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谥号、庙号、年号、尊号和陵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5:20 1

摘要:每一个皇帝继位后都会给自己取一个寓意很好的名字,这个就叫“年号”。

先问一个问题:

请问“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是谁?

公布答案!这是赵匡胤的“尊号”!

请问“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是谁?

公布答案!这是李世民的“谥号”!

再问一个问题“清圣祖”是谁?

公布答案!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庙号”!可能有人会说“爱新觉罗.玄烨”是谁 ?他就是清朝的“康熙大帝”,“康熙”是他的“年号”!

下面来聊聊什么是“年号、庙号、尊号和陵号”。

年号

每一个皇帝继位后都会给自己取一个寓意很好的名字,这个就叫“年号”。

这个名字不是皇帝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假如:新皇帝继位,站在朝堂上宣布,我的新年号叫“二狗”,后世史书把我在位这段时间就叫“二狗”。

也不能取太庸俗的名字,比如:发财、大富大贵、有钱等这种太过直白,或者说庸俗的名字是不能取的。

取年号不能在文字上不文雅的,也不能太过直白。必须引经据典,或者相较文雅的字。

所以在取年号的时候,必定是遵循某种规律。

大概的意思和原则是:

天人感应:皇帝继位前后出现的祥瑞,比如:有人在某地看到麒麟啦、黄河的水突然变清啦、一个很久没下雨的地方下雨啦,都是命名年号的参考。

宣扬德政:表达新皇帝想告诉天下臣民自己的执政风格,比如:想开疆拓土就会取“建武”,儒家思想治国会取“仁德”,还有“永乐、乾隆、康熙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祈求福佑:继位时在打仗、自然灾害使百姓生活困难、天下动荡,或者纯粹想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汉献帝的时期天下分裂,他的年号就是“建安”,还有景泰、咸丰、同治等,都是祈求福禄安康的。

历代皇帝年号中出现高频的字和寓意:

寓意国祚绵长的字有:永、长、久。

寓意社会稳定、百姓安乐的字有:和、平、安、宁、泰、康、熙。

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开创新纪元的字有:大、天、乾、元。

体现儒家治国理念的字有:德、孝、仁、义。

祈求国家繁荣富强的字有:昌、盛、兴、隆、丰、富。

用于开国或中兴时期,彰显武功的字有:武、章、烈、桓。

您乍一眼看,这不都是好词吗。

年号不是想改就能改的,改年号有一个原则叫作“逾年改元”!

什么意思了?

通常来说,新皇帝继位不会马上改元。拿宋真宗赵恒例子:他老爸宋太宗赵光义死于“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赵恒继位后继续使用“至道”年号到当年年底,第二年正月初一才改元“咸平”!

古代中国都是以“儒家思想”治国,儒家特别强调“孝道”。

如果老皇帝刚死,就马上改老皇帝的年号,以儒家孝道观念来讲是不孝的。所以,新皇帝继续沿用旧年号至年底,体现了对老皇帝的孝道,也为天下万民做个表率。

也不是所有新皇帝会沿用老皇帝的年号,比如改朝换代,推翻前朝建立新朝当然不会沿用前朝年号。

除了推翻前朝马上改元的皇帝以外,还有两位继位马上改元。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逼迫李渊退位并在当年启用“贞观”这个年号。

还有就是明朝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经过艰苦战斗,从侄子手里抢过皇位,年后改元“永乐”年号。甚至连侄子的年号都取消了,直接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可是朱元璋四年前就死了。

以上就是年号的故事和一些有趣的事,下面来看看“庙号”是怎么回事?

庙号

皇帝死后放在皇家祠堂(太庙)里面牌位的名称,也就是普通人家祠堂里的牌位:这位是爷爷、那位是太爷爷、左边那位是太太太爷爷,类似这样的称呼。

皇家当然不能直接叫爷爷、太爷爷,而是:这位是“太祖皇帝”、那位“成祖皇帝”、下面那位是“英宗皇帝”,用来称呼他的那个名号。

那么能不能给已故的皇帝们取很夸张的庙号,比如:“天下第一明君”或者“最牛逼的皇帝”。

不可以的!给皇帝上庙号有一套复杂的制度。相传,上庙号始于商朝,不过没有完备的制度。

第一个享受完备“庙号”制度的是“汉高祖”刘邦,西汉时期庙号制度非常严格,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获得庙号。西汉共有11位皇帝,只有4位获得庙号,可见制度之严格。后面朝代的标准就降低好多了,不管干得好、干的坏都给个庙号。

古代给皇帝们上庙号的标准源自于儒家经典《孔子家语》:“祖有功而宗有德”。

对打江山、开拓基业的皇帝称“祖”,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开国皇帝。算是第一集团!

