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阴雨毁了收成!紧急提醒:科学播种抓3关键,来年收成稳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2:55 1

摘要:10月以来的32天里,全省平均降雨日数达21天,较常年偏多1.8倍——这场秋汛让今年小麦播种按下“慢进键”。省农业农村厅10月24日通报显示,全省85%麦田土壤湿度超饱和,小麦适播期已过,晚播已成定局。但对种粮人来说,晚播不是“死局”,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应

10月以来的32天里,全省平均降雨日数达21天,较常年偏多1.8倍——这场秋汛让今年小麦播种按下“慢进键”。省农业农村厅10月24日通报显示,全省85%麦田土壤湿度超饱和,小麦适播期已过,晚播已成定局。但对种粮人来说,晚播不是“死局”,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应对体系,正在将天气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可控的生产变量。

“往年这时候,我家20亩麦地早播完了,今年雨一下,拖拉机陷在地里出不来。”济宁市金乡县种粮大户张建国的焦虑,是全省农民的缩影。省气象部门数据显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全省平均降水量达28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0%,部分低洼地块形成短期积水。截至10月25日,全省小麦播种进度仅32%,较常年同期(65%)落后33个百分点,预计最终晚播比例将达90%,平均晚播天数7-10天。

但“晚播”不等于“减产”。省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建国解释:“小麦生育期有弹性,晚播后通过品种调整、技术优化,可弥补80%的积温缺口。2023年鲁西南地区晚播10天的麦田,经科学管理,亩产仍达520公斤,与常年持平。”据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监测,近5年黄淮海地区晚播小麦平均亩产480公斤,较正常播期仅低3.2%,“关键在‘怎么播’‘怎么管’”。

第一步:选对品种,让小麦“自带抗迟播基因”
“不是所有种子都能晚播!”省种子管理站站长王涛强调,需优先选择“半冬性早熟品种”,这类品种需积温较传统品种少50-60℃,且抗寒耐旱性强。目前全省主推的“济麦44”“鲁原502”“山农42”等品种,在2024年晚播试验中,全生育期缩短7-9天,亩穗数仍达42万穗。

为保障种子供应,省农业农村厅已协调种子企业紧急调运耐迟播种子3200万公斤,覆盖晚播麦田1200万亩,“农民可凭身份证到乡镇农技站登记领取,每亩补贴50元种子款”。

第二步:精准播种,用“密度+深度”补苗情
“晚播小麦,播量和深度是‘生死线’。”聊城市农科院研究员赵新华支招:常规播量15公斤/亩的基础上,晚播3天增1公斤,最多不超25公斤,“通过增加密度弥补分蘖不足”。播种深度控制在3-4厘米,比常规浅1厘米,“浅层土壤地温高2-3℃,利于种子快速萌发”。

为实现精准播种,省农机局已调配2.3万台带深松、镇压功能的复式播种机,“这些机器能一次性完成深松、播种、覆土、镇压,避免‘吊根苗’‘深籽苗’。截至10月24日,全省已投入播种机18.7万台,日播种面积达80万亩”。

第三步:水肥跟上,给小麦“快充养分”
“晚播小麦‘饿得快’,必须‘早喂料’。”省土肥站高级农艺师刘敏建议,播后24小时内喷施“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促进根系发育;3叶期亩施尿素5-8公斤,“像给小麦‘喝牛奶’,提升抗寒能力”。

德州市宁津县试点数据显示,采用“种肥同播+叶面追肥”的晚播麦田,冬前单株分蘖达2.1个,次生根5.8条,较对照田分别增加0.8个、1.5条。“现在全省供销社已储备磷酸二氢钾1.2万吨、尿素8万吨,农民可随时购买,部分县区还提供‘送肥到地头’服务”。

第四步:病虫早防,把风险“扼杀在萌芽”
晚播麦田因苗情偏弱,纹枯病、蚜虫风险升高。省植保站站长杨洪达提醒:播前必须用种衣剂拌种,推荐“2.5%咯菌腈+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既能防纹枯病,又能杀蚜虫,持效期达60天”。出苗后15天,喷施氯氟氰菊酯+戊唑醇,“此时蚜虫卵刚孵化,防治成本最低”。

据监测,科学拌种可使晚播麦田病虫害发生率降低60%以上,“目前全省已发放拌种剂2800吨,组织1.2万名植保员进村入户指导,确保‘种好一亩,管好一亩’”。

“晚播不慌,政府来帮。”省财政厅10月24日宣布,紧急下拨2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专项用于晚播小麦种子、化肥补贴;对租用播种机的农户,每亩再补贴30元农机作业费。

技术指导上,全省开通“晚播小麦24小时技术热线”,组织1200名农技员包村包片,“农民扫码就能视频连线专家,地头问题‘当场解’”。菏泽市还推出“农技员+种粮大户”结对模式,“每个大户配1名专家,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跟踪”。

金融支持同步跟上:省农信社推出“晚播小麦专项贷款”,额度最高50万元,利率下浮10%,“凭土地流转合同就能申请,3天内放款”。郓城县种粮大户李志强刚拿到30万元贷款:“买种子、化肥、租农机,钱全够了,心里踏实!”

“农民朋友要相信科学,把‘晚播压力’转化为‘管理动力’。”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文善强调,晚播小麦只要抓住“品种选对、播量适宜、管理跟上”三个关键,完全可以实现“晚播不减产”。

他举例:2024年河南驻马店晚播12天的麦田,通过“早熟品种+25公斤播量+冬前追肥”,亩穗数达45万穗,千粒重38克,亩产510公斤,“比部分正常播期的麦田还高”。“现在距离土壤封冻还有40天,只要措施到位,小麦就能长出3-4片叶、2个分蘖,安全越冬没问题”。

这场秋汛带来的晚播,是对农业生产的一次“压力测试”,但更让我们看到“科技+政策”的“抗压能力”。从耐迟播品种的培育,到精准播种技术的推广,再到政策措施的快速响应,这套组合拳正在将“晚播定局”转化为“丰收底气”。

这个秋天,虽然播种晚了些,但只要跟着科学走、跟着专家干,来年麦浪翻滚、颗粒归仓的景象,一样会如期而至。对农民来说,眼下要做的就是:选好种、播好种、管好苗——因为每一株晚播的麦苗,都藏着“科学种田”结出的丰收希望。

来源:杨勇说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