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59年冬,长沙骆秉章幕府的厢房里,37岁的左宗棠拿着密信的手止不住发抖。信是湖北巡抚胡林翼派亲信连夜送来的,字里行间透着绝望:“圣意已决,旨命三日后押赴刑场,斩立决,吾虽急如焚,然君命难违……”
1859年冬,长沙骆秉章幕府的厢房里,37岁的左宗棠拿着密信的手止不住发抖。信是湖北巡抚胡林翼派亲信连夜送来的,字里行间透着绝望:“圣意已决,旨命三日后押赴刑场,斩立决,吾虽急如焚,然君命难违……”
窗外寒风呼啸,左宗棠想起自己不过是参了个贪腐总兵,竟要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急得在屋里转圈。胡林翼是他最好的朋友,连他都没办法,谁还能救自己?
就在他濒临崩溃时,信尾一行小字让他眼前一亮:“速联肃顺,唯此人能回天。” 这个名字像一道闪电劈进脑海。肃顺,咸丰帝最宠信的“顾命大臣”,满朝文武都怕的狠角色,怎么会管自己一个汉臣幕僚的死活?可此时的左宗棠别无选择,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谁也没料到,这场生死营救,竟改写了晚清的国运。
左宗棠的杀身之祸,全因一个叫樊燮的总兵。1858年,永州镇总兵樊燮到长沙述职,此人是个出了名的草包,不仅克扣军饷、纵容部下抢掠,还在与太平军作战时临阵脱逃。当时左宗棠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虽无正式官职,却因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成了湖南军政的“隐形掌权者”。小到粮草调度,大到将领任免,都要经他点头。
樊燮见了左宗棠,依旧摆着总兵的架子,不仅不行礼,还冷嘲热讽:“你不过是个举人出身的幕僚,也配管武官的事?” 左宗棠本就看不惯他的贪腐,被这么一激,当场拍桌:“湖南的兵饷,一半经我手发放,你吃空额、抢百姓,我为何管不得?”
两人吵得面红耳赤,樊燮气冲冲地拂袖而去,转头就写了封奏折,告到咸丰帝面前,说左宗棠“越权干政,目无君上”,还捏造他“勾结太平军”的罪名。
咸丰帝本就对汉臣掌权心存忌惮,当时太平天国席卷半壁江山,曾国藩、胡林翼等汉臣手握重兵,咸丰既依赖他们平叛,又怕他们尾大不掉。樊燮的奏折正好戳中了他的心病,一个小小的幕僚竟敢凌驾于朝廷命官之上,这还得了?
他当即朱批:“左宗棠着即押赴长沙,斩立决,以儆效尤!” 旨意由军机处直接发往湖南,骆秉章想求情都来不及,只能偷偷派人给左宗棠报信,让他赶紧想办法。
左宗棠得知消息时,离行刑只剩数天。他连夜写信托人送给胡林翼,这位与他自幼相识的好友,此刻正任湖北巡抚,是少数能直接面见咸丰的汉臣。可胡林翼收到信后,急得满嘴起泡也没办法。
他刚在咸丰面前提过左宗棠的才干,反被咸丰训斥“不要为幕僚说情”,再开口只会引火烧身。走投无路的胡林翼,思来想去,只能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肃顺身上。
胡林翼推荐肃顺,绝非病急乱投医。这个出身镶蓝旗的满臣,虽以“狠辣”闻名,却是晚清少有的“识才之人”,尤其看重汉臣的能力。当时曾国藩创办湘军,处处受满臣排挤,是肃顺在咸丰面前力保,说“国藩有将才,若不用,恐失栋梁”;胡林翼能当上湖北巡抚,也离不开肃顺的暗中举荐。
更关键的是,肃顺与樊燮背后的势力是死对头。樊燮的靠山是军机大臣祁寯藻,此人是典型的“保守派”,主张压制汉臣,与肃顺“重用汉臣”的主张水火不容。
肃顺早就想找机会扳倒祁寯藻,而左宗棠的案子,正好是个绝佳的突破口。若能救下左宗棠,既能打击祁寯藻的气焰,又能为自己拉拢一个潜在的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胡林翼在信里没明说这些弯弯绕,只给左宗棠指了条明路:“肃顺府中有一西席(家庭教师)郭嵩焘,与君有旧交,可托他代为传话,务必陈明你在湖南的功绩,以及樊燮的贪腐实情。”
左宗棠看到这里,才想起自己早年在长沙求学时,曾与郭嵩焘同窗,两人还一起办过团练。事不宜迟,他立刻找到郭嵩焘在长沙的家人,让其火速送信到北京。
郭嵩焘收到消息后,不敢耽搁,当天就求见肃顺。他把樊燮克扣军饷、临阵脱逃的证据一一列出,又说起左宗棠在湖南的作为:“自左公入骆抚幕府,湖南粮饷充足,湘军能屡败太平军,多赖其调度。若斩此人,湖南必乱,平叛大业恐受影响。”
肃顺听完,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沉思片刻后说:“此事不难,但若我直接求情,恐被祁寯藻等人说我偏袒,需先让他人铺垫。”
肃顺救左宗棠,用的是一套“步步为营”的连环计,既没让自己陷入争议,又成功说服了咸丰。
第一步,借“众臣之口”造舆论。肃顺先找到与自己交好的户部尚书文祥、工部侍郎杜翰,让他们在朝堂上“不经意”地提起湖南的战局:“如今太平军在江西、湖北作乱,全靠湖南供应粮饷,骆秉章治理有方,实乃朝廷之幸。”
话里话外都在暗示,骆秉章的政绩背后,有左宗棠的功劳。咸丰听得多了,心里渐渐犯嘀咕:“若左宗棠真有这么大本事,杀了岂不可惜?”
