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肥BEST装置都开始装核心部件了,十五五规划又把核聚变当重点,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最近后台全是这类提问。A股里,上海电气的“200人研发团”、永鼎股份的“核聚变核心件”、精达股份的“3万吨产能”被炒成了“三巨头”,不少人攥着钱问2025该押谁。
“合肥BEST装置都开始装核心部件了,十五五规划又把核聚变当重点,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最近后台全是这类提问。A股里,上海电气的“200人研发团”、永鼎股份的“核聚变核心件”、精达股份的“3万吨产能”被炒成了“三巨头”,不少人攥着钱问2025该押谁。
先把话说透:核聚变不是概念游戏——1升海水里的氘能顶300升汽油,一旦商业化,电费可能降到现在的1/10,能源格局都得改写。但这行水极深,90%的“概念股”都是蹭热度。今天用2025年最新的订单、研发、产品实锤,拆透这三家到底是“真干活”还是“凑数的”,看完你自己就能下判断。
一、先搞懂:核聚变里,啥生意才真值钱?
想选对公司,得先明白“人造太阳”的赚钱逻辑。这东西跟盖房子一样,从里到外分三层,价值天差地别,直接决定企业能赚哪份钱:
最核心:堆本体设备,相当于“人造太阳”的心脏,占总成本的45%。比如真空室(装1.5亿度等离子体的“罐子”)、超导磁体支撑结构(约束高温物质的“骨架”),技术壁垒高到全球没几家能造,属于“吃肉的”。
中间层:关键材料,占成本30%,比如超导带材(做磁体的“钢筋”)、耐辐射合金,以前全靠进口,现在国产刚突破,属于“喝汤的”。
最外围:通用部件,比如普通电磁线、常规电缆,占成本不到15%,谁都能做,只能“闻个味儿”。
简单说,看一家公司值不值,先看它站在哪一层。这三家的差距,从一开始的“站位”就定了。
二、逐个拆:上海电气、永鼎、精达,到底在干啥?
1. 上海电气:200人研发团真干活,12亿订单拿在手
上海电气是三家里面唯一站在“核心层”的,主攻堆本体设备,相当于给“人造太阳”造骨架,200人研发团不是摆样子的。
先说技术硬货:2025年9月刚中标CFETR纵场线圈原型件项目,金额超3亿元,这部件是未来商用聚变堆的核心骨架,光焊接就攻克了360毫米厚钢板的难题——以前这技术只有欧洲能搞。现在还在承接BEST装置的总装调试服务,合同额3.5亿元,这个装置可是要在2030年演示发电的关键项目。更实在的是,它还拿下了CRAFT设施1.8亿元、EAST升级1.2亿元的订单,算下来聚变相关在手订单已经超12亿元,是三家唯一有十亿级聚变实单的企业。
研发投入也不含糊,2025年上半年光核聚变专项就花了3.2亿元,跟中科院建了联合实验室,手里12项专利全是真空室制造、磁体支撑这类硬核技术。专业副总工程师袁寒都公开说,他们开发的N50焊接工艺,性能是国际论文指标的两倍以上,这技术硬实力可不是吹出来的。
不过得客观说,上海电气体量太大,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543亿,核聚变业务占比还不到1%,短期内难靠这业务拉业绩。但胜在起点高——国内能造聚变级真空室、大尺寸磁体线圈盒的就它一家,等CFETR这种千亿级项目启动,它肯定是第一批拿大单的。
2. 永鼎股份:核心件是真的,但还在“小单养技术”
永鼎股份站在“中间层”,做的是超导带材,这东西是超导磁体的关键原料,磁体占聚变装置成本的40%-50%,而超导材料又占磁体成本的大半,算下来能占整个装置价值的15%-25%,确实是“卡脖子”部件。
它的技术确实能打:最新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在-181℃超低温、20特斯拉强磁场下,临界电流能稳定载流,性能跟国际顶尖水平持平,价格却只要国外的60%。更关键的是良品率超90%,国内能做到这个水平的没第二家,已经通过了EAST、星环聚能SUNIST-2等项目的验证。
