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新活力|丰谷镇:时光回响,古镇里的变迁与新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21:24 1

摘要:绵阳之南,涪水之西。古镇丰谷井,原名为铜牟镇,始于汉代,隋唐时期,丰谷因盐而兴,因文而茂,因治而盛,以盛产井盐、烤酒、烧丝和水陆码头而闻名于川西北。日前,记者走进丰谷镇,探寻悠久光阴里的古镇变迁。

绵阳之南,涪水之西。古镇丰谷井,原名为铜牟镇,始于汉代,隋唐时期,丰谷因盐而兴,因文而茂,因治而盛,以盛产井盐、烤酒、烧丝和水陆码头而闻名于川西北。日前,记者走进丰谷镇,探寻悠久光阴里的古镇变迁。

01

地名变迁:从铜牟到丰谷

10月底,深秋飒飒,金黄的落叶独舞于空中,古镇上依稀可寻的古宅幽静,三五老人们坐在屋檐下摆龙门阵,话语里藏着古镇过往的碎片,恍惚间,好似在与逝去的喧嚣岁月隔空对话。

资料记载,丰谷场镇因地产井盐,隋朝即形成集市雏形,清同治《直隶绵州志》记载:“今绵州治南三十里,有盐井二处;一名皮带井,系老井;一名丰谷井,系新井皆凿井取卤熬汁成盐”。历史上的丰谷,不仅以井盐闻名,更因烤酒的醇香、蚕丝的柔滑,加之涪江穿境而过造就的水陆码头,成为川西北赫赫有名的商贸要地,水声、吆喝声在码头交织成曲,也沉淀出独属于丰谷的厚重文化底蕴。

这片土地的名字,亦是一部流动的简史,藏着时光的印记与美好的期许——

汉高帝元年(前201),在丰谷设练兵场,置铜牟训。

明万历元年(1573),改为铜牟镇。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设丰谷铺。

1938年,绵阳县设丰谷联保办公处。

1940年,建立乡镇制,丰谷联保办公处即成为丰谷镇。

1985年2月,丰谷镇归绵阳市市中区管辖……

一路而来,涪江西岸的这片土地行政归属几经调整,“丰谷”二字也慢慢保留了下来,如同一条坚韧的线,串联起古今,也将对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语,深深镌刻在古镇的肌理之中。

02

古韵厚重:青瓦木梁藏春秋

行走在丰谷古镇,可以深刻感受到“两街四巷数宅院、一井一坊一码头多民俗”的韵味。尤其是青瓦屋顶、穿斗抬梁、封火墙等典型的四川民居风格勾勒出古镇轮廓,而“萝卜丝巷”“陶家大院”“梁家烧房”等遗存,更是串起古镇千年记忆的珍珠。

“萝卜上了街,药铺不要开”,丰谷这句老话,道出了“萝卜丝巷”的由来。据丰谷文史专家郭开聪的《古镇·丰谷井》一书写道,“萝卜丝巷”主要因萝卜而得名。明清时期,丰谷航运鼎盛,涪江边的码头迎来送往无数船帮、马帮,往来客商皆爱当地清甜萝卜制成的萝卜丝。商贩们在此设市收购,打包后沿涪江远销青川、平武,甚至重庆、上海等地。

“以前这个巷子特别热闹,久而久之,‘萝卜丝巷’名称就叫出来了,此名已延续数百年之久。”在老丰谷人潘德贵的带领下,记者行走在巷子里。巷子不长,街道保留了原来的青石板街面,街面、路旁堡坎和基石上留下了深深的磨损痕迹。现在萝卜丝巷已经没有售卖的人,成了一条安静的居民小巷子。巷子里的“陶家大院”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古镇上保存最完整的老院子,飞檐翘角间,仍能窥见昔日商贸繁华。

而不远处东街的梁家烧房,是丰谷酒文化的“活化石”。资料记载,梁家烧房修建于清朝,属于穿斗结构、封火墙,四合院的结构更是成为独特的历史。除了建筑作为典范外,梁家烧房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就是它是丰谷酒的发源地之一。“梁家烧房以前是酿酒的,院子里有一口井,当年就是用井里的水来酿酒的。酿出来的酒很受欢迎,沿着涪江卖到遂宁等地。”文史专家郭开聪的讲述,勾勒出烧房的盛景。

除了街巷宅院,丰谷镇至今留存的大佛寺、罗汉寺、皮袋井等古迹,更添古镇的厚重底蕴。

03

古镇新风:文旅赋能新答卷

近年来,依托厚重文脉,丰谷镇走出了“保护与活化并举”的新路径,让古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1993年,丰谷镇获评“四川乡镇200强”、“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2014年,入选“全国重点镇”;

●2016年,丰谷镇二社区跻身“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一张张名片,见证着古镇的蜕变与成长。

此外,丰谷镇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如川剧、皮影戏等。丰谷镇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有炳林毛笔、鑫田粮艺、杆杆枰、抓油饼子等,更是成了古镇的“文化密码”。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炳林毛笔已经从丰谷走向全省、全国,成了涪城文化名片!”非遗传承人罗松介绍说,他和几位非遗传承人共同打造的“绵州汇馆”,集民艺艺术馆、传习馆、非遗食品体验馆于一体,成立一年来,已经开展研学体验、展览、交流等200余场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更多人走进丰谷、了解丰谷历史文化变迁,触摸古镇的‘文化温度’”。

据了解,近年来,丰谷聚焦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镇,持续高质量办好桃花旅游节等特色活动,加快推动丰谷酒文化传播基地落地,不断提升“绵州汇馆”消费体验感,努力打造具有丰谷特色的文化IP。

从汉代盐井的卤香,到清代烧房的酒香;从青石板巷的静谧,到非遗集市的热闹——丰谷镇,这颗涪江之畔的“千年明珠”,正以古韵为根、新风为魂,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答卷。

涪江观察记者:郑金容,王泽宇

来源:涪江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