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曾经端盘子、跑龙套的穷小子,如今执掌国家级文艺院团,为何他的成功路径与众不同?
近日,一篇关于靳东的报道悄然刷屏。
人们习惯将他归为娱乐圈明星,但官方的新称呼却指向了完全不同的身份体系。
那个曾经端盘子、跑龙套的穷小子,如今执掌国家级文艺院团,为何他的成功路径与众不同?
编辑:AJY
那一年,他17岁。
站在山东金乡县的十字路口,靳东的未来是一片模糊。
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过活,家里穷得叮当响,读书这条路,似乎早就被堵死了。
他只能闯进社会,去歌厅驻唱,在酒吧端盘子,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每天站到深夜,脚都肿了,回到出租屋倒头就睡。
那段日子特别苦,心里更苦,每天晚上干完活,他就坐在床边发呆,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一个发小的出现,像一束微光照进了他的生活,把他带进了演艺行当。
最开始就是跑龙套,在剧组里打杂,连一句完整台词都没有,但他却发现自己对表演这件事特别着迷,看着镜头前的演员演戏,心里就痒痒的。
晚上回去没事就照着镜子学,学人家的眼神,学人家的表情,那段无人问津的时光,反而成了他最宝贵的积累。
跑龙套的日子一晃就是好几年,身边很多人都干不下去了,觉得这行太难熬。
还是回去找份正经工作靠谱,可靳东就是不死心,他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件想干的事,不能就这么放弃了。
他想考中央戏剧学院,这个决定在旁人看来简直疯了,一个没有任何专业训练的龙套演员,想考全国最顶尖的表演学府?
报名那天,招生办的老师看了他的身份证,皱着眉头说年龄超了,按规定不能报考。
靳东急了,站在那儿不肯走,反复说自己真的热爱表演,希望给个机会,僵持了很久,老师被他的执着打动了,破例让他参加考试。
考试那几天,靳东拼了命地表现,把这些年琢磨的东西全拿出来了。
考官们看完后对他印象还挺深,觉得这个年纪大点的考生跟别的小孩不一样,身上有股子沉稳劲儿,表演也不是那种花架子。
最后学校开会研究,觉得这个学生虽然超龄,但确实有潜力,专业成绩又摆在那儿,就破格录取了。
靳东接到通知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捧着那张录取通知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这个二十多岁的大男人眼泪刷就下来了,这一年他心里清楚,自己的人生真正有了转机。
那些年的辛苦没有白费,那些在剧组当背景板的日子,那些照着镜子练表情的夜晚,都有了意义。
2003年,靳东从中戏毕业,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选择,加入中国煤矿文工团。
文工团的主要任务是给全国各地的矿工演出,一年到头都在外面跑。
矿区大多在偏远地区,条件特别艰苦,冬天零下十几度,临时搭建的舞台四面透风,演员们冻得直哆嗦。
夏天四十多度,没有空调,化好的妆还没上台就花。
有一次去山西一个煤矿演出,舞台就搭在矿井口,矿工们刚下班,浑身都是煤灰,坐在台下看戏。
靳东演一个工人角色,为了演得真实,他提前下矿井体验生活。
在井下待了整整一天,那种黑暗、潮湿、压抑的感觉,让他对矿工这个群体有了全新的理解。
演出那天,他把这些感受都融进了表演里,台下的矿工们看得眼睛都红了。
这一待就是二十年,同期进团的演员,有的跳槽去了影视圈,有的转行做了别的,靳东却一直留在文工团,没有抱怨,没有懈怠。
2015年,谍战剧《伪装者》让靳东彻底火了,他饰演的明楼身份复杂。
表面上是汪伪政府的高官,实际上是潜伏的共产党员,还得在家人面前扮演兄长的角色,演这种多面人物,对演技要求极高。
靳东把这个角色拿捏得死死的,明楼的每个眼神、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透着一股子劲儿。
观众看着他,既觉得这个人冷酷无情,又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戏播出后,彻底火了,39岁才走红,这个年纪在娱乐圈已经不算年轻了。
靳东的爆红和那些流量明星不一样,他靠的是扎扎实实的演技,没有任何水分。
走红之后的靳东,没有像很多明星那样频繁上综艺、接广告、炒热度。
他还是保持着自己的节奏,认真挑剧本,踏实演戏,他说自己在文工团待了那么多年,早就看透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
那些给矿工演出的日子,让他明白演员这个职业的意义不是赚钱和出名。
而是用作品打动人心,他拒绝了很多高价片约,因为那些剧本要么剧情注水,要么人物空洞,就是想蹭他的热度圈钱。
这种态度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里显得格格不入,但靳东不在乎,他宁愿少接几个戏,也不糊弄观众。
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靳东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接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
这个消息传出来,很多人不理解,当演员多自在,接戏拍戏,名利双收,当团长就不一样了。
要管理整个文工团,操心的事情多了去了。
靳东接过这副担子,心里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文工团这些年面临很多困难。
年轻演员流失严重,创作活力不足,影响力大不如前,他想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把文工团重新带起来。
而就在此时,《人民日报》的一则发文,彻底揭开了他在娱乐圈的“真实地位”,原来,他早已不单单是大众口中的“演员靳东”。
近日,《人民日报》为抗战主题话剧《寻找“杜立特”》预热时,一句“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担任艺术总监”,引发网友热议。
要知道,之前官方报道提及他,多以“演员靳东”相称,而这次头衔的变化,看似只有七字之差,却像一道分界线,划出了他身份的重要转变。
靳东的“长期主义”路径,为这种价值转向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时代范本。
但这绝非娱乐圈的孤例,而是所有领域都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将视野放宽,从华为的“长期投入核心技术”到东方甄选的“回归内容价值”。
从任正非到董明珠,无数案例都在证明一个共同的规律,在经历了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后,任何领域最终都会回归到对“长期价值”的尊重。
这是市场、社会和时间共同筛选出的最终答案,追求短期流量的艺人,其事业曲线往往陡峭而短暂。
而像靳东这样坚持价值驱动的艺术家,其生命力却如长跑选手,后劲十足,能够穿越一个又一个周期。
这种对比,在商业世界里同样上演,那些追求赚快钱、玩模式创新的企业。
可能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但风一停就摔得粉碎。
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打磨产品的公司,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但一旦机遇来临,便能一飞冲天,且根基稳固。
“价值驱动型成功”是跨越所有领域的普遍法则,其核心在于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复利式的发展模式。
当你把时间拉长到十年、二十年来看,那些最初看起来“慢”的选择,反而走得更远。
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认知,流量和热钱具有高度的易逝性和不确定性。
而通过坚守价值观积累起来的“声誉资本”、“专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则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复利效应。
选择“算价值账”,短期看或许“慢”,长期看却能构建起最坚固的护城河,穿越周期,行稳致远。
靳东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有多红、赚多少钱。
而是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多少有价值的事,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
只要对艺术保持敬畏,对社会担起责任,名利自然会来。
这个浮躁的时代,需要更多像靳东这样的演员,不急不躁,踏踏实实做事,用作品赢得尊重。
官方称呼的改变,不是偶然,是对一个艺术工作者最高的肯定。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该如何践行这种“长期主义”呢?
首先,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长期投入的领域。
其次,是沉下心来,打好基础,积累足够多的“复利”。
最后,是保持耐心和定力,抵御短期诱惑。
选择价值驱动,就是选择与时代同行,选择确定性。
靳东的故事证明,真正的成功是与时代价值同频共振的长期主义修行。
未来,选择“算价值账”的人,将收获最确定的时代红利。
在你的领域里,你准备如何开始计算你的“价值账”?
来源:焰墨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