订单方面,2025年核聚变相关订单超2亿元,还进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供应链,潜在合同规模能到20亿元。产能也在扩,从之前的2000公里/年,到2025年底要形成5000公里产能,长期目标更是2万公里,明显是盯着未来示范堆的大规模需求准备的。
但短板也明显:目前2亿元订单占公司上半年营收的比例不到2%,还没到大规模贡献利润的阶段。而且国内已有上海超导等3家企业能做同类带材,竞争不算小。好在它有“副业撑腰”,2025年上半年光通信业务净利润暴增917%,现金流充足,能扛住研发周期长的压力。
3. 精达股份:3万吨产能是噱头,跟核聚变没关系
精达股份完全是被“误读”的典型,所谓“3万吨产能”根本是移花接木。
它的3万吨产能确实存在,但全是普通特种电磁线,主要供比亚迪、宁德时代,用在新能源汽车电机上,跟核聚变需要的“超导电磁线”八竿子打不着。公司自己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都承认,“没有核聚变专用电磁线的研发计划”,2025年半年报里连一笔聚变相关订单都没有,所谓的“关联”只是少量通用部件,金额连200万都不到。
更实锤的是研发:上半年1.1亿元研发费用全投在传统电磁线上,核聚变相关投入和专利都是零。虽然它是上海超导的股东,但上海超导的业务跟它没关系,纯属“蹭关联”。说白了,它就是家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跟“人造太阳”半毛钱关系没有。
三、深扒:谁的“护城河”最宽?3个维度见真章
光看业务不够,得从订单、研发、壁垒三个硬指标比,才知道谁能扛到商业化那天。
1. 订单含金量:上海电气拿“实单”,永鼎盼“大单”,精达没“订单”
订单是最硬的试金石。上海电气的订单全是“国家队”刚需:给CRAFT供的线圈盒是装置核心,给EAST的升级件是必须品,1.8亿合同已经在交付了,2026年还可能拿欧洲项目的订单。更关键的是,这些订单都是“短期可兑现”的,能直接转化为营收,不是画饼。
永鼎股份现在是“小单养技术”,2亿元订单主要来自BEST项目的小批量供货,虽然和CFETR签了技术协议,但大规模订单还没落地,得等2026年之后示范堆启动才能爆发。不过超导带材的需求是确定的——一台聚变装置要几千公里带材,每公里价值上千万,一旦放量就是爆发式增长。
精达股份就尴尬了,连个正儿八经的聚变订单都没有,所谓的“布局”只是市场牵强附会,属于典型的概念炒作。
2. 研发聚焦度:上海电气砸钱干核心,永鼎瞄准材料,精达压根没投入
核聚变是烧钱的活,研发得精准。上海电气3.2亿研发费全砸在真空室、磁体支撑上,80人的专项团队只干这一件事,专利全是核心设备制造技术,跟业务高度匹配。而且它从2000年就开始做聚变项目,技术积累快25年了,不是临时抱佛脚。
永鼎股份1.5亿研发费里15%投超导带材,和东南大学联合搞第二代带材的磁通钉扎技术,光这一项就拿了40多项发明专利,全球专利布局都在第一梯队。这种聚焦材料的研发策略,虽然短期看不到大收益,但一旦技术路线确定,就能形成垄断优势。
精达股份就别提了,半年报里连“核聚变”三个字都没提,研发方向全是传统电磁线的性能提升,跟聚变技术八竿子打不着。
3. 行业壁垒:上海电气“独家”,永鼎“稀缺”,精达“无壁垒”
上海电气的壁垒是“独家性”。国内能造聚变级真空室、400吨级磁体线圈盒的企业只有它一家,连东方电气都没这产能,这种工程制造能力不是砸钱就能短期内追上来的。而且它已经进入国际供应链,ITER项目的磁体冷态测试杜瓦都交了货,这口碑壁垒更难破。
永鼎股份的壁垒是“稀缺性”。国内能量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良品率超90%的企业就3家,它的成本还比同行低30%,这种“性价比+可靠性”的组合,在招标时很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它提前布局了产能,等需求爆发时,能靠规模效应进一步拉低成本,把对手甩在后面。
精达股份连行业门都没进,谈何壁垒?普通电磁线是充分竞争市场,毛利率不到15%,跟核聚变产业链的高壁垒、高毛利完全是两个世界。
四、2025抄底指南:不同需求,选不同标的
