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刚到马来西亚,贝森特放话准备启动新制裁,除非中国解除稀土限制?特朗普果然有备而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13:10 1

摘要: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率团抵达马来西亚,新一轮中美经贸磋商即将在24日至27日举行。美方代表团由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领衔,这场被外界视为“史上最严肃”的会谈尚未开局,空气就已被美国的强硬表态搅得凝重。就在中方代表团刚落地的节点

据直新闻报道,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率团抵达马来西亚,新一轮中美经贸磋商即将在24日至27日举行。美方代表团由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领衔,这场被外界视为“史上最严肃”的会谈尚未开局,空气就已被美国的强硬表态搅得凝重。就在中方代表团刚落地的节点,贝森特通过媒体放出重磅消息,宣称美国正与七国集团协调立场,不排除对中国实施关键软件出口限制,字里行间透着明确信号:想让美方松口,中国得先解除稀土出口管制。

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拿软件出口说事。此前特朗普早已宣布,11月1日起将禁止对华出口关键软件,但这次贝森特把七国集团拉进来,性质完全变了味。熟悉全球产业链的人都清楚,美国的关键软件在中国市场占有不小份额,装备制造、高技术制造等中高端产业领域,大量生产环节都依赖这些进口软件支撑。证券时报10月20日的分析就指出,CAD、CAE等工业关键软件是中国制造前沿领域的重要支撑,美方这招显然是掐准了中国产业升级的痛点。

反观中国的稀土管制,更是直接戳中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命门。稀土是几乎所有美国高科技产品的上游核心原料,小到芯片、雷达,大到导弹制导系统、隐形战机涂层,都离不开这种关键资源。中国收紧出口管制后,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生产链条瞬间面临断供风险,这也是特朗普政府急着跳脚的根本原因。贝森特此时抛出软件制裁牌,说白了就是想跟中国“互换筹码”,用产业下游的限制对冲上游资源的卡脖子压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双重动作。这边贝森特忙着放话软件制裁,那边美媒已经披露,特朗普团队正准备启动针对中国的贸易协议调查,理由是中国未遵守其第一任期内签署的协议条款。两件事凑在谈判前夕密集曝光,套路实在算不上新鲜。这分明是美国谈判前的老把戏:凭空造牌、极限施压,先把架子摆足了再上桌谈,妄图用这种方式占据心理优势。

但这种看似强硬的姿态,其实满是破绽。贝森特自己在4月份还曾说过,对华贸易僵局“难以为继”,高关税根本不可持续,短短半年就换了套说辞,这种反复无常恰恰暴露了美方的底气不足。美国软件行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有多深?看看相关企业的财报就知道,失去这个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市场,大量美国软件企业将面临营收断崖式下跌,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账,美国企业比谁都算得清楚。

七国集团的态度更是个大问号。荷兰的例子就摆在眼前,为配合美国半导体打压政策强制接管中资企业,结果中国一断供半导体原料,整个欧洲产业链都受波及,荷兰最终只能认栽。现在特朗普想拉着盟友一起在软件领域对华设限,这些国家恐怕得先算算自己的损失。毕竟跟着美国政策走,不仅捞不到好处,还得得罪中国这个重要贸易伙伴,这种赔本买卖没几个国家愿意长期做。

特朗普政府的真实心态其实早有流露。今年4月加征“对等关税”后,先后四次延长缓冲期,嘴上喊着强硬口号,行动上却迟迟不敢彻底翻脸。他要的从来不是真“脱钩”,而是在竞争中摆出“胜一筹”的姿态,好给国内支持者交差。这种心态下的施压,更像是虚张声势的表演。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的贸易战升级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战略惯性。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发起贸易战至今,双方缠斗8年多,每次暂缓后都会迎来新的螺旋式升级。美方的动作早已超出战术层面,本质上是想通过长期施压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维持自身科技霸权。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的应对既有短期反制,更有长期布局。稀土管制是精准反击,而推进工业软件国产化则是根本之策。人民日报海外版去年12月就曾指出,美国的出口限制反而会加速中国相关产业的自主突破,如今证券时报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科技自立自强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底色。

贝森特的狠话更像谈判前的“开场白”,不必过度解读但必须严阵以待。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经贸博弈,早已超越单纯的贸易范畴,牵动着全球产业链的每一根神经。特朗普政府想靠“极限施压”逼中国让步,恐怕打错了算盘。中国的发展权益不容侵犯,稀土牌也好,软件牌也罢,想靠威胁就夺走中国的发展成果,这种如意算盘注定落空。这场马来西亚会谈究竟是“破局”还是“加码”,不妨让新闻再飞一会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不会为了妥协而放弃原则,美国也终究要面对“施压无效”的现实。

来源:思远明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