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宅居,人的能量会陷入停滞,如同死水。身心在封闭中逐渐萎靡,不想出门,懒得运动,只想躺在床上。作息颠倒,白天浑身无力,夜晚辗转难眠。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人的反应会变得迟钝,身心俱损,机遇也会从门外溜走。
长期宅居,人的能量会陷入停滞,如同死水。身心在封闭中逐渐萎靡,不想出门,懒得运动,只想躺在床上。作息颠倒,白天浑身无力,夜晚辗转难眠。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人的反应会变得迟钝,身心俱损,机遇也会从门外溜走。
《黄帝内经》讲人应顺应四时,与土地之气相融。中医认为自然能量是最好的补品,远胜人参鹿茸。与其花重金购买补品,不如在自然里行走一周。当你处于低谷,应当立刻起身,远离床榻。宅在家中只会不断消耗你的能量。
独处能让人避开虚伪与纷扰,但久居室内并非好事。杨绛先生说过,人若长时间居家,他的世界便只有屋子大小,屋内琐事都会成为惊天动地的大事。连续几天闭门不出,人会变得慵懒萎靡,浑身乏力,连拿遥控器都觉得费劲。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一项涵盖7.2万人的研究发现,与每天走2200步的人相比,每日走9000至10000步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少21%,猝死几率少39%。长期不与外界接触,兴趣会减少,反应会迟钝,身体关节也会“生锈”。与人交往会变得胆怯怕生,成为一个社恐。最终陷入封闭与焦虑的循环:兴趣越来越少,身体状态每况愈下,表达能力退化,脾气却越来越暴躁。
网友@小林同学 因长期在家办公得了严重的腰肌劳损,严重失眠。她开始户外骑行,从几公里都吃力到轻松完成几十公里。几个月后,她的腰不疼了,睡眠变好,气色也红润了。中医讲“动则生阳”,适当活动能促进气血运行,让身体重拾活力。撒贝宁说过,如果你每天宅在家里做着八十岁都能干的事,那还要青春干什么。即便是老人也需要下楼走走,晒晒太阳,感受自然。心若小了,事就大了。唯有走出方寸之地,才能遇见更广阔的世界。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证实,长期蜗居室内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人需要借助天地自然的气势调节自身状态。心理学有个“四墙效应”:当视线越来越窄,思维会逐渐凝滞。长期宅在室内,人纠结的永远是水杯被打翻、外卖迟到这些芝麻小事。
网友@阿树 曾因长期宅家住进医院。他遭遇项目失败和女友分手的双重打击后,请长假躲在家里疗伤。房间里终日昏暗,他每天抱着手机刷到凌晨,饿了点外卖,醒了继续躺着。起初的逃避感很快消失,一个月后他开始频繁失眠,坐着也会心慌,看到阳光都觉得刺眼。医生诊断他因缺乏户外活动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伴有轻度抑郁。遵医嘱每天出门散步一小时后,他走在树荫下,听着鸟叫,闻着花香,心里的郁结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了。生活讲究磁场,能量需要交替。爱自己,就该让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李尚龙说过,若要废掉一个年轻人,一根网线就够了。当你感觉状态不佳时,就该积极地走出去。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表明,泛泛之交往往比亲密好友更能带来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机遇。弱关系能帮我们连接到不同的社交圈子,打破信息茧房。人面对世界最需要的是窗子,走出去才能挣脱思维的桎梏。
网友@阿泽 去年被裁员后,三个月求职屡屡碰壁,天天宅家投简历,越投越焦虑。朋友拉他去参加内容创作者沙龙,他本不想去,但还是去了。沙龙上他和一位母婴博主聊起自己的短视频思路,分享了几个未落地的策划案。对方正愁找不到搭档,当场邀请他加入团队。如今阿泽有了稳定工作,还做出了几条百万播放的爆款视频。他感叹,要是当时一直躲在家里,根本遇不到这样的机会。
斯坦福大学教授蒂娜·齐莉格想出版一本关于创新思维的书,却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一次跨洋飞行中,她主动和邻座男士搭话,聊起自己的研究。对方竟是知名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两人落地前就敲定了初步合作。多出去走走,去感受街头的人潮,去捕捉生活的小美好,去观察形形色色的面孔,紧绷的心情自然会变得舒展。人是环境的产物,总待在一成不变的空间里,思维和视野都会被局限。走出去,正是开启转运的关键一步。
《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能量必须流动起来,好运才会聚到身边。封闭的空间让能量无法焕新,人容易陷入痛苦失望的恶性循环。人一旦动起来,运气也会随之变好。当你身处低谷,负能量爆棚时,走出房间,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接受高能量的滋养。迈出去你就会发现,这世界上还有太多风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看见。
来源:艺术鼓励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