搞清楚三家的底细,就能根据自己的投资风格选标的了。
1. 长期价值投资者:盯紧上海电气
如果你能等5-10年,陪核聚变走到商业化,上海电气是首选。它的核心逻辑是“设备端龙头”,CFETR示范堆预计2035年建成,投资规模超千亿,上海电气作为核心设备商,至少能分走20%的订单,也就是200亿以上,这还没算国际项目的增量。而且它的传统电力设备业务稳定盈利,能提供现金流支撑,不用担心中途“断粮”。
不过要注意,它的股价受传统业务影响大,比如火电订单波动可能会让股价短期回调,这时候反而是加仓的机会,别被短期波动吓跑。
2. 成长型投资者:布局永鼎股份
如果想赚技术突破和产能释放的钱,永鼎股份更合适。它的逻辑是“材料端放量”,2026年BEST装置进入调试期,超导带材需求会翻倍;2028年CFETR启动核心部件招标,它的5000公里产能刚好能用上。而且超导带材不止能用在核聚变,还能用于超导电缆、磁悬浮,就算聚变商业化慢了,还有其他市场托底。
风险点在于技术路线变更,要是未来低温超导路线逆袭,它的高温超导技术就会贬值,所以得盯紧行业技术动态。
3. 避坑提醒:精达股份别碰
不管是短期炒概念还是长期投资,精达股份都不值得碰。它跟核聚变没有实质性关联,股价涨起来全靠市场情绪,情绪退潮后必然回调。要是想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直接选比亚迪、宁德时代的核心供应商,比蹭概念的精达靠谱多了。
五、核聚变投资的3个真相,新手别踩坑
最后得泼盆冷水,核聚变再火,也不是随便买就能赚的,这3个真相必须记牢。
1. 商业化还远,别信“短期爆发”
中科院院士张杰说了,我国第一座聚变能电站要2045年才商业运营,就算小规模应用也得等10年。现在的订单都是实验装置的“零花钱”,想靠聚变业务赚大钱,至少得等10年以上。那些说“2026年就能盈利”的,全是骗人的。
2. 技术路线有风险,别押单一标的
现在主流的是磁约束路线,但还有激光聚变、惯性约束等路线在竞争。上海电气和永鼎都是押磁约束路线,要是未来另一种路线胜出,它们的技术积累就白费了。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分散布局,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3. 看业务占比,别被“概念”迷惑
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真布局,就看聚变业务占营收的比例。上海电气不到1%,永鼎不到2%,但至少有真订单;很多公司只是在互动平台提一句“关注聚变领域”,连研发费都没投,这种纯概念股,碰都别碰。
总结:真布局值得等,蹭概念别当真
说到底,2025年核聚变赛道里,上海电气是“核心设备龙头”,靠真订单和硬技术占住了赛道入口;永鼎股份是“关键材料黑马”,靠成本和产能优势卡位未来;精达股份则是“概念过客”,跟赛道没啥关系。
对投资者来说,想赚长期的钱,就耐心跟踪上海电气的订单落地和永鼎股份的产能释放;想短期炒热点,就得快进快出,别被“人造太阳”的光环套牢。毕竟核聚变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只有能扛住周期的企业和投资者,才能吃到最后的红利。
不过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CFETR示范堆的审批进度会不会超预期?二是超导材料的成本能不能再降50%,加速商业化进程?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核聚变商业化还需要多少年?上海电气和永鼎股份,你更看好谁的成长空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是快乐的海浪,我每天会分享关于社保和其它方面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快乐的海浪一点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