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代五尺道到县县通高速:遵义交通2000年变迁,藏着公路人的使命与传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4:00 1

摘要:在遵义的崇山峻岭间,道路是文明融合的密码。从秦代五尺道到现代数据高速,交通变革不仅是道路延伸,更是政治、经济与文化认同的重构史诗,镌刻着中原与边地的千年对话。

本文选自《中国公路》杂志2025年第16期

文/何华

在遵义的崇山峻岭间,道路是文明融合的密码。从秦代五尺道到现代数据高速,交通变革不仅是道路延伸,更是政治、经济与文化认同的重构史诗,镌刻着中原与边地的千年对话。

乌江北岸、娄山南麓的崇山峻岭间,道路如刻在大地上的密码,记录着秦汉以来中原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发展。从古至今,贵州遵义的交通发展,绝非简单的道路延伸,而是一部以空间重构为表象的文明融合史诗。从秦代五尺道到当代数据高速公路,每一次交通变革,都是对地理空间的重组,更是对政治权力、经济资源与文化认同的重新配置。

公元前214年,秦将常頞(àn)奉命开凿五尺道(连接蜀地与古夜郎等地的重要通道)。这条仅宽五尺(约合今1.2米)的狭窄通道,如一把青铜剑鞘,深深插入古夜郎腹地。它不仅是军事征服的产物,更是帝国空间生产的典范。考古学家在桐梓楚米铺发现的绳纹陶片上,仍黏附着千年前的盐粒,无声诉说着这条“青铜高速公路”的双重功能——它既是军事控制的神经传导系统,也是巴蜀经济圈向西南扩张的毛细血管。

修筑五尺道的意义,绝非单纯的地理征服,而是通过物质流动重构区域空间秩序。原本被视为“异域”的古夜郎地区,逐渐被纳入华夏文明的时空坐标系。与此同时,赤水河上的悬棺静静注视着往来的商船,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运送枸酱酒的船队。这些商船穿梭于长江水系,将夜郎边地与长安未央宫、建章宫奇妙地连接起来。曾经摆放在汉武帝案头的枸酱酒,原产于古夜郎地区(今贵州遵义一带,茅台为枸酱酒后世核心产区),既是夜郎国对大汉朝廷的贡品,又是一种“液态空间媒介”,通过味觉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央与边疆的心理距离。这种以特产为纽带的空间联系,比军事征服更为持久地塑造着边疆地区的文明认同。

▲川黔盐道位于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乐意村部分段落遗址。

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播州(唐朝武德、贞观年间设置“播州”,该名称沿用至明朝万历年间。播州是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划,核心区域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及周边地区,是黔北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盐道的规模化运营,彻底改变了播州地区的经济格局。两条主要盐道——茅台经鸭溪、螺丝堰、息烽至贵州城(今贵阳)线与綦江经桐梓、遵义至铜仁线,如同剪刀的两刃,剪开了播州封闭的地理格局。史料记载:“八百匹滇马年运蜀盐六万引,每引折钱三贯。”如此庞大的运输规模,形成了密集的物流网络,彻底重构了区域经济、地理和文化要素。娄山关青石板上寸许深的马蹄凹痕,正是这种空间重构力的物质见证。

▲古盐道上,青石板被运盐的马匹踏出深深的凹坑。

明代播州杨氏土司的楠木运输,更是一场跨越千里的物流奇迹。当时的运输条件极为艰苦,需要克服重重自然障碍。大量产自播州的金丝楠木,借由杨氏土司组织的规模庞大的筏队,沿乌江东下,经过长江,转道京杭大运河,最终运抵北京,成为紫禁城的脊梁。这些金丝楠木不仅支撑了大明王朝的皇宫大院,更通过物资调配强化了中央与边疆的政治纽带。这一运输过程本身,就是对空间权力的展演——每一根金丝楠木漂流的轨迹,都在重申帝国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自然资源的支配权。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役爆发。李化龙率领的24万明军与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军队在盐道上展开激烈的厮杀。经过将近半年的战斗,李化龙的明军战胜了杨氏土司军,朝廷改土归流。平播之役后,原播州属地分设遵义军民府和平越军民府,分属四川和贵州管辖。清雍正六年(公元1727年),遵义从四川划归贵州,从川南变成黔北。原本作为川盐入黔主要通道的经济基础设施川黔盐道,在平播之役中转变为军事机动通道,证明了交通网络具有多重空间属性。清代茅台渡口 “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盛况,则见证了战争通道重归商业用途的空间功能转换。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遵义,其机动路线极具研究价值。红军在遵义地区的运动战,本质上是对既有交通网络的创造性利用。川黔公路七十二道拐上,国民党军队曾使用道奇卡车运送兵工厂设备,而红军则穿插于乡间小道,二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双方军事策略的差异,更反映出不同交通方式在战争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种交通方式的空间博弈,最终决定了政治影响力的重新分配。这段历史仿佛也在揭示:交通网络的边缘,往往孕育着社会变革和要素配置的巨大力量。

▲建于乾隆四十三年川黔盐路建设功德碑(局部,后经修复),碑文载明了川黔盐道建设过程及捐款、捐粮人员。

1965年,川黔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遵义进入现代交通纪元。乌江渡曾有一位老船工站在铁轨旁,默默数着车厢,要知道,当年80节车厢的运量,相当于一个船队3年的运输总量。这一对比,生动展现了现代交通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这条铁路不仅运输了“三线”建设的建材和机器设备,还承载着遵义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希望,它为国家“三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重构了贵州腹地的产业布局,对遵义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5年深秋,道(真)(瓮)安高速公路(G69银百高速贵州段)余庆段通车,遵义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如今,当现代交通网络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展,那些串联起城乡的交通节点,正悄然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场域,让文化的基因在车轮与轨道间自然流淌。G75兰海高速遵义段隧道群的LED灯带与古盐道火把的意象重叠,无声揭示着交通基础设施跨越时空的文化延续性;遵义新舟机场的雷达屏上,闪烁的航班光点与夜郎故地留存的铜鼓星纹奇妙重合,形成传统空间认知与现代交通网络的诗意对话;BRT站台里,仡佬族银饰与蓝牙耳机并置,仿佛也悄然象征着多元时空在交通节点上的叠加共存。

▲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乐意村七组部分群众于2020年沿古盐道走向,在100米以外修了大约1公里公路,目前已硬化,使这一段古盐道得以复建保存。左图为硬化路面,右图左上角站人处为古盐道。

站在构皮滩水电站观景台眺望,现代航运与明代沉船遗址在空间中叠印。这种历史层积现象似乎在隐喻着:未来的交通网络将是多维空间的有机融合。规划中的渝贵高铁、泸遵高铁、昭黔铁路,将进一步完善遵义的“水陆空、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现代交通设施既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又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创造条件。

从五尺道戍卒的铜戈,到大数据中心的光纤,遵义的交通发展史始终是文明互鉴的空间实践。未来的交通建设应当超越单纯的工程思维,更应具备哲学思维、民本思维和社会属性,尤其要关注空间正义与人文关怀——让高速公路不仅缩短城乡距离,更弥合发展差距;让高铁车站不仅成为交通枢纽,更化作文化融合的接口;让航空网络不仅连接地理坐标,更串联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片曾被司马迁称为“椎结左衽”的土地上,交通基础设施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在重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当人们从娄山关隧道飞驰而过,或许应该偶尔减速,聆听岩壁中传来的马蹄回声——那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空间启示:真正的交通运输进步,永远建立在传承优秀文化、尊重多层次发展需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

来源:中国公路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