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快火车200公里!世界第一强国造不出高铁?百亿美金打水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16:06 2

摘要:美国这个科技大国,怎么就搞不定高铁了?明明是世界顶级的工业强国,造个飞机火箭轻轻松松,可一提到高铁,就好像掉进了泥潭,步履维艰。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美国这个科技大国,怎么就搞不定高铁了?明明是世界顶级的工业强国,造个飞机火箭轻轻松松,可一提到高铁,就好像掉进了泥潭,步履维艰。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5年,美国铁路公司Amtrak要推出他们的新Acela列车,说是“次时代的美国速度”。听起来是不是挺唬人?难道美国高铁的春天要来了?结果一公布数据,大家伙儿都傻眼了:最高时速257公里,而且只有不到两成的路段能跑到这个速度。

这要放咱们这儿,那顶多算个普速列车,离“高铁”的标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要知道,咱们中国高铁的常规时速都350公里了,有些线路上跑得更快。

这就像是,你期待看一场惊心动魄的F1赛车,结果上场的是一辆经过改装的家用轿车,虽然比普通车快,但终究不是一个级别。佛罗里达那条时速200公里的高铁,在美国都算得上是“标杆”了,但在咱们这儿,这速度早就是二三十年前的“老黄历”了。这种速度上的巨大落差,不免让人好奇:美国是真的“造不出”高铁,还是有什么别的隐情?

要说美国不是没尝试过真正的“高铁梦”,那就得提到加州的例子了。2008年,加州雄心勃勃地提出要修建一条连接旧金山和洛杉矶的高铁,号称要改变美国西海岸的交通格局。这项目一开工,大家就盯着看,期待美国能上演一场“基建奇迹”。

可结果呢?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不是飞驰而过的高铁,而是一堆堆的土方和永远完不成的工地。最初预算330亿美元,听起来已经很庞大了,可到今天,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惊人的1280亿美元,涨幅接近四倍!这钱花出去,连一条完整的轨道都没铺好。

咱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128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笔钱,如果放在中国,那可修出十倍甚至几十倍里程的高铁线。就连咱们引以为傲的京沪高铁,全长1300多公里,造价也才2200多亿人民币(约合300多亿美元)。加州花这么多钱,连半条京沪高铁的影子都没看到,这效率和成本控制,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

想象一下,你家门口要修一条高铁,需要征用你的土地。在中国,这事儿一般政府出面,评估、补偿、搬迁,流程相对明确高效。但在美国,情况就复杂多了。由于土地私有制度根深蒂固,政府要征地,那得挨家挨户去谈。

加州高铁项目就遇到了一个“钉子户”:一个农场主,硬是索赔1200万美元。官司一打就是两年,最后虽然以800万美元和解,但你想想,一条几百公里的高铁线,沿途有多少这样的农场主、居民?光是征地这一项,就耗去了项目预算的两三成,这成本是中国同类项目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还没动工,光是“买地”就耗费了巨额资金和时间,这高铁想不贵都难。

除了征地,人工成本也是一个巨大的开销。美国建筑工人的时薪最低50美元,是中国的三四倍。而且,工会势力强大,规章制度繁琐,这导致工期根本快不起来。你不能随意加班加点,不能随意调整工序,一切都得按部就班。这无疑大大拉长了工期,增加了人工成本。

再说说审批。美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层层审批,简直就像一道道“鬼打墙”。光是前期设计评估,加州高铁就花了15亿美元。一个环境评估报告,能来回扯皮好几年。等所有报告都批下来,可能市场环境都变了,技术都更新了。这种低效率的审批流程,不仅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也让项目进展缓慢,成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更尴尬的是,美国并没有成熟的高铁产业链。这意味着,他们想造高铁,很多核心技术和设备都得依赖进口。比如前面提到的新Acela列车,就得从法国购买,单价足足比中国同类列车贵了三成以上。这就像你想在家自己做饭,结果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都得高价从国外买,那这顿饭的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就算克服了重重困难,高铁真修成了,谁来坐呢?这是摆在美国高铁面前的另一个难题。以洛杉矶到旧金山为例,坐飞机只需1小时,票价50美元左右;自驾5小时,油费也就80美元。而高铁速度虽然比自驾快,但也得两三个小时,票价却要80美元起步。

对于习惯了“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人来说,家家户户有车,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出行便利性极高。加上机票价格便宜,很多人宁愿选择飞机或自驾。在他们看来,高铁既不比飞机快多少,也不比自驾便宜多少,这种“鸡肋”的交通工具,市场需求自然不旺盛。加州高铁就算建成,一年利润撑死10亿美元,要128年才能回本,这还不算利息和维护费。哪个投资者会为这样的项目买单?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到奥兰多的高铁项目,却奇迹般地实现了盈利。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秘诀在于:他们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货运铁路路权,省去了征地的大麻烦。私营公司主导,大大减少了审批环节的冗余。更关键的是,这条高铁主要服务的是旅游客流,客源稳定。而且,他们还通过沿线房地产开发,实现了“以地养路”,这种模式取得了成功。

但这只是个案,并非普遍适用。加州高铁也想学习,却卡在了两党斗争的泥淖里。联邦政府对项目的支持时有时无,民主党和共和党各执一词,项目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这种政治因素的干扰,让很多本来就困难重重的项目,更是举步维艰。

就连拜登政府去年想重启的得州高铁,380公里要花300亿美元,每公里成本是中国四倍,钱从哪儿来?私营资本不敢投,联邦拨款又需要两党同意,下届总统换人,这事儿很可能又黄了。

归根结底,高铁的成功,离不开密集城市群的支撑。中国京沪高铁沿线,串联着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多个特大城市,人口密度高,经济活动频繁,每天几十万的客流量,自然能够盈利。

而美国大城市之间距离遥远,中间地带多是农田或荒野,人口密度低。虽然东北走廊城市密集,但早已被飞机和公路交通瓜分了市场。西海岸的城市虽然也有一定规模,但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持续高客流。在这种情况下,高铁就成了一个“锦上添花”的摆设,而不是“雪中送炭”的必需品。

所以,当马斯克感叹中国高铁是“世界最好的交通系统”时,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是背后那笔“算得明白的经济账”。美国不是造不出高铁,而是造得起赔不起,养得起赚不着。

土地私有、工会强势、审批漫长、产业链缺失,再加上市场需求不足,这几座大山压下来,让美国高铁寸步难行。这无关乎制度的优劣,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规律:一件东西又贵又没用,再强大的国家也难以支撑。

最终,加州高铁的工地上,只剩下中央谷地那一段遥遥无期的路基,Brightline West项目还在苦苦支撑,可这120亿美元的投资能否回本,恐怕谁也给不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美国的高铁梦,就这样在现实的骨感中,渐行渐远。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