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报·深度观察丨八经咖啡小巷焕新 城市更新和平实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09:02 2

摘要:“很用心”“审美在线”“有烟火也有诗意”……10月25日,随着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八经咖啡小巷二期升级点位的正式亮相,市民与游客惊喜地发现,这条街巷再次“上新”了韵味。

“很用心”“审美在线”“有烟火也有诗意”……10月25日,随着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八经咖啡小巷二期升级点位的正式亮相,市民与游客惊喜地发现,这条街巷再次“上新”了韵味。

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志愿者团队绘制

穿行于百年建筑之间

向小巷深处走去

不过一杯咖啡的工夫

就能品味出愈发醇厚的香气

——那不只是咖啡香

更是一座街区悄然生长的温度

在南市场街道3.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平区以26处不可移动文物及诸多老建筑为基底,将特色街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有机融合,持续推进一场有内涵、有温度、有质感的城市更新。178家咖啡店与10万居民在这里和谐共生,共建共治、共享生活,逐渐成就了全国唯一一处历史底蕴与市井烟火交融的咖啡文化街区。

如今,八经咖啡小巷已成为这座城市一处开放的“街头会客厅”,年游客到访量达200万人次,超过三分之一是外地游客,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漫步巷陌,转角便能与历史对话;闲坐街角,不经意间,便与幸福撞个满怀。

于细节中 读懂新意与心意

在北三经街与九纬路交界的西侧路口,寻常的白色斑马线被一组特殊的条码取代,数字“6902441781234”悄然嵌入地面。不远处,西南街角的墙面上,复古绿字在白色瓷砖上标注着坐标:41.78°N,123.40°E。而在汤玉麟公馆北侧的宣传栏上,同样的条码再次出现,引人驻足。

八经咖啡小巷文化志愿者孟浣为这组密码“解码”:69024代表中国沈阳,而后八位数字正对应着街区的经纬度——北纬41.78°,东经123.40°。“这个设计太有巧思,让人一下子记住了在中国沈阳,有这样一条八经咖啡小巷。”一位听完讲解的游客感叹,“期待未来能衍生出更多文创产品。”

这组“八经坐标”,是咖啡小巷二期更新亮相的重要地标。它不仅增强了街区的辨识度,更展示着这片街巷的独一无二。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二期升级的诸多细节,还透出更深层的追求:国际感、文化味、便民性与实用性在此交融。

一面“爱之墙”静静伫立,上百种语言的“我爱你”与十座寓意各异的爱心雕塑相映成趣。爱无国界,却在此找到归处。来自叙利亚、在巷内经营“27号咖啡馆”的林圣开见到这面墙时格外兴奋。“你看,这是法语的‘我爱你’,这是阿拉伯语的……”他用地道的东北话热情介绍,更将记者邀进他那充满阿拉伯风情的咖啡馆,讲述自己如何随着街区升级店面,以及他与这条小巷的跨国情缘。“我爱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家。”

诗的星火,也在市井烟火中重燃。一面新设的诗歌墙成为巷中焦点,72块彩色陶瓷板上镌刻着《你是人间四月天》《再别康桥》等十首曾激荡人心的诗篇。“快乐的日子都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诗歌墙前,驻街企业辽宁鲁源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作协会员韩兴伟即兴朗诵了起来。这条寻常小巷仿佛化作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诗意通道,唤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不远处,140只渐变色陶瓷马克杯组成一座咖啡杯矩阵,与三百米外的巨型咖啡杯及小巷吉祥物“八鸽”遥相呼应。矩阵内嵌灯光,入夜后,光影为小巷铺就另一种浪漫。新换的复古路灯与LED夜灯,既点亮了街区的夜晚,也为居民生活注入实实在在的便利。

街角添了可随意歇脚的座椅,复古挡车桩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瓷砖材质也更便于冬季清理……记者在探访中感受到,这一次的升级,诚意藏在每一处细节里。新意,源自创意;心意,落脚于人。

于民生中 感受力度与温度

在打卡点倍增、颜值“破圈”的同时,八经咖啡小巷的此番升级,更是一场深入“里子”的立体化更新。

和平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该区统筹推进特色街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围绕咖啡小巷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交通组织的优化、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与消费场景的创新通盘思考、综合施策,实现游客体验与居民生活的“双提升”。

