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觉告诉我们,失眠必定是源于那些眼前的事务性压力:繁重的工作、紧张的学业、又或者是和他人的关系矛盾等等。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夜晚?
一天结束后,没遇到什么大事,工作还算顺利,你关了灯准备休息,但就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直觉告诉我们,失眠必定是源于那些眼前的事务性压力:繁重的工作、紧张的学业、又或者是和他人的关系矛盾等等。
但在近期美团买药联合 KY 发起的 《心理性失眠调研》里,我们发现,真正让更多人彻夜难眠的,不是这些具体的生活烦恼,反而是一些更加抽象和宏观的人生问题。
当受访者被问及,“回顾最近几次失眠,主要由什么引发”时,勾选最多的选项为「个人成长:对现状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占据23.83%。
对曾经选择的怀疑、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不断涌入脑海,是致使我们失眠的隐藏元凶。
那么,不同人群面临的睡眠困扰有怎样的差异?哪些因素可能会加剧ta们的困扰?一起来看我们的调研结果吧。
本次调研共计回收问卷3320份。其中,女性2880份,占比86.75%。男性440份,占比13.25%。从年龄分布来看,26-30岁最多,占比65.5%,其次是31-35岁,占比29.37%。
*本文使用的数据样本来自KY粉丝群体,若以此数据推论其他群体的情况,可能产生偏差。
近半数人几乎每天都在失眠
仅15.96%的受访者睡够7小时
失眠的困扰相当普遍。在被问及失眠出现的频率时,4成受访者几乎每天都在遭遇失眠困扰,26.63%的受访者失眠频率为每周3-5次。
入睡困难
睡眠质量差
睡眠时长不足
睡眠连续性维持困难
早醒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在本次调查中,失眠困扰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入睡困难(35.84%)、睡眠质量差(21.53%)、早醒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14.16%)。
超6成的受访者表示,入睡时间需要30分钟以上。而成年人理想的睡眠潜伏期是10~20分钟,如果经常大于30分钟,就提示着可能存在失眠问题了。
与此同时,睡不够的问题在受访者群体里也是常态。睡够7小时的受访者仅占据15.96%。
而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失眠的困扰程度和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
虽然每个年龄段最突出的困扰都是「入睡困难」,但其次要的困扰则有所不同。18-30岁的受访者更多面临「睡眠质量差」的问题,而31-40岁的受访者的失眠困扰则更多集中「早醒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但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睡眠时间略有回升,这可能与退休后生活节奏放缓、外部压力减轻有关。其中,能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的受访者约占6.25%。
一方面,睡眠时间的差异可能与睡眠节律的变化有关。随着年龄增加,慢波睡眠(深睡阶段)逐渐减少,而轻度睡眠增加,容易导致夜间醒来和早醒问题。
另一方面,中年群体承担着多重的社会身份,一边在职场做中坚砥柱,另一边则要承担照护整个家庭的重任,游走在诸多角色之间,会产生角色焦虑,也是诱使 ta 们失眠的重要心理原因。
一项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增强人们对压力源的负面情绪反应,同时削弱积极情绪[2]。换句话说,越睡不着,越容易焦虑;而越焦虑,又让人更难入睡。
这种失眠的恶性循环也反映在用户的实际行为中。在美团买药平台,「褪黑素」一词的年搜索量已超过3000万次,近50万用户曾尝试用助眠产品来改善睡眠。
越来越多的人在主动寻找应对失眠的方式,尽管褪黑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短期失眠的困扰,但其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看见失眠背后隐藏着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与人生探索有关的弥散性焦虑
是导致失眠主要的心理因素
当谈及失眠原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失眠源自于那些具体的事务性压力:比如工作、学业等等。
但实际上,真正让更多的人彻夜难眠的,是更抽象、更宏观的人生课题,比如:
未来究竟会怎样?
