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薪酬赌局:特斯拉的估值锚与投资者的选择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21:00 1

摘要:“失去马斯克,特斯拉将遭受重大价值损失。”董事会主席登霍姆的警示,将一场价值万亿美元的薪酬投票,变成了特斯拉估值逻辑的终极考验。11月5日投票截止日临近,ISS与Glass Lewis两大代理机构的反对声浪,与特斯拉“绑定核心资产”的辩护形成尖锐对立,这场博弈

“失去马斯克,特斯拉将遭受重大价值损失。”董事会主席登霍姆的警示,将一场价值万亿美元的薪酬投票,变成了特斯拉估值逻辑的终极考验。11月5日投票截止日临近,ISS与Glass Lewis两大代理机构的反对声浪,与特斯拉“绑定核心资产”的辩护形成尖锐对立,这场博弈背后,正是创业投资中“核心人价值”与“股东权益”的经典权衡。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一份十年期绩效对赌协议:马斯克需将特斯拉市值从1万亿美元推升至8.5万亿美元,同时达成2000万辆电动车交付、100万台机器人落地等12项里程碑,方可获得12%股权奖励,使其持股比例达25%(界面新闻,2025年9月9日)。这本质是董事会对“人力资本定价”的极端实践——用股权杠杆锁定创始人创造力,而代价是股东股权的潜在稀释。

特斯拉的估值体系为这场豪赌提供了底层逻辑。马斯克明确表示,公司80%的长期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而非汽车业务(环球网,2025年9月3日)。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更预测,到2029年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将贡献90%估值(环球网,2025年9月3日)。当前特斯拉75%营收仍依赖Model 3和Model Y,但股价已提前反映了AI与机器人的增长预期,这种“未来贴现型估值”决定了其对核心战略制定者的高度依赖。

反对者的质疑则直指金融逻辑的漏洞。Glass Lewis指出,12%的股权奖励将造成严重稀释,而ISS强调方案“违背股东利益”(财联社,2025年10月21日)。更关键的是历史参照:2018年马斯克560亿美元薪酬方案因“程序缺陷”被特拉华州法院否决,当时该方案要求市值从600亿美元升至6500亿美元,而此次目标强度较此前提升近13倍(China Daily,2024年2月1日)。批评者认为,这种“收益无限、风险有限”的设计,违背了委托代理理论的权责匹配原则。

特斯拉的辩护则基于“核心人不可替代性”的现实。2018年ISS也曾反对旧薪酬方案,但四分之三股东最终支持,正是认可马斯克将特斯拉从亏损边缘带至市值超行业总和的能力(财联社,2025年10月21日)。如今公司正处转型关键期:汽车销量连续季度下滑,股价年内下跌19%,唯有FSD的100亿英里驾驶数据、Robotaxi的商业化试点构成估值护城河(抖音,2025年10月13日)。董事会坚信,只有马斯克能推动这些高风险业务突破,这正是创业投资中“对人下注”的典型逻辑。

马斯克的“投票权诉求”更暴露了博弈的本质。他多次宣称,25%投票权是确保AI与机器人战略不被干扰的前提,甚至威胁将核心项目迁出特斯拉(界面新闻,2025年9月9日)。这折射出创新企业的治理困境:创始人的冒险精神是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但过度控制权可能损害股东利益。对投资者而言,这构成了经典的“两难选择”:接受股权稀释以锁定核心人,还是坚守股权价值而冒战略动荡风险。

从投资学视角看,这场赌局的胜率藏在数据细节中。方案设置“全有或全无”机制:若市值未达2万亿美元门槛,马斯克分文不得,且期权有7.5年锁定期(界面新闻,2025年9月9日)。这种设计将马斯克的收益与股东长期价值深度绑定,符合激励相容理论。但风险同样显著:Optimus尚未贡献收入,Robotaxi面临Waymo竞争,4000亿美元EBITDA目标是当前的24倍(财联社,2025年10月21日),任何一项折戟都将导致“薪酬归零、价值缩水”的双输局面。

11月6日的股东大会,终将给出答案。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博弈已为创业投资者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未来型企业”的估值锚在于核心战略制定者,其人力资本定价需突破传统薪酬框架;其二,激励机制设计必须平衡“激励强度”与“股权稀释”,锁定期与绩效门槛是关键约束;其三,对创始人的“信任溢价”需建立在可验证的里程碑之上,而非单纯依赖过往功绩。

当特斯拉的投票机停止运转,留在资本市场的将不只是一份薪酬方案的结局,更是对创新时代“人、资本与价值”关系的重新定义——真正的核心资产从不是股权本身,而是能将股权价值推向想象边界的创造者。

来源:余丰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