片区内最“年长”的居民楼——宝环社区九纬路21号楼,已陪伴这座城市走过45年光阴,至今仍有66户居民在此安居。随着改造工程的推进,老楼悄然换新颜:外墙穿上“保温衣”,屋顶重铺防水层,单元门焕然一新,车棚不仅整洁更添了充电功能。小院里,太阳能路灯与高清监控相继落地,既照亮回家的路,也默默守护家的安宁。彩绘墙面勾勒出邻里和谐图景,为老楼注入温馨生机。一位清晨买菜的居民感叹:“这次改造像是同时按下了‘美颜键’和‘安全键’,让我们从‘忧居’跨入‘优居’。”

建于1999年的政兴家园,57户居民也曾为墙皮剥落、屋顶漏水、楼道昏暗等问题所困扰。如今,通过源头整治、系统施工,老楼重现生机:外墙经防潮加固,杜绝高空坠物风险;屋顶防水与排水同步优化,根治漏水顽疾;楼道墙面翻新、扶手打磨、灯光补充,营造出明亮整洁的公共空间。“改造不是表面文章,而是从根本入手,做实做细。”宝环社区党委书记陈冠名介绍。走进小区,只见楼体清爽、楼道明亮,焕然一新的环境让人心情明媚。

路如其名,八经咖啡小巷多为窄街小巷,部分路面也存在老旧破损。此次改造将道路升级与小巷更新同步推进,实现“由内而外”的整体提升。和平区城市建设局党组成员杨华表示,包括八纬路连珍巷、九纬路等在内的道路改造已全面完成,涵盖人行道铺装、沥青路面翻新与标线划设等内容。

如今的九纬路,路面整洁,花坛中紫色羽衣甘蓝点缀其间。路边缝纫店老板欣喜地说:“推开门就是漂亮街道,心情都跟着亮起来。”志愿者孟浣作为小巷居民,感触更深:“这里随处是花香、咖啡香,一步一景。现在提到家住八经咖啡小巷,我不只骄傲,更愿主动做它的守护者。”

于成长中 见证传承与创新

从十纬路北转至五经街,汤玉麟公馆西墙上垂满了爬山虎,深秋时节依然绿意盎然。这面130米长的墙壁正在酝酿一幅“八经长卷”,将以墙绘形式呈现八经咖啡小巷26处历史建筑的老故事,为游客和居民了解小巷历史提供一个直观窗口。

“八经长卷”是咖啡小巷为市民和游客准备的又一个惊喜,也是这条特色街区持续演进的最新注脚。回望八经咖啡小巷的“生长”过程,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理念贯穿始终。

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介绍,自2016年咖啡小巷被列为特色街区建设项目以来,和平人以接力方式持续推进小巷改造。从最初招募社会资源为小巷“美颜”,到一期文化焕新升级,再到二期开启新篇,这条普通街巷已蝶变为沈阳最具活力的文化新地标。

无论是引人注目的巨型咖啡杯、活力脚手架、彩虹斑马线,还是精心布置的复古汽车和特色路牌,八经咖啡小巷的点滴改变都围绕品质、质感与可持续升级展开。

商户的成功故事印证了街区更新的成效。玛格楠咖啡店店主刘大伟感慨:“2022年开第一家店时,咖啡小巷已经小有名气,但没想到人气会跃升得这么快。”他的店铺在国庆节假期一天就卖出200多杯咖啡,持续的人流让他在2023年底信心十足地开了第二家店。

游客的反馈同样印证了街区的魅力。博主“娜娜酱”第二次到访沈阳后表示,这座城市给她带来全新体验——八经咖啡小巷街道整洁,咖啡店各具特色,骑行在林荫道上,秋高气爽的天空下,整个人都被治愈了。她特别提到,随机选择的咖啡店特调饮品令人惊喜,服务态度友好,沈阳展现出的活力、人情味和包容性打破了人们对东北的刻板印象。

八经咖啡小巷的实践表明,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的艺术。通过小尺度、渐进式的有机更新,这片特色街区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故事。

从一条普通老街、寥寥几家咖啡店起步,不到十年间,八经咖啡小巷在城市巷陌中一路“拔节生长”,形成以咖啡馆为主营的多条小巷的聚合体。街区内178家咖啡店、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年吸引客流达到200万人次。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八经咖啡小巷游客接待量达到12万人次,成为年轻人“慢游”沈阳的重要文旅地标。10月25日二期升级点位一经亮相,便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关注的热点。

今年5月,国际权威行业研究与市场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更是将“2025中国咖啡产业特色街区创新奖”的荣誉颁发给沈阳市和平区八经咖啡小巷,肯定了其以咖啡文化激活城市更新的独特模式。