第二步,让曾国藩、胡林翼“实名担保”。肃顺暗中给曾国藩、胡林翼传信,让他们上奏折举荐左宗棠。曾国藩在奏折里写道:“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若假以事权,必能为国效力。”
胡林翼则更直接,说“左宗棠之才,胜臣十倍,若斩之,实为国家之损失”。咸丰看到两位手握重兵的汉臣都为左宗棠说话,对樊燮的奏折开始产生怀疑,难道真的是樊燮诬告?
第三步,亲自“临门一脚”。在咸丰犹豫不决时,肃顺趁机进言:“皇上,如今太平天国未平,正是用人之际。左宗棠虽有越权之嫌,但实属为朝廷办事,樊燮贪腐有据,若杀左宗棠而放樊燮,恐寒了天下汉臣的心。不如将左宗棠革去幕僚之职,令其随曾国藩襄办军务,既显皇恩浩荡,又能让他戴罪立功。”
这番话既给了咸丰台阶下,又点明了“杀才不利于平叛”的关键,咸丰本就惜才,听后立刻改了主意,下旨“左宗棠免死,着以四品京堂候补,随曾国藩办理军务”。
当圣旨传到长沙时,左宗棠正在刑场外围被士兵看管,离行刑只剩一个时辰。他听到“免死”二字,当场泪如雨下。从濒临死亡到重获新生,不过短短几天,而这一切,全靠肃顺的运筹帷幄。后来左宗棠在给胡林翼的信里写道:“肃公之恩,没齿难忘,若有机会,必当报答。”
左宗棠的命运,从被赦免的那一刻彻底改写。他投奔曾国藩后,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崭露头角。1860年,他组建“楚军”,在江西、浙江等地大败太平军,收复杭州、宁波等重镇,成了平定太平天国的关键人物。1862年,他被任命为浙江巡抚,正式踏入封疆大吏的行列,再也不是那个“越权干政”的幕僚。
而他与肃顺的交集,虽只此一次,却影响深远。后来肃顺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恭亲王奕訢处死,很多人怕受牵连,不敢提及与肃顺的关系,左宗棠却直言:“肃顺虽有跋扈之嫌,但识才、护才之功,不可磨灭。”
他始终记得,若不是肃顺出手相救,自己早已成了刀下亡魂,更谈不上后来收复新疆、建设西北的功绩。
樊燮的下场则截然相反,咸丰帝派人调查后,发现他贪腐属实,不仅被革去总兵之职,还被抄家流放,成了晚清官场的笑柄。他的儿子樊增祥后来发奋读书,成了光绪年间的进士,还曾拜左宗棠为师。这桩“恩怨”,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和解。
左宗棠的这段生死经历,也成了晚清的一段传奇。它不仅展现了肃顺“重用汉臣”的远见,更印证了“人才在乱世中最珍贵”的真理。如果咸丰当初真的斩了左宗棠,或许就没有后来收复新疆的壮举,晚清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正如左宗棠自己所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而这句话的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生死营救。
肃顺救左宗棠,看似是个人恩怨,实则是晚清“重用汉臣”的缩影。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清朝的军政大权几乎全由满臣掌控,汉臣很难进入权力核心。但太平天国的崛起,让满臣的无能暴露无遗。八旗兵、绿营兵屡战屡败,只能依靠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汉臣组建的地方武装。
肃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极力主张“重用汉臣”,他曾说:“旗人昏庸者多,能办事者少,非重用汉臣,不能平定叛乱。” 除了左宗棠,他还力保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等人,为晚清培养了一批能臣干吏。这些人后来不仅平定了太平天国,还推动了洋务运动,为清朝延续了数十年的寿命。
可惜的是,肃顺在1861年的“辛酉政变”中被杀,他的“重用汉臣”政策虽被慈禧、奕訢继承,却少了他的“狠辣”与“远见”。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曾因经费问题遭到满臣反对,若肃顺还在,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波折。
但即便如此,左宗棠仍凭借自己的坚持,完成了“抬棺西征”的壮举,保住了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1859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
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能否留住人才。咸丰帝差点杀了左宗棠,是肃顺的识才让他幸免于难;而左宗棠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肃顺的眼光没有错。正如历史学家萧一山所说:“肃顺之死,为晚清一大损失,若其不死,晚清之局面或可改观。” 而左宗棠的逆袭,也成了“人才改变命运,更改变国运”的最好例证。
参考文献
1. 《清史稿·左宗棠传》[M]. 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2. 《清实录·咸丰朝实录》[Z]. 中华书局,1986年版.
3. 萧一山. 《清代通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胡林翼. 《胡林翼全集》[M]. 岳麓书社,1999年版.
5. 郭嵩焘. 《郭嵩焘日记》[M].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来源:嗔痴历史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