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5日,邱贻可从成都飞到石家庄正定与孙颖莎会合,和杨广弟组成双教练组,上强度陪练,全力冲刺11月7日至20日的全运会
2025年10月25日,邱贻可从成都飞到石家庄正定与孙颖莎会合,和杨广弟组成双教练组,上强度陪练,全力冲刺11月7日至20日的全运会
一落地就进基地,这事儿的意思很明确
国乒教练亲自到地方队,等于把国家队的节奏、对抗和细节,原封不动搬到了河北队的训练线里
说白了,这是给孙颖莎做一套“定制备战”,每一板球都为全运会而打
比起远程视频指导,这种面对面的拉扯,既能管住质量,也能守住心态
那天训练馆里有点冷,地胶泛着微光
孙颖莎穿着白色羽绒服出现在走廊,一边走一边听邱导交代,时不时抬手比划一个动作,表情从专注到放松切换得很快
邱贻可一身黑羽绒,脚步快,像是已经在脑子里把对手打了一遍
到了台边,开球没多久,他就开始“整活”
不走套路的回球,角度刁、落点怪,节奏忽快忽慢,一下子把训练的舒适区搅没了
我能理解那种被迫“重新找感觉”的微妙,紧张和兴奋混在一起,笑场是常有的事
孙颖莎被逗笑的那一下,其实是状态打开的信号:对变化的嗅觉回来了
为什么要这样练?
反常规回球是逼迫顶尖选手在非典型球路中重新建立判断,这会直接转化成比赛里的临场反应速度
换句话说,如果日常训练把“失控”练熟了,比赛时就更能“控场”
更扎心的是,全运会的对手很可能在研究她的习惯球路,训练里先打碎再重建,是主动权的开始
这次备战的底气不只是“忙”,还有“硬”
8月26日的世界排名里,孙颖莎以12200分领跑,成为WTT大满贯单打四冠王,也是历史上首位积分破12000分的选手
但你看她在正定的状态,还是那股子熟悉的耐心,没端着,也不护着,球一上台就是“再来一板”
强者的恐惧,就是不再进步;
而她显然还在往前推
回到节奏线,印度亚锦赛刚结束,中国女乒3比0横扫日本队夺回亚洲冠军,她回石家庄短暂休整,然后迅速进组
河北队这边,梁靖崑也在同一条训练线,双线人手一齐上,等于把团体备战的互助氛围拉满
有业内人士提到,全运会从来不是“个人独斗”,背后的支持、对位安排、情报复盘,都得环环紧扣
网友的期待也很实在:健康完赛,战术有新意,别被场外的事分心
最近几天,乒坛从上到下都在忙活
国家青年队23日从北京出发去巴林打亚青会,目标就是跟日本、韩国过招,攒实战经验;
湖南衡山那边的“多尼克杯”业余锦标赛也热闹,200多名选手打到“省队成团”
从少年到业余,从省队到国家队,国球的流水线是通的,这也是孙颖莎这类顶尖选手每次备战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的原因
再说一句细节,巴黎奥运转播用到的中国“InnoMotion”体育AI产品成了行业样板
OBS的制片人王海威说它给乒乓转播立了新标准,这背后也是中国对乒乓细节的“痴迷”
把镜头切回正定,双教练模式的价值在于彼此补位:一个盯技术稳定,一个盯对手模拟,出现问题当场改
这让我想起两个对照
其一,2007年马龙备战世乒赛时,秦志戬为他的削球短板做了专项;
虽然那年1/8决赛被朱世赫逆转,但正是那段备战让他后来越打越稳
其二,张本智和备战2025年亚洲杯,教练田势邦史重点调心理,慢慢把心态沉下来,赛后他也更谦逊,状态起伏被压住了
备战的意义未必是立刻赢球,而是把人拉回正确的轨道
当然,环境也在变
今年2月,围绕WTT规则的争论曾引发热议,有媒体认为这是国乒商业化转型的阵痛,唯有透明沟通,专业问题才能转化为行业进步
这些讨论听着离训练很远,但最后都会落到一个点:怎么让运动员既能保持竞技巅峰,又不被场外体系掣肘
这次全运会备战是省队和国家队的合力,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管理层面”的协同样本
截至10月27日,孙颖莎仍在两位教练的联合指导下训练,媒体持续跟拍、球迷持续打call,这种关注既是压力也是燃料
我在训练馆外听到有人小声嘀咕:“别整花里胡哨,稳住就行”
这话朴实,但也击中了要害
全运会的单打,是她“超级全满贯”路上的关键一阶,稳字当头,变里求稳,稳中带新
说白了,现在最重要的并不是朋友圈里的“抵达正定”,而是训练中的“下一板怎么打”
邱贻可的反常规回球,会不会在全运会上变成孙颖莎的“加分题”,值得盯一盯
我更好奇的是
她和杨广弟会把地方队的灵活性,和国家队的系统性,揉成一套怎样的比赛方案
到时候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小变化,比如接发球的第二落点、相持中突然提速,或者判若两人的前三板选择
这些微调不显山露水,却最能决定关键分的走向
训练馆的灯一盏盏灭下去,最后收球的人往往是当天最累的人
我们常说冠军的样子是领奖台,但更多时候它像一张汗湿的毛巾,像一块被反复擦洗的台边布
愿她以健康为先,把每一板打到心里,再把每一分打到手里
等到11月哨声响起
如果能把正定这几周的“难”,换成赛场上的“稳”,那就值了
而我们能做的
就是把期待放在看得见的努力上,把掌声留到她抬眼那一刻
来源:潘君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