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中国所有者警告荷兰,扣押事件将带来严重产业负面影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6 17:48 2

摘要:147亿元营收、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份额第三、为博世和大陆等顶级汽车供应商提供关键芯片——这是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在2024年交出的答卷。但在2025年9月30日,这家中资控股的荷兰芯片制造商突然发现自己的所有资产、知识产权和人事调整权被冻结一年,其中国

信息来源: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10-24/nexperia-s-chinese-owner-warns-of-fallout-from-dutch-seizure?embedded-checkout=true

147亿元营收、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份额第三、为博世和大陆等顶级汽车供应商提供关键芯片——这是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在2024年交出的答卷。但在2025年9月30日,这家中资控股的荷兰芯片制造商突然发现自己的所有资产、知识产权和人事调整权被冻结一年,其中国籍CEO张学政被停职,99%的股权被强制托管给第三方。荷兰政府援引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将一桩看似普通的企业管理争议推向了地缘政治的风口浪尖。

这起事件的复杂性远超表面。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法庭文件,美国国际安全与防扩散局早在2025年6月就向荷兰外交部发出明确信号:"几乎可以肯定,该公司必须更换执行长,才能有资格从实体清单中被豁免。"这一最后通牒揭示了事件的真实轮廓:在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的框架下,安世半导体成为了跨大西洋盟友协同行动的最新目标。而闻泰科技在2024年12月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正是引爆这场危机的导火索。

安世半导体的战略价值在于其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这家公司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5.2%,仅次于英飞凌和安森美,在车规级MOSFET和二极管等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25%。更关键的是,2024年安世半导体来自汽车领域的收入占比高达62.03%,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的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桩等核心部件。

这种供应链地位使得荷兰政府的冻结令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危机。欧洲汽车制造商——从大众、宝马到奔驰——几乎都依赖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在10月19日的表态中也承认,安世的芯片供应会影响到中国产汽车。这一表态折射出一个矛盾的现实:荷兰政府试图以"国家安全"为名控制安世半导体,但这家公司的产品恰恰是维系欧洲汽车工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中国商务部的反应迅速而精准。在荷兰宣布冻结措施后不久,中方即对安世半导体部分产品启动出口管制调查,涉及汽车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多个品类。这一反制措施直击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痛点。市场分析显示,如果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工厂停止向欧洲供货,大众、宝马等车企可能面临生产线停摆的风险。一位业内人士的评论切中要害:"少一颗二极管都可能让整条汽车产线停摆。"

这种相互依存的供应链结构,使得任何单方面的强制措施都可能造成双输局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东莞、荷兰奈梅亨、英国曼彻斯特和德国汉堡都拥有晶圆生产线,形成了高度整合的全球制造网络。荷兰政府冻结其资产和知识产权调整权,实际上阻断了这一网络的正常运转,不仅影响中国母公司的利益,也损害了依赖安世供应的欧洲客户。

安世半导体案例凸显了当代国际经济秩序中一个根本性的张力:国家主权与全球化市场逻辑之间的冲突。闻泰科技在2019年以约30亿欧元收购安世半导体时,这笔交易经过了包括欧盟、美国在内的多个司法管辖区的严格审查并获得批准。但在六年后,这一经过合法程序完成的跨国并购,却因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而面临事实上的否决。

荷兰政府援引的法律依据是2023年通过的《经济安全法案》及其配套的《货物可用性法案》,该法案赋予政府在认定存在"国家安全风险"时,对企业实施临时管制的权力。但问题在于,"国家安全"这一概念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根据荷兰政府的说法,其担忧的核心是安世半导体可能将制造能力转移至中国。然而,作为一家在全球拥有14000名员工、年营收超过2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安世半导体的运营决策本应由其董事会基于商业逻辑做出,而非由政府基于地缘政治考量强制干预。

