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文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国外富人圈发生了一件怪事?不少华人富豪,刚把产业根扎稳,还没捂热,就开始悄悄撤离英国和美国。
有的卖写字楼,有的卖港口,还有的干脆连房子都不留,直接跑路。你以为他们是生意失败了?不,他们根本不差钱。他们是怕了。
怕什么?怕的是“变相征税”,怕的是打着“公平”的旗号来割他们的肉。最重要的是,这一刀刀割得温柔又狠毒,一边说着欢迎投资,一边摸着你的钱包。
就像当年明朝靠着搜刮富户续命一样,今天的英美,也开始走上了这条老路。只是他们的刀,比明朝那把还快。
可问题是,这样的收割,真能救得了他们吗?还是说,会像明朝那样,把自己逼到死胡同?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历史,正在重演。
2024年春天,伦敦市中心的一个金融会议上,英国财政大臣亨特站在台上,语气平静地宣布了一项政策调整。
他说,从2025年4月开始,英国将取消非本地居籍税制,改为全球征税。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台下的富人们听完,心都凉了半截。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哪怕人不在英国,只要你有海外收入,从明年开始都要交英国的税。
这是英国两百年来第一次这么干。而且没给太多缓冲。虽然后来新上台的工党政府又补了一句,说可以四年豁免期,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只是个缓兵之计,终点早就写好了。
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是一批老练的富豪。李嘉诚动手最快。他悄悄卖掉了三个写字楼和一个港口,套现了50多亿英镑。
刘銮雄也不拖拉,2025年年初,他把自己在伦敦的豪宅挂出去,挂牌价9亿港币。不到半年时间,他已经卖了三套房子。
其实,英国早就不是那个“诺言兑现金”的国家了。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英国财政彻底撑不住的那一刻。
2025年,英国政府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经飙到了99.4%。换句话说,每赚一镑钱,有一镑是欠的。财政缺口高达220亿英镑。他们要补这个窟窿,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征税。
可问题是,英国的普通老百姓,已经被通胀和高利率压得喘不过气了。物价飙升不说,房贷也还不上,连超市里的鸡蛋都快成奢侈品了。这个时候再加税,只会引发大规模抗议。
于是政府把目光,转向了看起来“最肥”的那一群人——富豪,尤其是“外来的富豪”。
他们住着千万英镑的豪宅,不交遗产税,不交海外收入税,还在伦敦吃穿用度一应俱全。光是2019年到2023年,这些“非英居籍”富豪省下的税款就超过了100亿英镑。
这在英国人眼里,是“特权”,是“不公平”。所以,“全球征税”的政治氛围就这么烘托出来了。媒体添油加醋,政客顺势而为,最后酝酿成了亨特在台上的那一句话。
这一刀下去,表面上是为了公平,实际上,是为了续命。就像明朝万历年间的那场“江南清查”。
1596年,明朝国库快要干涸了。辽东、宁夏、播州三线作战,军费支出如流水。据后来的《万历朝财政档案》记载,当时的库存银子只够军费的五分之一。朝廷加税、摊派,试过了,但平民太苦,根本征不上来。
最后没办法,只好盯上了富人。一声令下,大批钦差南下江南,重点清查富商家产。沈一石,就是那个时候倒下的。
他掌控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丝绸和茶叶贸易,结果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家产全部充公。
这场清查,一共收了2300万两白银,硬是把辽东战事的三年军费给补上了,还让国库有了盈余。在历史的账本上,这是一次“成功”的征税行动。
但代价是,从那一年开始,江南商人开始悄悄把钱往海外转。税收锐减,产业凋敝,工商业进入了长期萧条。
王朝救了一口气,却也埋下了灭亡的种子。而今天的英美,正在走一条一模一样的路。
美国的动作,比英国更狠。2025年,特朗普政府出台了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政策。
一个是允许养老金投资加密货币,另一个是通过了《天才法案》,用来监管稳定币。这两项政策的背后,是对“资本出走”的恐慌。
美国财政部也撑不住了。联邦债务已经超过GDP的120%,他们也开始讨论提高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虽然还没拍板,但风已经吹出来了。
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CRS(共同申报准则),87个国家加入信息共享。瑞士2025年就向合作国交出了320万份账户信息。美国靠这个追回了38亿美元税款。
同时,新加坡、迪拜这些避税天堂,也开始收紧审查。你想藏钱?对不起,先把十年资产来源证明交出来。
原本富豪还能靠信托、基金、身份规划来避税。比如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萨维林当初就放弃了美国国籍,跑去了新加坡。法国明星德帕迪约嫌弃75%的富人税,直接入了俄国籍。
可现在,这些通道也越来越窄。资本,是最敏感的生物。一旦嗅到危险,它就会跑。跑得快,又准。
2025年,英国净流失了1.65万名百万富翁。这个数字,让它成为全球富豪流失最严重的国家。这些富豪带走的,不只是钱,还有技术、资源、人脉、慈善、文化、甚至政治影响力。
伦敦的千万英镑级别房产,开始卖不动了。原本只要挂牌就会被抢的豪宅,现在要降价20%才有人问。奢侈品行业开始抱怨,慈善机构的捐赠变少了,私立学校的赞助也缩水了。
英国财政部预测,新的税制可以在2028年之前创造27亿英镑的收入。但业界的声音是:你拿到了这点钱,却失去了未来所有的钱。
就像明朝一样,一刀割下去,眼前有银子了,后面再也没有人敢做生意了。
这一场“向富征税”的国际合唱,其实是一次文明的博弈。一边是政府的财政压力,一边是资本的自我保护。看起来是税制改革,实际上是社会结构的重塑。
支持的人说,这是为了公平。英国最富有的10%家庭,拥有的财富是中产阶级的130万倍。他们说,该交的税,就该交。
反对的人说,这是杀鸡取卵。富豪的钱不是印出来的,是靠投资、创造、带动就业赚来的。动一动他们的税率,就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环境。
而中国的做法,反而更稳。我们鼓励富豪参与慈善,推动共同富裕,而不是简单加税。我们没有搞“暴力充公”,而是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我们没有大规模资本外逃的问题,反而吸引了大量回流。
因为我们明白,财富不是敌人,债务也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那种不问后果的“抢钱式政策”。历史已经写过一遍,现在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富豪们走了,楼也卖了,钱也转走了。但这一切,真的能换来“公平”吗?当年明朝靠着抄家撑了几年,最后还是倒了。
今天的英美,是不是也在走一条看似解渴、实则饮鸩的老路?没人知道答案。但看着那一栋栋空置的豪宅和一份份转出的资金报表,有一点越来越清楚:
这一茬接一茬的收割,终有一天会没有下一茬。
来源:地缘历史档案馆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