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冬天我蹲在吕四渔港的清晨,看着渔船靠岸,渔民拎着还带冰碴的梭子蟹往摊子上一撂,没人吆喝,但人早排成了队。
你去启东,还只知道黄金海滩晒太阳?
那真错过太多东西了。
去年冬天我蹲在吕四渔港的清晨,看着渔船靠岸,渔民拎着还带冰碴的梭子蟹往摊子上一撂,没人吆喝,但人早排成了队。
现在他们要建景观栈道了,2.6个亿砸进去,可你猜怎么着?
鱼摊没挪,还是那几个老渔民,还是那股子海腥味儿。
你去的时候,记得挑农历初二、十七,渔船最多,蟹最肥,风也最硬,穿厚点,别嫌狼狈——那才是活的渔港,不是拍照打卡的布景。
黄金海滩今年开始限流了,一天只放五千人。
听着像管理升级,其实是真怕人踩烂了滩涂。
我跟着海洋局的老师踩着泥巴走,他蹲下来扒开一坨黑泥,指着几粒小虫说:“这叫弹涂鱼,能爬树,能跳,比你家孩子还皮。
”你以前赶海,图的是捡贝壳;现在你得学会看懂这片泥巴里藏着多少命。
穿雨靴,查潮汐,别光顾着拍夕阳,那会儿太阳沉下去,滩涂才真正醒来。
张謇的厂子,以前你当是老房子看。
现在戴上AR眼镜,机器轰隆声突然在你耳边响起来,穿长衫的工人从你身边走过,织布机咔嗒咔嗒,像在跟你讲1912年的故事。
这不是复刻,是复活。
你站在那台还在转的旧机器前,手一伸,仿佛能摸到百年前的汗味。
别只拍建筑,找讲解员,听他们说张謇怎么用纺织厂养活了一整个镇子——这地方不是文物,是活着的根。
汇龙老镇早上六点最像样。
豆腐坊的蒸汽还没散,印糕的木模在案板上一压,糯米香就钻进鼻子里。
你别去中午,人一多,那点烟火气就散了。
买一块印糕,边走边吃,糖渣掉在青石板上,没人捡,但风会替你收走。
沙地的文蛤饼,街角那家没招牌的,老板娘手速快得像在打快板,饼一出锅,热气裹着海盐味直冲脑门。
别去景区门口的“网红店”,人均两百吃不出半点海风。
你蹲在小板凳上,咬一口,咸、鲜、韧,嘴里全是长江口的风。
沪启快线现在一小时二十分钟,上海人早饭还没吃完,这边的蟹黄汤包已经上桌了。
圆陀角的民宿,推窗就是江水,不是海,但浪更大,夜更静。
四月的湿地,候鸟像云一样飘过芦苇荡,你举着相机,却不敢按快门——怕惊了它们。
启东不靠名气活着,它靠的是渔民手里的那把刀,是老匠人磨了三十年的印糕模,是张謇留下的机器还在转,是滩涂上那些你不认识却活得比你明白的小生物。
你来,不是为了打卡,是为了闻见一种还没被包装过的活法。
来源:完美旭日2VV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