对守江山、天下太平的皇帝称“宗”,如:汉世宗刘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等守城或表现比较好的皇帝。算第二集团!

除了后缀的“祖、宗”外,前面还有一个字,可以有力的客观评价一个皇帝功绩、和能力。

“祖”的顶级庙号:

太祖:是庙号中最尊贵的,用“太祖”的皇帝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是白手起家创力的基业。

世祖:其地位仅次于“太祖”,享受这个庙号的皇帝多为重建王朝和实现历史重大转折的君主。如:汉世祖刘秀、清世祖顺治。

圣祖:这个庙号只有清圣祖康熙享受过,其一生功绩斐然。不过这个庙号之前都是追任先祖。

太宗:往往是第二代皇帝最高的荣誉,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后来改为明成祖)。如果第二代君主没有获得这个庙号,可能是失德或权利斗争等。

后面的就不写了,世宗、仁宗都还算好,神宗、思宗和怀用都是不好的庙号。

庙号是对一位君主整体政治评价,也参杂宗法制度和权力斗争等复杂因素。

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后妃、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高度浓缩评价体系的称号。

谥号的标准来源于一本叫做“谥法”的经典,评判标准大体分为三大类:

1.上谥(褒扬类)

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曰“文”。如:西汉汉文帝

克定祸乱,开疆拓土,刚强直理曰“武”。如:西汉汉武帝

布义行刚,德行可仰。常用于承前启后的有力之君曰“景”。如:西汉汉景帝

柔质慈民,仁爱宽厚曰“惠”。如:西汉汉惠帝

容仪恭美,明德有功曰“昭”

谏争不威,仁义所在曰“德”

安乐抚民,渊源流通曰“康”

布德执意,中情见貌曰“穆”

辟土服远,武定四方曰“桓”

2.中谥(同情类)

慈仁短折,执义扬善曰“怀”

恭仁短折,早孤辅位曰“哀”

在国遭忧,祸乱方作曰“愍”

道德纯一,追悔前过曰“思”

下谥(批评类)

杀戮无辜,暴虐无亲曰“厉”

好内远礼,去礼远众曰“炀”

乱而不损,不勤成名曰“灵”

壅遏不通,动静乱常曰“幽”

残义损善曰“纣”

皇帝死后,继任的君主下令礼官和朝堂上讨论修订。

周、秦、汉对皇帝谥号总体客观,一字定褒贬。如:哀帝、冲帝、灵帝等明显带有贬义词的谥号。

唐朝至元朝这个期间对于谥号的字数明显增加,不管干得好、干的坏都给一堆好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最初谥号是“文皇帝”,后来加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更夸张的是宋神宗赵顼,谥号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共 20 字,读之前不深吸一口气还真读不完。也是唐、元这个阶段最长的。

明清两朝更加夸张,字数及长、全是溢美之词,完全失去了评价意义。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就长达29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深吸一口气都不一定能读完。

尊号

尊号的评定没有客观标准,用的都是好词,完全不能体现皇帝在位时期的表现。

如:唐玄宗李隆基最初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后面又加了“天宝、天地开元”直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武证道孝德皇帝”16个字。

陵号

“陵号”是指皇帝下葬所地之名称,其占地广大、墓冢高大如小山,配套有陪葬墓、祭祀建筑(如碑亭、神道)、石像生(石人、石兽)等。

古代对每个阶层死后下葬之地名称都不一样,也不能逾越自己阶层的规制。

普通百姓阶级:坟/茔(坟墓/茔地)

官员/士大夫阶级:坟(坟茔)

诸侯/王公贵族阶级:冢(墓冢)

帝王阶级:陵(陵墓)

还有一类特殊人群就是“僧道”:塔或者塔林。

那么皇帝陵寝怎么命名?帝王陵门口“招牌”上写的是什么?

会以帝王下葬地名而定名,如:汉文帝的“霸陵”,位于霸气水滨。唐高宗的“乾陵”,坐落于乾县梁山。

也会根据皇帝生前功绩而定,如:唐太宗的“昭陵”,其中“昭”字在谥法中是极好的意思。

有的干脆找一些好字来命名,像是:安、宁、福、裕等,寄托对国运的祝福,好比我们祈求老祖宗保佑一样。明成祖长陵(“长”含永久之意)、清顺治孝陵(“孝”呼应清廷治国理念)。

拉拉杂杂大概是把标题的内容简单描述了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了查查资料作深入了解。

码字不易,主要是利用工作间隙创作,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赞。谢谢

来源:观棋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