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南北对峙的情况:比如东晋和五胡十六国、南朝和北朝、北宋和辽、南宋和金。但是,在宋朝之后,中国古代史上几乎再也没出现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这其中原因何在?
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南北对峙的情况:比如东晋和五胡十六国、南朝和北朝、北宋和辽、南宋和金。但是,在宋朝之后,中国古代史上几乎再也没出现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这其中原因何在?
我个人觉得,这涉及到一个经济问题。
1、经济重心问题中国的经济中心,原本在北方。在原始社会-西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都是在黄河流域。所以在三国对峙的时候,曹魏因为统治了黄河流域,所以不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强于蜀汉和吴国。虽然历史地图上来看,蜀汉和吴国的地盘不小,但其实那个是地图开疆:蜀汉的核心领土其实也就成都平原周边;吴国的核心领土其实也就江东一带。其余的都是蛮荒之地,人口和经济贡献不大。所以曹魏的领土是实打实贡献人口和粮饷的地盘,而蜀汉和吴国并非如此。所以,三国最终被曹魏和曹魏演变来的西晋所终结——毕竟,经济实力很重要。
西晋最终也崩盘成了三部分:北方的胡人势力,江东的东晋以及西边的成汉(割据巴蜀)。晋廷南迁以及衣冠南渡,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而北方的胡人则常年打仗,所以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所以一方面是江南的积极建设,一方面是北方的战乱不断,所以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经济条件处于均衡状态。所以,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南北对峙具备经济上的可能性。
不过,到了唐朝末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唐朝末年的时候,唐陷入藩镇割据的状态。甚至唐本身也被藩镇推翻。唐灭亡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混战的特点是:黄河流域不断混战,但是南方广大地区相对太平。比如江浙一带的吴越国,在五代十国时期,除了赋税高一些,几乎没遭遇什么战乱。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乱,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所以五代十国以后,北方的经济水平开始不如南方。
事实上早在中唐时期,这个趋势就已经很明显了——比如中唐时期,唐朝就已经把江浙一带视为唐廷的税赋重地。晚唐之所以被推翻,也是因为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失去了对江浙的统治,失去了财政来源。
2、宋朝以后的情况宋朝时期,宋的财富重心其实也是在南方。所以宋金对峙期间,虽然金占据北方,但是宋常年给金赠送岁币。所以金通过“转移支付”,倒也能维持财政。所以,虽然经济重心在南方,但是宋金的对峙还是能维持住。
不过,一旦失去这样的均衡,局面就截然不同了。
在元朝时期,元的经济就很依赖南方,所以存在“坐北吃南”的局面。明朝灭亡以后,清兵入关。南明一度幻想和清廷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此时清廷如果得不到江南的财税重地,也是很难在中原站住脚的。所以清和南明的对峙,终究得有一方需要被消灭:或者南明军队北伐赶走清兵,或者清兵南下灭掉南明朝廷。而历史证明,清成为赢家。
清兵入关以后,清承明制。清朝也依旧如同元朝明朝那样“坐北吃南”。甚至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占据江浙大片土地,一度导致清廷的财政处于崩溃边缘。所以从这不难看出,在宋以后,江南地区的财税对统治者的重要性,并得出为什么宋以后,南北对峙局面无法长期维持。
其实考虑历史问题,如果从经济根源来考虑,往往更能得到真相。比如南北对峙的变化就是典型。其实在生活中,这个思维也很重要:比如我判断一个项目的成功率,首先考虑的是获利模式情况。
来源:人文之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