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我表弟毕业,人工智能专业,第一份工作月薪一万五,隔壁学中文的表姐还在为五千块的工资和房东讨价还价。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连爸妈聊天的重心都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变成了“要不要读个在职硕士”?
去年我表弟毕业,人工智能专业,第一份工作月薪一万五,隔壁学中文的表姐还在为五千块的工资和房东讨价还价。
不是他聪明多少,是市场在重新定价——你学的东西,决定了你值多少钱。
别再说“学历无用”了。
人社部刚公布的名单里,一百多个职业资格还卡着学历门槛,连直播带货这种看起来“谁都能干”的行当,头部公司招运营、选品、投流,本科起步是底线。
你以为是能力决定一切?
其实学历是入场券,没它,你连比拼的资格都没有。
可你再看那些35岁以上的父母,朋友圈里刷得最多的不是养生,是“成人教育报名倒计时”。
他们不是突然开窍,是被现实打醒了——当年觉得“混个文凭就行”,现在才明白,那张纸是通向更高薪资、更快晋升、更稳生活的钥匙。
华为内部晋升表上,学历一栏明晃晃地压着,你敢说它不重要?
学区房不香了?
对,老破小学位房价格跳水,可新政策一出,房子和学位脱钩,家长反而更清醒了——与其赌一个不确定的学区,不如把省下的钱砸进孩子的编程课、英语口语、项目制学习。
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国内高考+海外硕士”的组合拳,不是放弃教育,是 smarter 地投资。
最讽刺的是什么?
职业教育法改了,职教本科扩招37%,可真能进头部企业技术岗的,还是那些有本科背景的。
不是职教没用,是社会还没完全接受“技能+学历”双轨并行的逻辑。
你去车间开机器,和去设计系统、优化流程,能一样吗?
前者靠手艺,后者靠认知。
你问我值不值?
算笔账:本科毕业生职业生涯平均多赚240万,投资回报周期缩到不到六年。
这还没算隐性收益——人脉、眼界、信息差、谈薪底气。
你省下的那点学费,可能抵不上你三年后被同事压一头时的憋屈。
但别被吓住。
不是所有人都要冲985,也不是读完研就自动翻身。
有人30岁才开始学数据分析,靠在线课程和项目经验,两年后跳槽涨薪80%。
教育早就不是一场高考定终身的赛跑,它变成了一场终身马拉松——你今天学的每个技能、考的每张证、熬的每个夜,都在悄悄改写你十年后的版本。
别再问“读书有没有用”,该问的是:你愿意为未来的自己,现在付出多少代价?
来源:雪野中奔跑的撒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