我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
我能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于是更容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复出现。
数据显示,人生阶段探索者是失眠的高发群体,在本次调研中占比超过半数,为50.3%。
在思考人生课题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产生三类典型的感受,这也与我们调研的结果相呼应。当受访者被问及失眠时最常出现的念头时,选择最多的三项依次为对未来的担忧、对过去的反刍、对自我价值的质疑。
在认知行为疗法(CBT-I)的研究中,这些念头被认为是「失眠维持因素」,与外部具体的压力相比,这类内在的、持续性的思维反刍,更容易造成长期且反复的睡眠困扰[3]。另一方面,对于人生未解之题的担忧,本质上是一种弥散性焦虑(diffuse anxiety)。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并非集中在某一特定事件,而是扩散到人生的整体感受中,比如: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对职业、关系、健康等自身前景的担忧。
自我定位的模糊: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面临各异的身份焦虑,比如学生会担心学业与前途,上班族纠结职业发展。
宏观环境的压力:外部世界的动荡加剧了内心的不安感,社交媒体则会放大社会比较带来的压力。
不良睡眠信念的放大:「睡不着后果很严重」「今天状态很糟一定是昨天没睡好」诸如此类负面想法会反向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4]。
甚至在性别上,也会呈现一定的差异:女性失眠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5],一方面这与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如经期、孕期)有关,另一方面女性往往背负了更多重的社会角色期待。
比起具体的事务性压力,这些议题通常没有明确的解决路径。我们的大脑天生恐惧不确定性,于是越是试图想明白这些问题,反而越容易陷入无休止的思虑。
在心理学中,这种状态被称为认知唤醒(cognitive arousal)[6]。当人持续担忧未来、反复回想过去,或不断质疑自我价值时,大脑中与威胁感相关的区域会持续被激活,使身体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准备应对危险」的警觉状态。这种高强度的心理活动尤其容易在夜晚被放大。白天,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在外部世界,而夜晚安静下来后,思绪得以腾出空间反复运转。长此以往,大脑甚至会形成「夜间过度清醒」的条件反射——越想入睡,反而越难入睡。
因此失眠往往并非单一的生理问题,而是被心理困扰牵动的结果。这种身心之间的联结,在用户的购药行为上也得到了印证。
美团买药平台数据显示,失眠药物常与盐酸曲唑酮片、米氮平片等抗焦虑药物一同被购买。这说明,许多人在与失眠抗争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同时对抗着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
超3成人选择强迫入睡
不足20%的人寻求专业帮助
当被问到「当您遇到以上睡眠困扰时,第一反应一般是?」时,31.83%的受访者选择「强迫自己闭上眼,努力入睡」的选项。
这是一种典型的与失眠「硬碰硬」的应对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无法缓解失眠,反而可能加剧困扰。
强迫入睡的行为容易催生我们的睡眠表现焦虑,让大脑持续处于自我监控的紧张状态 [3]。一旦睡不着,我们的思绪便极易陷入焦虑的循环,比如担心明天自己的状态、恐惧失眠对身体造成的影响等等。失眠的认知行为模型强调,这种适应不良的思维方式正是失眠得以维持的核心[7]。最初,入睡困难可能只是偶发现象,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担忧和自我攻击,会使得失眠问题逐渐慢性化。尽管失眠困扰如此普遍,但真正会寻求专业帮助的人并不多。在本次调研里,近3成受访者倾向于自行解决失眠困扰。
另外,有37.30%的受访者会选择自我调节,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调整失眠,例如增加运动、进行放松练习或减少咖啡因摄入等。
然而,对于中重度失眠而言,仅靠个人努力往往效果有限。这是因为,长期失眠已不单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而是心理与生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失眠带来显著痛苦,但寻求医疗干预的受访者少之又少,仅有18.22%。
绝大多数人选择「硬抗」或自我调节,这也恰恰说明着,对于如何科学管理睡眠,我们普遍认知不足,并且习惯单纯依靠用个人意志去解决复杂的身心问题。
此外,美团买药平台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约1/3的失眠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曾购买奶茶或咖啡。
这一行为折射出现代人的典型矛盾模式:白天依靠咖啡因维持清醒高效,夜晚却因失眠和焦虑而难以入睡。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压力应对方式造成的恶性循环。
正如 Bandura 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所言,当人们感到疲惫或压力大时,往往会选择短期、可控的行为来重新获得掌控感[8]。然而,仅仅依赖咖啡因或强迫自己入睡这类短期的自我调节策略,无法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失眠的困扰。可见,长期失眠不是“小毛病”,而是一种需要医学干预的疾病。对于病程较长、影响工作生活的患者来说,药物干预往往是必须的。
和失眠和解
其实是和自己和解
在被问到「在您看来,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好或者有效的自我关怀」时,受访者高频提到的两个关键词是——【自我】和【接纳】。
接纳自己偶尔会睡不着,不要给自己增加额外的睡眠压力。
正视内心的问题,不企图压制或者假装看不见,而是告诉自己:“是的,我现在很难受,我遇到很多问题,我希望寻求帮助,因为我很爱自己。”
别自我责怪,别逃避问题。接纳问题,正视它,采取自己能实行的方案。允许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改善。允许自己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接纳失眠,就是我们应对失眠的第一步。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自我关怀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心理调节:学会与情绪共处,而不是压制或逃避。接纳与承诺疗法(ACT)认为,放弃与失眠的斗争,接纳夜间可能会清醒的状态,可以显著改善我们的睡眠[9]。科学干预: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利用现代医学的力量,帮助身心恢复更好的睡眠节律。
