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和伟拿1200万,余皑磊拿100万,可观众记住的,是那个在角落里哭得让人心碎的配角。
于和伟拿1200万,余皑磊拿100万,可观众记住的,是那个在角落里哭得让人心碎的配角。
这不是剧本写得好,也不是导演拍得妙,是余皑磊演活了那个没名字、没台词、却让人心口发堵的小人物。
他演的是个被生活压弯腰的老工人,没打光,没特写,连衣服都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站在雨里等儿子下班,手里攥着半瓶白酒,眼珠子一动不动,眼泪掉在水泥地上,没人喊停,没人喊卡,他就在那儿站着,站到导演都忘了喊下一个镜头。
这段戏剪进正片不到三分钟,豆瓣上有人留言:“我看了七遍,每看一遍,心就沉一分。
”这三分钟,值不值一百万?
观众心里有数。
可片方不这么想。
他们看的是流量,是热搜,是开播前能拉多少粉丝来点开视频。
于和伟是老戏骨没错,可他上一部剧播完,微博粉丝涨了八百万,代言合同接了五个,品牌方愿意为他多掏钱,因为他的名字能直接变成票房。
吴越八百万,不是因为她演得比别人好,是因为她一出现,电视台就敢排黄金档。
魏晨降薪到五百万,不是他不值钱,是他知道,这部剧要是火了,他能分到票房红利,他赌的是未来,不是眼前那点现金。
可余皑磊呢?
他没粉丝,没代言,没热搜。
他接这个角色,是因为剧本里那句“他一辈子没说过一句狠话,可眼里全是恨”。
他没提加钱,没要合同附加条款,就问了一句:“能让我自己选衣服吗?
”剧组给他三百块预算,他花了两天,在城东旧货市场翻出三件旧工装,洗了七遍,才让布料看起来像真被风吹雨打过十年。
他没请造型师,没用假发,他把自己头发染灰,指甲缝里留着洗不掉的油污,走路时肩膀往前倾,那是常年扛重物留下的习惯。
他不是在演戏,他是在活成那个人。
可最后,他拿的片酬,是主演的十二分之一。
不是因为他演得差,是行业早就定好了规矩:主演是门面,配角是背景板。
投资方算账,不是算谁演得好,是算谁能让平台多卖十万个会员。
他们不怕配角演得真,只怕配角太真,抢了主角的风头。
余皑磊那场雨中戏,播出后全网刷屏,可第二天,热搜上还是“于和伟新剧爆哭名场面”,没人提余皑磊的名字。
他连个话题标签都没有。
这不是个例。
傅程鹏演一个关键证人,全程没一句完整台词,全靠眼神和手势推动剧情,片酬两万。
有人问他后悔吗?
他说:“我演的是人,不是道具。
他们给两万,我收了,因为我得吃饭。
可我知道,我演的东西,比他们给的钱值钱。
”这话听着像认命,其实是在说:你们给的价,不是我的价,是你们的价。
影视圈现在像一家大工厂,演员是流水线上的零件。
主演是高端芯片,必须贵,必须显眼,必须能当广告牌。
配角是螺丝钉,能拧上就行,不用多好,不用多亮。
可问题是,一部剧好不好,不是靠芯片撑起来的,是靠无数螺丝钉默默咬合,才让整台机器转起来。
你把螺丝钉当废铁卖,迟早有一天,整台机器会咔嗒一声,彻底散架。
去年中广联出了个《演员片酬指导标准》,说要按角色重要性、表演难度、对剧集贡献度来定薪,不是按名气。
可执行了吗?
没有。
制片方嘴上说“尊重艺术”,转身就给流量明星开天价。
他们不怕你演技好,就怕你没流量。
你再好,没有热搜,没有粉丝控评,你就不是“值钱”的演员。
我们看剧,看的是人,不是名字。
可我们投票的时候,只投了名字,没投演技。
我们为于和伟的剧充了会员,却没为余皑磊的表演点过赞。
我们骂片酬不公,可我们自己,就是那个让不公继续存在的消费者。
你愿意为一个没名字的演员多付一块钱吗?
你愿意因为一个配角演得好,就多看一遍剧、多转发一次吗?
你愿意让行业知道,真正值钱的,不是名字,是那双眼睛里流出来的真实吗?
如果连观众都只认脸、不认戏,那谁还敢用心演一个没名字的角色?
来源:林间嬉闹乐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