更耐人寻味的是荷兰政府介入的时机和方式。法庭文件显示,安世半导体的部分外籍高管在今年早些时候向荷兰法院申请临时禁令,试图阻止母公司闻泰科技的某些管理决策。这些高管声称,闻泰科技计划将安世的部分制造能力转移至中国,违反了公司章程和荷兰法律。但闻泰科技强烈否认这一指控,称其"毫无事实依据",并指责这些外籍高管与荷兰政府"高度联动",实质是在政治压力下试图剥夺股东权利。

这场公司治理争议迅速升级为政府行动,揭示了在半导体这一战略产业中,企业自主权已经被严重压缩。当美国在2024年12月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时,理由是该公司"帮助中国获取敏感半导体制造技术"。但熟悉半导体产业的分析师指出,安世半导体主要生产的是功率器件和模拟芯片,技术节点远不及当前最先进的逻辑芯片,其产品也并非美国出口管制重点针对的"尖端技术"。将其列入实体清单,更多是出于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发展的战略考量,而非特定的技术扩散风险。

安世半导体的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在2006年被剥离为独立公司NXP半导体后,于2017年又被NXP出售给中国私募基金建广资产。2019年,闻泰科技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运作,最终实现对安世半导体的全资控股。这一并购在当时被视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成功案例——一家中国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得了欧洲老牌半导体企业的完整控制权,并承诺保持其在荷兰的运营和研发中心。

在2019至2022年间,安世半导体确实经历了显著增长。研发投入增长40%,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缩短30%,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份额从第14位跃升至第9位,最终在2024年稳定在第三位。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成为其增长的重要动力——2024年,中国市场为安世贡献了49.29%的收入。闻泰科技的管理团队认为,正是中资背景带来的资本支持和中国市场准入,才使得安世半导体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这种成功恰恰成为了问题的根源。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决策者担心,一家由中国企业控制的半导体公司掌握了欧洲汽车工业的关键供应链,在未来可能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筹码。这种担忧在2025年9月美国商务部发布新一轮"穿透性规则"后达到顶点——该规则规定,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即使注册在第三国,也将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安世半导体作为闻泰科技的子公司,可能无法继续从美国供应商处采购关键生产设备和材料。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荷兰政府选择了介入。通过冻结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并停止张学政的职务,荷兰实际上是在向美国发出信号:我们理解你们的关切,并愿意配合采取行动。这一策略与荷兰在光刻机巨头ASML问题上的立场一脉相承——尽管中国是ASML的重要市场,荷兰政府仍在美国压力下持续收紧对华出口限制,禁止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并在2024年进一步扩大深紫外光刻机的出口许可范围。

但这种"选边站"的代价正在显现。闻泰科技在第三季度财报中警告,如果在2025年底前无法恢复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公司的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可能面临"暂时的下行压力"。考虑到安世半导体在2024年为闻泰贡献了147亿元营收和近23亿元净利润,这一损失的规模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这起案例对未来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构成了严重警示:即使并购在当时获得所有必要的法律批准,也可能在数年后因地缘政治环境变化而被事实上剥夺控制权。

10月21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通话,双方表示将"共同努力达成建设性解决方案"。但截至目前,各方立场的根本分歧仍未弥合。美国坚持要求安世半导体更换中国籍CEO并改变公司治理结构,荷兰政府在维护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和保护本国企业利益之间左右为难,而中国则将此事视为对正常商业活动的非法干预,并通过出口管制调查施加反向压力。

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多方博弈,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重构。在过去数十年中建立起来的全球化供应链网络,正在地缘政治竞争的压力下走向分裂。跨国企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之间保持中立,而是被迫在大国竞争中选择阵营。对于依赖这些供应链的下游产业——从汽车制造到消费电子——这种分裂意味着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和不确定性增加。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当"国家安全"成为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概念时,市场规则和法治原则的约束力就会被大幅削弱。如果一家企业可以在完全合法地完成跨国并购六年后,突然因其母公司的国籍而失去对所并购资产的控制权,那么跨境投资的可预见性和安全性就无从谈起。这不仅会损害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意愿,也会动摇全球投资者对欧洲市场开放性和法律稳定性的信心。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