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诺和诺德发布一则公告:董事长Helge Lund(龙海歌)及6名董事共计7人,将于11月14日集体离职。据悉,导火索是董事会与控股股东诺和诺德基金会在治理上产生分歧——前者主张渐进式更新董事成员,后者则力推全面重组。
一场医药界的“地震”正在全球制药巨头诺和诺德内部炸响。
近日,诺和诺德发布一则公告:董事长Helge Lund(龙海歌)及6名董事共计7人,将于11月14日集体离职。据悉,导火索是董事会与控股股东诺和诺德基金会在治理上产生分歧——前者主张渐进式更新董事成员,后者则力推全面重组。
实际上,这不是诺和诺德第一次“后院起火”,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是剧增的业绩压力。
自2024年下半年,诺和诺德股价便开启跌势,市值从5000亿美元惨遭腰斩,蒸发近2万亿元人民币。公司两次下调2025年业绩预期,为“节流求生”,9月公司刚刚宣布裁员9000人,10月再裁250人并彻底终止细胞疗法业务。
一、GLP-1市场变天:从“一家独大”到“百舸争流”
诺和诺德的动荡,本质是GLP-1赛道的底层逻辑变了。
作为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治疗糖尿病、肥胖)的开拓者,司美格鲁肽让它赚得盆满钵满:2023年销售额突破200亿美元,占其总营收近六成,诺和诺德与礼来两家独占市场份额的90%。
但现在这个赛道正经历重重变革,过度依赖单一爆款的风险暴露无遗。
其一,专利到期叠加竞品冲击,利润空间被压缩。司美格鲁肽的核心专利2026年到期,全球已有几十家药企布局生物类似药,研发成本仅为原研药的1/3,一旦上市,价格可能暴跌70%。诺和诺德如果不能快速推出下一代产品,将面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
同时,礼来强势崛起直接抢走诺和诺德的市场份额。其GLP-1药物替尔泊肽凭借“双靶点”设计,72周减重数据远超司美格鲁肽,在肥胖症适应症上击败司美格鲁肽,实现销售额暴增。
其二,“神药”光环褪去,临床价值需重新定义。随着药物大规模使用,恶心、腹泻等副作用被更多关注,患者开始追求“更安全、更长效”的选择,老产品迭代速度,已跟不上市场需求。
更致命的是,中国药企的“群狼战术”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如今国内既能快速跟进仿制药,又能研发改良型新药,当曾经的“老师”开始被学生追赶,诺和诺德的管理层压力可想而知。
二、中国药企突围:从仿制药推进到科技创新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全球减肥市场的规模将高达1000亿美元,国内市场预计在2030年也将突破149亿美元。诺和诺德“船大难掉头”,面对巨大商机,中国企业正以多重策略实现“超车”。
仿制药成为最直接的突破口,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类似药2023年就已获批,成为国内首款,九源基因等国产药企的类似药也已进入III期临床;创新药领域更显野心,打造出国内GLP-1药物的“升级款”。例如,信达生物的IBI362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GLP-1/GCGR双靶点激动剂,II期数据显示其减重效果比司美格鲁肽高20%,安全性和效果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企业在源头创新“另辟蹊径”,布局健康成分。凭借副作用小、系统养护等优势,微生态、小分子等领域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比如,上海原衍生物AKK001能够自然激活人体内GLP-1水平,可提升132%,人体临床中1个月腰围缩减4.3cm,3个月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胰岛素水平得到改善。
随着“非药物”干预成为流行的健康趋势,这些“非主流”赛道,反而成了中国企业建立技术壁垒的突破口。
《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5岁及以上的人中超重和肥胖人数超4亿,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5.15亿。国产药物上市后价格有望下降60%,这对数以亿计的肥胖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
图/1990-2050年成人肥胖趋势
曾经,西方药企靠专利和资本垄断创新药市场,现在,中国企业从药物研发到健康原料布局,凭借双轮驱动,正在GLP-1这个千亿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逐渐成长为规则的“制定者”,以绝对优势守卫国人健康,领跑千亿赛道。
来源:迪哥看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