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陷两难!美国人不怕通胀数据,怕生活成本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09:56 2

摘要:比8月的2.9%高了一丢丢,但没到市场预期的3.1%,连核心通胀(剔除食品和能源)也是3.0%。

美国劳工部刚发布9月份的通胀数据,同比涨了3.0%。

比8月的2.9%高了一丢丢,但没到市场预期的3.1%,连核心通胀(剔除食品和能源)也是3.0%。

这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在猜美联储下周开会会不会降息,毕竟之前大家对通胀的担心还没完全消。

看数据不能只看整体,拆开商品价格一看,差别就大了。

关税敏感的那些商品涨得比较明显,比如服装,9月环比涨了0.7%,这是一年里涨得最多的一个月;家具和床上用品也涨了0.9%,运动用品涨了1%。

本来想以为是企业都把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了,但后来发现不是,不少企业靠政策漏洞或者豁免,没全转,所以涨幅才没失控。

不过有些日常消费品还是让人头疼,咖啡同比涨了快19%,牛肉也涨了14%多,买这些东西的时候,老百姓怕是最有体会。

能源价格9月也涨了,尤其是汽油,这部分对开车的人影响挺直接。

食品价格倒是比8月慢了点,但架不住咖啡、牛肉这些刚需品涨得猛。

我觉得这种“偏科”的物价很影响生活,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常买新衣服新家具,但咖啡、牛肉这些是日常要吃的,涨得快,压力就直接落在柴米油盐上了。

而且企业没全额转嫁关税这点,其实是在给消费者“留余地”,要是真把所有成本都加上,说不定服装、家具的涨幅还得翻番,到时候想买点大件更费劲。

不过这次通胀没超预期,住房成本帮了大忙。

现在美国利率高,加上疫情后建了不少新公寓,9月新建公寓库存比去年多了15%,租金和住房相关的成本涨得特别温和。

要知道住房成本占CPI的权重差不多30%,它一稳住,整体通胀自然就压下来了。

之前我还担心高房价会让通胀一直下不去,现在看来,住房市场这波“降温”来得还挺及时。

而且住房成本的影响不是短期的,从历史数据看,它一旦放缓,至少能给通胀踩1-2个季度的“刹车”,后面几个月的通胀压力也能小点。

要说影响通胀的政策,关税肯定跑不了。

特朗普政府从今年春天开始就加关税,9月单月关税收入就有300亿美元,覆盖的品类也多,家电、纺织、家具都在里面。

但企业没敢把成本全转出去,据美国零售商协会的数据,只有45%的企业转了,剩下的要么压缩利润,要么把采购转到东南亚。

我觉得企业这种做法挺明智的,要是真全转了,消费者买东西更贵,说不定还会影响销量,最后企业自己也吃亏。

而且关税这东西本来就容易“反噬”,要是推高了国内物价,反而会让老百姓对政策有意见,现在这种“克制”其实是双赢。

除了关税,移民政策对通胀的影响也挺有意思,算是把“双刃剑”玩明白了。

移民限制一收紧,园艺、护理这些靠移民劳动力的行业就缺人了,9月园艺服务涨了13.9%,老人护理涨了11.6%。

这也能理解,没人干活,企业只能涨工资招人,成本最后还是得转到服务价格上。

但反过来,移民少了,住房需求也跟着降了,9月住房需求比去年慢了2.3%,又帮着房价和租金没涨太快。

如此看来,一个政策能同时影响两个方向,美联储在考虑通胀的时候,这点也得算进去,不能只看一面。

现在美联储最头疼的可能不是通胀,是就业。

8月只新增了2.2万个岗位,这比今年每个月平均15万的量差远了,9月私人数据也显示招聘还是不行。

本来想觉得通胀下来了降息就顺理成章,但就业一疲软,降息又得掂量降多了怕通胀反弹,降少了又怕就业更差。

毫无疑问,这种两难局面,美联储开会的时候肯定要争半天。

而且劳动力市场和通胀不一样,通胀数据能按月看,就业要是真垮了,恢复起来可比压通胀难多了,美联储不敢赌。

经济学家对这事的看法也不一样,ING的JamesKnightley说,现在就业问题比关税通胀更急,搞不好经济会从“少招人”变成“主动裁员”;但麦格理的ThierryWizman觉得通胀还是顽固,现在的数据还不够支撑大幅降息。

市场反应倒挺直接,通胀数据出来当天,美股三大指数都涨了1%左右,显然投资者是盼着降息的。

我觉得这种分歧很正常,毕竟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有人盯着就业,有人盯着通胀,最后还是得看美联储怎么平衡。

而且市场有时候会“乐观过头”,要是美联储最后只降一点,美股说不定还会回调,投资者这点也得有心理准备。

还有个情况得提,现在美国政府停摆,不少官方经济数据发不出来,私人数据就顶上来了。

10月全球美国综合PMI从9月的53.9升到54.8,就业指标也回升了。

但企业日子也不好过,成本涨了却不敢全转嫁给客户,因为需求弱,竞争又激烈。

私人数据虽然能补空缺,但统计口径和官方不一样,比如PMI更多覆盖中小企业,看的时候还是得结合着来,不能光信一个。

而且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还跌了,从9月的55.1降到10月的53.6,这说明老百姓不管数据怎么说,只认生活成本,成本没降,信心就上不来。

总结一下,美国9月通胀是“温和回升但没超预期”,住房成本帮着压了通胀,关税和移民政策一边推涨部分价格,一边又缓解了另一部分压力。

美联储现在卡在“控通胀”和“稳就业”中间,下一步降息幅度肯定要谨慎。

如此看来,接下来几个月,不管是就业数据还是私人PMI,都得重点盯着,这些数据才能真正告诉我们美国经济到底往哪走。

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生活成本,只要咖啡、牛肉这些东西不一直涨,住房成本能稳住,信心慢慢也能回来。

毕竟数据再好看,不如口袋里的钱能买到更多东西实在。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