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赛道看3强:永鼎造部件、精达备3万吨、上海电气搞研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03:56 1

摘要:最近核聚变的消息越来越多,一会是“人造太阳”又刷新了运行纪录,一会是资本扎堆往这个赛道砸钱。以前总说核聚变“永远在50年后”,但现在业内专家都改口了,说小规模商业应用10年内就能实现,25年左右就能跟传统能源拼成本 。这意味着,这个被称作“终极能源”的赛道,真

最近核聚变的消息越来越多,一会是“人造太阳”又刷新了运行纪录,一会是资本扎堆往这个赛道砸钱。以前总说核聚变“永远在50年后”,但现在业内专家都改口了,说小规模商业应用10年内就能实现,25年左右就能跟传统能源拼成本 。这意味着,这个被称作“终极能源”的赛道,真要从实验室走进产业现实了。

想提前布局的朋友肯定在找靠谱的标的,今天就重点说3家绕不开的企业:永鼎股份、精达股份、上海电气。它们仨在核聚变产业链里分工不同,一个做核心部件,一个扩关键材料产能,一个攻大型装备研发,刚好覆盖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今天用大白话掰扯清楚,这三家到底在核聚变里扮演啥角色,各自的底气在哪,值不值得重点关注。

先得简单说下核聚变的产业逻辑,不然光说公司容易懵。核聚变装置是个超级复杂的“系统中的系统”,里面有上百个子系统,缺了哪个都转不起来 。目前最成熟的技术路线是磁约束,核心就是用超强磁场把上亿度的等离子体“困住”,这就离不开三大关键:一是产生强磁场的超导磁体,二是制造磁体的特种材料,三是装下这一切的大型装备。而永鼎、精达、上海电气,刚好分别卡在这几个关键节点上。

先说永鼎股份,它的核心优势是“卡脖子的超导部件”。搞磁约束核聚变,超导磁体是“心脏”,没有它,根本产生不了足够强的磁场困住高温等离子体,而超导磁体里最关键的就是超导接头和电缆组件——这正是永鼎的拿手好戏。

永鼎在超导领域摸爬了二十多年,技术积累不是白来的。它做的超导电缆组件,能在极低温环境下保持超导状态,传输效率比普通电缆高得多,而且稳定性极强,毕竟核聚变装置一运行就是几千秒,部件出点问题就得停摆。现在国内几个关键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比如EAST“人造太阳”、新开工的CRAFT项目,都在用永鼎的超导部件。更关键的是,它的产品已经打入了国际市场,给国际核聚变大科学工程ITER供货,这说明它的技术水平跟国际接轨了。

不过永鼎的短板也很明显,它主要做部件,不是上游的超导材料本身,所以得依赖材料供应商。但反过来看,这也让它能更专注于部件的精密制造,毕竟超导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到毫米级,不是谁都能做的。随着后面核聚变装置从实验走向工程化,对超导部件的需求会批量增加,永鼎的订单肯定能跟着涨。

再看精达股份,它的亮点是“关键材料的产能储备”。刚才说超导磁体很重要,那磁体是用啥做的?主要是高温超导带材。这种材料全球现在都供不应求,而精达股份通过参股上海超导,拿到了这个关键材料的“入场券”。

上海超导是国内高温超导带材的龙头,能批量生产千公里级的带材,还中标了HL-4聚变装置16亿元的订单,要在2025到2027年分批交付。精达作为它的第一大股东,自然能深度绑定这个供应链。更值得注意的是精达自身的产能布局,它计划把特种电磁线的产能扩到3万吨,这种电磁线虽然不全是超导材料,但也是核聚变装置里的重要配套材料,比如线圈绕组、电力传输系统都得用。

精达的优势在于“材料+产能”双保险。一方面靠上海超导拿到超导带材的核心资源,另一方面自己扩产满足配套需求,形成了互补。现在机构对它也很看好,二季度持股机构比一季度多了153家,加仓快9000万股,本质就是看好它在核聚变材料领域的卡位。但它的风险也得提一句,毕竟是参股上海超导,不是全资控股,对材料业务的掌控力不如全资子公司那么强。

最后说上海电气,这家老牌大厂的底气是“全链条的装备研发实力”。如果说永鼎的部件是“心脏血管”,精达的材料是“筋骨”,那上海电气做的就是“躯干”——核聚变装置的大型核心装备。

上海电气在核聚变领域深耕了二十年,不是临时抱佛脚。今年10月刚交付了全球最大的核聚变TF线圈盒,这个高21米、重400吨的大家伙,比国际ITER项目的产品还大20%,光攻克的技术难题就有14项,比如140吨级超洁净不锈钢冶炼、360毫米厚焊缝焊接,精度能控制在2毫米以内,直接打破了国外垄断。现在它已经是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核心供应商,手握400亿元级的订单,今年聚变业务收入直接翻了4倍。

更厉害的是上海电气的全链条能力,它不光做线圈盒,还能造真空室、杜瓦这些关键装备,从设计、研发到制造一体化。这种能力在核聚变工程化阶段太重要了,毕竟大型装备的兼容性、稳定性要求极高,一家能搞定多个核心装备,能大大降低项目的协调成本和风险。而且它的研发投入很扎实,上半年花了25.46亿元搞研发,占营收近5%,这才是技术突破的真正底气。

聊到这儿,大家肯定想问:这三家各有各的本事,到底该怎么看?其实不用非要分个高下,它们在产业链里的角色不同,适合不同的关注逻辑。

如果想抓“卡脖子核心环节”,盯永鼎股份。超导部件在磁体成本里占比极高,而且技术壁垒难突破,只要核聚变商业化推进,它的业绩弹性会很稳。重点看两个数据:一是国内CRAFT、BEST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二是国际订单的增长情况,这俩直接决定它的收入上限。

如果想赚“材料产能释放的红利”,看精达股份。高温超导带材现在供不应求,上海超导的产能扩张和订单交付,会直接带动精达的收益。可以重点跟踪上海超导的IPO进度和HL-4项目的交付情况,这都是实打实的业绩催化剂。

如果想布局“长期工程化机会”,上海电气更靠谱。它手握大订单,而且全链条能力强,随着核聚变从实验走向示范电站,大型装备的需求会集中爆发。关注它的新订单增速和聚变业务占比,只要这两个数据往上走,长期价值就没问题。

最后必须提醒一句,核聚变虽然前景好,但毕竟还在商业化初期,短期别指望一夜暴富。业内专家说,真正实现经济性的商业化运营得等到2045年左右,现在的布局都是长期逻辑 。而且这个赛道还有不少挑战,比如氚燃料供应、材料抗辐照性这些难题还没完全解决,技术路线也可能有变数。

所以看这三家公司,别光盯着“核聚变”概念,得看实在的业绩支撑:永鼎的部件订单有没有落地,精达的材料业务有没有贡献利润,上海电气的聚变收入占比是不是真的在涨。这些实打实的数据,比任何概念都靠谱。

总的来说,2025年确实是核聚变赛道的关键节点,技术拐点清晰了,资本也进来了,永鼎、精达、上海电气这三家刚好卡在产业链的关键位置,不是蹭热度的虚概念。但投资也好,关注也罢,都得有耐心,跟着技术突破和项目进度走,别被短期情绪带偏。毕竟“终极能源”的蛋糕很大,但得慢慢熬才能吃到嘴里,急不来。

来源:yangjianhah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