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省的设立和撤销,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省界的变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00:59 1

摘要:河南和河北这两个地理名词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秦汉时期就有了。我们来看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对项羽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中国的区划调整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近百年来,河南、河北(直隶)和山东这三个省省界的变迁。

河南和河北这两个地理名词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秦汉时期就有了。我们来看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对项羽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这里的河北和河南还只是地域名词,泛指黄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并非行政区划单位。山东也是如此,秦汉时期,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广大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关东一词通用。

河南和河北成为行政区划名词,开始于唐朝的河北道和河南道。

宋朝的时候,河北又被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今河南地区则分为开封府、京东西路、京西北路和京西南路。

山东作为行政区域名词则开始于金国,金人将宋国的“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改成“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

黄河有个特点,容易改道,所以,唐宋的河北也并一定全部在黄河的北岸。

元朝的时候,行政区划简单粗暴,黄河以北为行中书省,黄河以南就是河南江北行省。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又不直接以黄河为界,而是把黄河以北的怀庆(府治为今河南沁阳)、卫辉和彰德(府治今河南安阳)等三府直接划给了河南布政使司。明朝的京师(直隶)的南部则延伸到了今山东的东明县和河南的长垣县,而东明到北京的直线距离都超过了500公里。这种行政区划,活像京师伸出一只脚踏入了河南和山东之间。

关于这个东明县,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据说是秦始皇东巡路过此地时,因天降大雾,昏暗不清,于是把此地命名为“东昏”。汉武帝时设东昏县,王莽改制时喜欢什么都跟汉朝对着干,就把东昏县改名为东明县。

明清两朝和民国,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的省界基本没什么变化,只在清朝有一次小调整。

清雍正年间,田文镜任河南巡抚,仗着和雍正关系好,请求把直隶的内黄县、滑县和浚县划给了河南,直隶则找“十三爷”怡亲王胤祥出面,把河南的磁州(今磁县)划给了直隶,挽回一点面子。这次调整,河南一换三。

(清朝末年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这次只是小调整,大调整发生在1949年。

1949年5月,华北全境已经解放。为了治理黄河,中共中央决定从黄河下游地区的冀南、鲁西和豫北各划出一块地,设立平原省。

平原省下辖菏泽、湖西、聊城、濮阳、安阳和新乡六个专区和56个县,省政府驻新乡。

平原省于1949年8月设立,1952年12月被撤销,只存在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这一次短期行政区划变动,却改变了自明朝以来形成的冀鲁豫三省边界。

平原省撤销时,六个专区所属的56个县分别划入河南和山东。

1949年以前属于河北的长垣县、东明县、濮阳县、清丰县和南乐县等5个县,随着濮阳专区划入了河南,而没有划回河北。

为了补偿河北,原来属于河南的涉县、武安县、临漳县等3个县则被划入了河北。这次调整,河南以三换五。

这次区划调整对河南和山东省界的影响,说起来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有几个县撤并了,需要好好捋一捋。

1949年以前,在今山东阳谷县和郓城县之间,原来之间原来有范县、寿章县、冠城县、朝城县和濮县。这些县在平原省时也属于濮阳专区,但撤省时被划回了山东。

1953年,冠城和朝城县合并成了观朝县,1956年3月,观朝县又被撤销,南部划归范县,北部划归莘县,东南部划归寿张县。1964年,寿章县又被撤销,北面划给了阳谷县,南面划给了范县。

1956年,濮县也被撤销,并入了范县。

这么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把人都绕晕了,山东人真能折腾。

1964年,范县又划给了河南省,但金堤以北地区划归山东莘县。

作为补偿,河南的东明县划给了山东省。这次调整,看起来是以一换一,但是,1978年,范县东部又划出了一块地,新成了台前县。如此一来,河南实际上是以一换二,如果算上1949年以前存在,后来又撤销的寿章县、冠城县、朝城县和濮县的话,河南实际上是以一换五了。如果考虑到东明县在1949年以前属于河北的话,河南实际上是用原来河北一个县,换了山东的五个县。

算上清朝的话,河南省一共用4个县,换回了河北和山东的13个县。

自此,河南、河北和山东,这个三省的省界算是确定下来了。

来源:沙鸥说一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