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离杨振宁先生去世至今,已经过去了9天的时间,很多人都难以接受,世界上又少了一位顶尖物理学家的事实。
文 | 林轻吟
编辑 | 林轻吟
时间匆匆而逝,前不久还在为自己庆祝103岁生日的杨振宁,如今却已然永远沉眠下去。
距离杨振宁先生去世至今,已经过去了9天的时间,很多人都难以接受,世界上又少了一位顶尖物理学家的事实。
葬礼当天,数千人送行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杨振宁的家属也都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就连他的弟弟杨振汉也罕见露面。
93岁的杨振汉,时隔8年再次出镜,向大众透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这时候大众才知道,杨振宁生前没能了却的心愿,居然是这样。
犹记得在杨振宁先生之前,有如此盛大的送别场景的,还是袁隆平老先生去世的时候,如今中国又一位顶尖人才离开了人世,让无数人感到惋惜和痛心。
告别仪式当天,很多人一大清早六七点都赶到了现场,不少媒体也采访到了很多杰出的科学界人才。
包括一些清华北大的教授,以及杨振宁多年的好友,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仿佛能看到杨振宁活着的时候,人生有多么鲜活璀璨。
每一位前去吊唁的人,都拿着杨振宁的生平,默默的排着长队,为他鞠了最后一躬,只是这样严肃的场合,还是有一些刺耳的声音传了出来。
有一些只看重表面功夫的网友,觉得大家对杨振宁的功劳夸大其词,毕竟连最权威的《新闻联播》都没有报道他的追悼会一事。
不得不说,这样的看法实在过于片面和偏见,那么多官方媒体的报道并不是摆设,几乎当天随便刷两下社交平台,都有杨振宁先生的消息。
而且杨振宁去世当天,《新闻联播》、《央视新闻》等多家权威媒体,就已经有了严肃的报道,只是某些人并不关注罢了。
杨振宁先生为祖国做出来的莫大贡献,难以用三言两语所讲完,他创立各大基金会,尽可能的扶持优秀的科研人才,还自掏腰包为清华捐献百万巨款。
就连本该他应得的100万年薪,他都十几年如一日的婉拒了,杨振宁为清华学子带来的各种讲座和授课,都是无偿的,其含金量不必多说。
这些付出和努力,哪一个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如今随着杨振宁先生的离开,那些不好的声音,也应该随之消散。
这不仅仅是维护他的名誉,也是在维护一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
追悼会当天,杨振宁的家人也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其中有几个孙子辈的人,平时也从未在大众眼前现身。
他们为人很低调,在追悼会上都一副哀伤难过的样子,其中有一个孙子辈的小伙子,还是手捧杨振宁遗像,进入会场的人。
杨振宁的儿子杨光宇也参加了葬礼,而站在最前排的除了大众所熟知的翁帆之外,就属第三位谭茀芸让人印象深刻了。
作为杨振宁的弟媳,谭茀芸和丈夫杨振汉常年居住在上海,偶尔和杨振宁相聚,都会一起去外面游山玩水。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幅场景,就是前些年杨振宁先生腿脚利索的时候,带着翁帆和杨振汉夫妻俩一起去旅游的照片。
本以为这一次,作为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也会在告别仪式现场,但看了一圈,网友只看到了谭茀芸,并没有看到杨振汉。
直到清华大学的一个采访视频,大家才知道杨振汉也到了现场,只是并没有在大众面前现身,毕竟他如今也93岁高龄了,长时间站着身体肯定吃不消。
视频中的杨振汉,和几年前的样子变得大不相同了,整个人都要苍老更多。
杨振汉的头发比以前更加稀疏,身体也佝偻萎缩了不少,整个人都瘦了很多,但他还和以前一样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精气神倒是很好。
杨振汉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在十年前,曾经在杨振宁的“归根居”住了八天,兄弟二人也不是很容易见得到,因此俩人畅谈了很久。
杨振宁也是肉眼可见的高兴,对杨振汉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让杨振汉仍旧印象深刻的,就是杨振宁对中国的感慨。
1971年,杨振宁回到了中国,他一路上都看到了中国的变化,这种变化无疑是往好的方面发展的,是让杨振宁看到国家强大的曙光的。
杨振宁在万分激动的心情下,写了《曙光集》这本书,他在聊天时对杨振汉说,中国真正看到曙光了。
只是杨振宁也坦言,自己已经老了,没有精力能再写一本书了,他也希望未来能有人能够写下新的一本书,去介绍中国的强大变化。
对于杨振宁来说,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未能了却的心愿,而这个心愿中,充斥着杨振宁对祖国变迁的欣喜与振奋。
他对祖国的热爱是纯粹的,当初他也曾亲口对妻子翁帆说过,希望她将来能够看到“天大亮”,到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
虽然杨振宁遗憾离世了,但是相信他的愿望会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实现,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让人遗憾的地方。
杨振宁先生被葬在了八宝山,而他的发妻杜致礼,早些年在美国纽约去世,也未能与他合葬。
夫妻俩相伴了几十年的时光,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是旁人无法替代的,也有网友对此事争相讨论。
但这毕竟是杨振宁的家事,想必杨振宁在去世之前,已经有了安排,如今只盼着他一路走好,也希望他的心愿,在能够早日实现。
来源:林轻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