在诸多景区景点和特色街区的“争奇斗艳”中,一条小巷的成功“突围”与“逆袭”,背后是文态、业态、生态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历史文化活起来

漫步在八经咖啡小巷,随处可见的老建筑为幽深的街巷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时间回溯到1918年,为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沈阳市中心开辟了南、北两大市场。以南市场为中心,银行、商号、洋行、店铺沿街林立,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

如今行走在这片街区,老洋房、旧银行、昔日俱乐部等历史建筑依然矗立,无声地诉说着往昔。北四经街7号,一座拥有80余年历史的罗马风格建筑,是抗日爱国将领张廷枢的公馆旧址。不远处的和平区北四经街21-7号小楼,建于20世纪初,曾作为王铁汉将军的办公场所。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南市场的老建筑,正是沈阳城市记忆与风貌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也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空间氛围。它们的生命力,正通过创新的业态融入和功能重塑得以延续。

2023年5月,打算在沈阳开书店的郑雪娇途经十一纬路,被“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深深吸引。这栋二层欧式老建筑气势不凡,六根贯通上下的水泥柱十分醒目,大型窗格弥漫着年代气息,高挑的空间也适合艺术陈列。最打动她的,是这座建筑本身即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蕴含着不可复制的人文底蕴。2024年1月,一座融美术馆、书店与咖啡馆为一体的文艺空间在此启幕,不仅延续了建筑的生命,更创造了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咖啡店经营者刘大伟2023年底在小巷开出的第二家咖啡店利用“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的一隅,将咖啡店的运营与建筑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塑造出独具一格的品牌特色。

辽宁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已在南市场街道扎根20年。她时常带领各地客人穿行于街巷之间,汤玉麟公馆、张作相公馆等老建筑常常引发客人的浓厚兴趣。有客人感叹:“这些高墙大院,一看就藏着故事。”如今,张杰喜欢与客人相约咖啡小巷,一边品咖啡,一边讲述八经往事。

活起来的历史为咖啡小巷注入了灵魂,正在赋予街区独特的辨识度与深度。当咖啡香飘过百年斑驳的砖墙,此刻,历史便是可触、可感、可品味的生活场景。

年轻人涌进来

在八经咖啡小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为一杯咖啡而来,更为一方理想的创业热土驻足。不到两年间,这里的咖啡饮品类商户从136家增至178家,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本地经营者持续拓展,外地创业者也接踵而至——街区正以可见的速度,凝聚起年轻的力量。

“花牛咖啡艺术空间”正是这片热土上的一个亮眼注脚。主人黄馨逸是一位90后海归,爱揣着相机骑行穿行于沈阳的大街小巷,寻觅老建筑的岁月痕迹。一次偶然,她发现八经街里藏着一处废弃锅炉房,萌生了将其改造为融合咖啡与艺术的复合空间的想法。历时一年,堆满垃圾的旧厂房焕然新生,成为一座带院子的二层小楼:一楼是咖啡区与艺术交流区,二楼则设有可移动隔墙的展廊,兼顾沙龙、分享会、放映等多元活动,成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生动样本。

LULULAVIE甜品烘焙店也洋溢着青春气息。主理人芦丹来自黑龙江,留学归国后选择在沈阳定居。2024年,她决定追随内心,“做一个自己的店”。被咖啡小巷“能让生活慢下来”的氛围吸引,她毅然落脚于此。从敲下装修第一锤到开业,仅用一个月时间,芦丹打造出心中的理想店铺。她感慨道:“无论是办证流程还是创业环境,沈阳都为我们年轻人想在了前面。文旅热度带来客流,而街区里的同行者,更让我觉得这里是值得奋斗的地方。”

街道党工委向咖啡烘焙协会派驻党建指导员,并联合由区营商局、区文旅局等27个审批职能部门组成的“商小二”服务团队,在咖啡小巷设立服务驿站,推出“我要开咖啡店”等15个“一件事”主题服务场景,为年轻人创业大大缩减梦想落地的时间成本。

八经咖啡小巷正是这样一片青年友好型土壤,它以温暖包容的创业生态、融合历史与当代的生活场景,持续吸引着有志青年前来扎根。他们在此创新、交流、生长,不仅点亮了自己的事业,也为街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光和盐咖啡馆的玻璃窗上,贴着主理人阿迪的大照片和各种“头衔”。阿迪是这片街区中颇具代表性的“技术派”,作为品鉴师、烘焙师、感官评审,他不仅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咖啡节、培训,还多次担任赛事专业评委。闲时,阿迪乐于向店内的客人讲解咖啡知识。不少年轻人专程前来,不只为一杯手冲,更为与阿迪交流心得、合影留念,咖啡香中飘散的不只是香气,更是一座街区、一座城市“正青春”的模样。