环境优化:睡眠不仅受身心状态的影响,也与环境紧密相关。一个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能够有效降低夜间认知唤醒的强度。与此同时,亲人、朋友的理解和鼓励,是我们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一环,让我们面对失眠时不再孤军奋战。
当自我调节效果有限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更恰当的自我关怀。如今,这种关怀可以更便捷——美团买药作为失眠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始终认为就医用药不是简单的行为选择,而是可以被重构为一种“理性自我关怀”的明智决策。
一方面,通过美团买药平台,用户可以在线连接专业人士进行咨询,根据自身失眠或健康困扰获得个性化建议,并会帮助分析失眠背后因素,制定可行的改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你无需担心预约、排队或繁琐流程,随时都能获得专业帮助,以更小的心理压力尝试改善睡眠。
另一方面对于需要药物干预的情况,美团买药提供新一代的失眠治疗药物。
在治疗失眠的药物中, 传统镇静催眠类药物易出现依赖性和抗药性[10],在临床治疗中,不少患者不得不轮换着吃,以减少药效递减和成瘾风险。新一代的失眠治疗药物基于对睡眠机制研究的深入,创新作用机制并且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成为了首批可通过线上平台开方购药的抗失眠药物之一,极大地提升了用药的可及性,让失眠患者获取有效治疗的路径更为便捷。
同时为了消除用户对新药以及“试错成本”的恐惧,美团自营大药房率先推出小规格的试用装,并进一步升级用药保障体系,比如购买新药后的21天内,如出现不适可申请售后服务。
过去线上购药如出现不适往往只能自担风险,美团买药的一系列举措能够有效减轻用户的顾虑。这让科学干预的门槛更低,也让用户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加安心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失眠是一种可以被科学对待和管理的问题,而不是只能靠自我忍耐的痛苦。把睡眠管理视为自我关怀的一部分,通过科学的方法主动改善,才能真正打破失眠的恶性循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从一次专业的支持开始。
美团买药也为 KnowYourself 的读者准备了【失眠新药红包】,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人,以更科学的方式重新拥抱好睡眠。
今日互动
你会因为什么心理原因失眠?
References:
[1]McNamara, S., Spurling, B., & Bollu, P. (2025). Chronic insomnia. StatPearls.
[2]Columbi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2022). How sleep deprivation impacts mental health.https://www.columbiapsychiatry.org/news/how-sleep-deprivation-affects-your-mental-health
[3]Harvey, A. G. (2002). A cognitive model of insomnia.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0(8), 869-893.
[4]Sella, E., Carbone, E., Toffalini, E., & Borella, E. (2020).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leep quality: The role of sleep-related belief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6, 109770.
[5]Zeng, L. N., Zong, Q. Q., Yang, Y., Zhang, L., Xiang, Y. F., Ng, C. H., Chen, L. G., & Xiang, Y. T. (2020).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f Insomnia: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1, 577429.
[6]Riemann, D., Nissen, C., Palagini, L., Otte, A., Perlis, M., & Spiegelhalder, K. (2010). The neurobiology, 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The Lancet Neurology, 9(5), 482-495.
[7]Espie, C. A. (2002). Insomnia: conceptual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persistence, and 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 in adult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 215-243.
[8]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9]Salari, N., Fairman, N., Saadat, S., Parvaresh, N., & Mohammadi, M. R. (2020). The effect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on insomnia and sleep qual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BMC Neurology, 20,Article 183.
[10]Qaseem, A., Kansagara, D., Forciea, M. A., Cooke, M., Denberg, T. D., & Clinical Guideline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2016).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5(2), 125-133.
本文关键词:睡眠、失眠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点亮 红心,关照身心
来源:知我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