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对郑智化这个名字不熟悉,其实在90年代,他唱的《水手》让很多人受触动,“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这句歌词到现在还在KTV里一遍遍被唱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一个歌手的一条微博,竟然能在短短几天内上演如此戏剧性的反转,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不少人对郑智化这个名字不熟悉,其实在90年代,他唱的《水手》让很多人受触动,“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这句歌词到现在还在KTV里一遍遍被唱
只是谁也没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位曾经的励志偶像会因为一次普通的乘机经历,将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深圳宝安机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五下午。郑智化准备登机,却在舱门处遇到了25厘米的高度差。
据他在微博中所述,机场工作人员态度冷淡,不肯对设备进行调整,就那样眼睁睁看着他“连滚带爬”地登上飞机,此段描述颇为实在,可感受到一位残疾人的无奈与生气,瞬间便引发了网友的同情
转眼间深圳机场成为了众多人针对的目标,众多网友奔赴官方微博留言,称机场服务欠佳,怀疑工作人员素质低下。
有人说这是对弱势群体的歧视,有人说这暴露了服务业的冷漠本质。一时间郑智化成了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深圳机场则成了反面典型。
不过事情的发展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深圳机场调取监控视频并公布之后,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画面中的情形和郑智化所说不同:有两名工作人员始终陪伴着他,一位扶他胳膊,另一位托他腿脚,此过程持续40秒,颇为平稳有序,无人冷眼旁观,压根没有“连滚带爬”那等状况。
面对证据确凿的监控视频,郑智化没去道歉,反倒玩起文字游戏,他还辩解说:“自己觉得那是“心理上的”狼狈”,好像现实世界的客观事实没他心里的主观感受重要似的。
这种修辞技巧堪称高明,将不可验证的心理感受作为最终裁决标准,任何外界质疑都可以用“你不是当事人,你不懂我的感受”来回击。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郑智化紧接着又来一波操作,他开始一个一个说起自己在大陆各地机场碰到的“糟心事”:南京机场非要让拆支架,新疆机场非得把拐杖托运,上海机场就因为安检花太长时间结果误了机。此策略显然是精心谋划的,借由拉长战线,将单个事件变为系统性议题,妄图重新把控舆论主导权
不过郑智化显然低估了网友的智慧。很快就有民航专家站出来科普,解释了为什么机场对拐杖等助行设备会进行严格检查。
2012年6月29号,新疆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劫机事件,这背后有着一段残酷历史,一伙暴徒伪装成残疾人,持特制可拆卸金属拐杖通过安检,在飞机飞行时将拐杖拆开化作凶器,妄图冲击驾驶舱并引燃爆燃物。
空警与机组人员奋力阻止,才未酿成机毁人亡的悲剧;不过仍有24人受伤,财产损失达2858万元,这件事完全改变了中国民航的安检政策,对于拐杖这类助行器具必须严格检查,这是一条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安全规定
当年那些暴徒劫机前还叫嚷“残疾人也是人,我们不是罪犯”,但实际情况是,得靠严格安检来区分真正旅客和潜在危险分子
一位在新疆维稳一线工作了十年的网友发声,他的话朴实而有力。他提醒郑智化,不能只在自己不如意的时候才拿国外说事,既然手指和大脑都没问题,完全可以用手机查询“6·29”事件的来龙去脉。
他还调侃着说:“要是郑智化真来新疆,新疆人不光得送他拐杖,还得请他喝羊骨头汤”,说对腿好,这话还挺有道理的,也带着股温情,一对比那反差还挺明显的。
回顾整个事件,郑智化在这一事件中所展现出的舆论操控手段颇为高明,他身为公众人物,较常人拥有更多话语权与影响力;与此同时他还是残障人士,也就自然而然地处于道德优势之位。
当这两种身份优势被巧妙结合,用来包装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时,普通人很难不被感动,更难想到去质疑其真实性。
更可怕的是,在郑智化发出控诉的那一刻,深圳机场的两名工作人员就成了沉默的靶子。他们没有话语权,无法为自己辩护,只能任由网络暴力席卷而来。
若没有监控视频这一铁证,他们极有可能面临被处分乃至失业的状况,这类不对等的舆论暴力,对普通人而言是具有毁灭性的。
网络时代里,维权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申诉渠道,程序虽说复杂,可起码能够保证基本事实的核查。
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制造者,但也让虚假信息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当“弱势身份“被工具化,当“维权行为”被表演化,事实的准确性就让位给了情绪的感染力,问题的解决也让位给了流量的收割。
现代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确实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不过这种关怀不能成为某些人操控舆论、逃避责任的手段
真正的维权应当立足于事实,以理性的方式指出问题,从而推动制度的完善与服务的改进,而不是通过夸大事实、煽动情绪来获取同情,这样做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消耗社会的善意,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更难获得理解。
郑智化事后表示“接受道歉,并不再追究”,这种表态看似大度,实则避重就轻。真正需要道歉的人是他自己,需要道歉的对象是那些被莫名其妙推上风口浪尖的机场工作人员,以及所有被他误导的公众。
公众人物若说出不当之语,或许会使好几位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受牵累,这样的责任,绝不是一句“不再追究”便可敷衍过去的。
这个事件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在于,郑智化本来有机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面力量。中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确实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机场服务也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
若他能依真实情形,理智地指出问题并给出具建设性之建议,这样相关部门极有可能改进服务,从而让更多残障人士受益。
可惜他选择了一条看似是捷径,实则是歧途的悲情维权之路。通过夸大事实、煽动情绪来获取关注,这种做法或许能在短期内赢得同情,但长远来看却是得不偿失。
当真相大白时,失去的不仅是个人信誉,更是公众对弱势群体维权的信任。信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也是最宝贵的资源。每一次虚假维权都是对这种信任的透支,当这种透支积累到一定程度,真正的受害者将更难获得社会的关注和帮助。这种后果远比一个人的得失重要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郑智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以为凭借自己的身份优势和舆论技巧可以为所欲为,却没想到在信息如此透明的时代,任何虚假的东西都经不起检验。
最后他在舆论场中还真有那么一场“连滚带爬”的戏码,只是此次倒下的并非身体,而是信誉
来源:鸿毛有其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