都地方文献中心,面积400余平米。分馆围绕地域文化特征收集了各类地方文献5100余种9300余册,主要涵盖地方志、行业志、家谱、地方及行业年鉴、地方主要会议文献、各种统计资料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等地方出版物。
不仅展示了历年特别是近年来地方研究和研究地方领域的优秀成果,也展示了地方文献工作者雄厚的研究实力,同时也为研究成都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领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成都方志馆饮食文化分馆
设立在四川旅游学院饮食文化博物馆。展厅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古代餐饮器具(中国饮食文化史展厅)、传统川菜、动植物标本、生物化石、酒文化和茶文化、藏族饮食文化展厅等11个展区。
有古代陶瓷类器具、生物化石类标本、中西调味品、动植物标本、传统川菜仿真模型等藏品4000余件。分馆自建成以来,便成为四川省饮食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肩负着文物收集、饮食文化研究、美食哲学育人等工作,承担了省、市、区各级机构的饮食类科普和社会教育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特别是巴蜀文化中的川菜文化,推动美食科普和科研工作作出了贡献,受到广泛赞誉。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