老街坊留下来

“你看南边那个大院,是德国工程师按罗马式风格设计的。听说1934年就建好了,可一直没人真正住进去……”在九纬路政兴家园北门,居民老吴热情地向记者讲述着巷子里老建筑的往事。在八经咖啡小巷住了一辈子,他打小就听家里老人念叨这些历史,如今也乐得跟来探访的年轻人聊上几句,唠唠家常。

“这就是八经咖啡小巷最让我留恋的地方——浓浓的人情味,暖暖的烟火气。”从北京来沈阳旅游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坐在咖啡店的小院子里,甚至能听见楼上住户厨房里锅铲轻碰的声响。如果想唠嗑,咖啡店老板娘“绝对不会让话掉地上”。

八经咖啡小巷的改造并未割断原有的生活气息,咖啡店不仅是游客的打卡点,也融入了居民的日常动线。10万居民安居于此,每一天,生活轨迹缓缓铺展:有清晨豆浆油条的香气,有快递小哥热情招呼的笑脸,有口袋公园里车马炮“杀一盘”的豪情……这些日常片段交织成流动的生活画卷,构成了小巷最鲜活的生命力。

小巷建得好,更要维护好,老街坊和新邻居们携手共治共享。宝环社区、延安里社区的居民志愿者、商户代表志愿者组成“小巷护卫队”,共同参与共享单车摆放、景观设施清洁等,还帮助游客打卡拍照。志愿者何素兰说:“要在小巷内好好展现我们沈阳人的热情好客!”小巷内有诸多文化地标、公共设施和景观小品,为让它们持续具备使用功能,保持亮丽的风景,街道还试行推出“文明守护”,商户和市民一起来守护。

如果说厚重的历史是八经咖啡小巷的底色,那么老街坊日复一日的烟火日常,则为它描绘出温暖而明亮的质感。二者交融,使这条小巷在全国众多的咖啡街区中,显得格外独特。

新业态长出来

随着八经咖啡小巷的升级改造不断深入,环境优化、名气提升、年轻客流持续涌入,街区业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化学反应”。传统茶馆主理人黄海歌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在今年5月投入数十万元,将原有茶馆升级为融合茶、酒、咖啡特调的新空间——煮里·BOILING。焕新亮相后恰逢国庆中秋假期,店铺日均接待超百桌,其中不少是专程前来体验的外地游客。

“日咖夜酒”“咖啡+烘焙”“咖啡+简餐”“咖啡+宠物”……小巷里的“咖啡+”模式不断裂变创新,延伸出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与此同时,南市场街道的数千家商户也积极融入咖啡小巷的生态圈,探索“+咖啡”的跨界融合。

在东北大学附属辽宁爱尔眼科医院的一楼大厅,导诊台旁飘来阵阵咖啡香——“爱烘咖”作为医院自有品牌,成为候诊患者和周边白领的休闲新选择。辽宁省肛肠医院东院区,同样开设了咖啡角,用一杯咖啡缓解患者等待的焦虑,同时也为医护人员提供片刻放松。十三纬路炊具城的商家则抓住咖啡经济的风口,开辟专业咖啡器具销售专区,从“卖锅具”转向“卖咖啡体验”。

南市场街道还持续策划“咖啡+”主题活动,如咖啡品鉴会、青年创业沙龙、电影放映、城市漫游打卡等,尤其与地铁集团、鲁迅美术学院合作推出的文旅联动项目,成功“破圈”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业态的创新不仅丰富了街区的体验层次,也让咖啡文化渗透进医疗、教育、零售等多元场景,形成可持续的良性生态。

从一条普通街巷,到文、商、旅融合的创新型街区,八经咖啡小巷的“逆袭”并非偶然。它让历史在咖啡香中延续记忆,让年轻人在创业热土上找到归属,让老街坊在烟火气中安守日常,更让新业态在融合共生中持续生长。这里不只是一个消费空间,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有生命力的城市单元。当文态、业态、生态在此深度协同,沈阳这条小巷正以它独有的节奏,向世界展示着城市更新的另一种可能——厚重,亦可青春;古老,亦能鲜活。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