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简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6 17:44 2

摘要:泉州洛阳桥,原名 “万安桥”,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跨海梁式大石桥,被誉为 “海内第一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 “中国四大古桥”。它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是泉州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起

泉州洛阳桥简介

泉州洛阳桥,原名 “万安桥”,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跨海梁式大石桥,被誉为 “海内第一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 “中国四大古桥”。它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是泉州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的重要文化地标,2021 年随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建造背景与历史沿革

洛阳桥的修建始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 年),由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主持规划与建造,历时六年,于嘉祐四年(1059 年)正式竣工。彼时的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核心港口,商船往来频繁,但洛阳江入海口 “水阔五里,波涛滚滚”,涨潮时风浪汹涌,渡船常因翻覆导致人员伤亡,成为制约商贸与交通的 “天堑”。蔡襄为解决这一难题,力排众议,召集能工巧匠,凭借卓越的工程智慧,在这片凶险的海域筑起了这座跨海长桥,彻底改变了 “渡海无舟” 的困境,也为泉州 “东方第一大港” 的繁荣奠定了交通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中,洛阳桥历经多次修缮。明清时期,官府与民间曾十余次对桥梁进行加固、补修,其中明宣德年间的修缮规模最大,不仅修复了受损的桥体,还增设了护栏与碑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更是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多次开展系统性保护工程,确保这座千年古桥在岁月侵蚀与海浪冲击下依然稳固。

二、独特的建造技术与桥梁结构

洛阳桥的伟大,不仅在于其 “跨海” 的规模,更在于它开创性地运用了多项领先时代的工程技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

1. “筏型基础”:对抗海浪的智慧

为解决入海口松软地质无法承载桥体重量的问题,工匠们首创了 “筏型基础” 技术 —— 先将数十艘木船并排固定在江底,再在船上铺设一层厚厚的石板,形成类似 “筏子” 的稳固基座,最后在基座上砌筑桥墩。这种技术巧妙利用了木船的浮力与稳定性,有效分散了桥体重量,抵御了海浪对桥墩的冲击,比欧洲同类技术早了近千年。

2. “种蛎固基法”:自然与工程的结合

为进一步加固桥墩,工匠们还发明了 “种蛎固基法”—— 在桥墩的缝隙中养殖牡蛎(俗称 “海蛎”)。牡蛎的贝壳坚硬且附着力强,生长过程中会分泌钙质,将桥墩的石块紧密黏合在一起,形成坚固的 “天然混凝土”。这种利用生物特性加固工程的方法,既环保又高效,是中国古代水利与桥梁工程的杰出创新,至今仍能在洛阳桥的桥墩上看到残留的牡蛎壳。

3. 桥梁整体结构

洛阳桥原长约 834 米,宽 4.5 米,现存长度约 731 米,共有 46 座桥墩(含桥台)。桥墩呈船形,迎海一侧设计成尖形(“分水尖”),可有效分流海浪与潮水,减少冲击力;桥面由巨大的花岗岩石板铺成,每块石板长约 5-8 米,重约 10-20 吨,石板之间通过榫卯结构连接,紧密稳固。桥的两侧设有石护栏,护栏上雕刻着简单的花纹,虽不繁复,却尽显古朴厚重。此外,桥上还分布着多座碑刻与石塔,其中最著名的是蔡襄亲自撰写的《万安桥记》碑,碑文简洁流畅,记载了建桥的缘由、过程与规模,被誉为 “书法、文章、刻工三绝”,是研究北宋桥梁工程与泉州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洛阳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具有深远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从交通与经济角度看,洛阳桥建成后,彻底打通了泉州城与惠安县、莆田市等地的陆路通道,使原本依赖渡船的货物运输与人员往来变得便捷高效。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洛阳桥运往泉州港,再从港口远销海外;同时,海外的香料、珠宝、药材等也经此桥进入内陆,极大地促进了泉州乃至闽南地区的商贸繁荣,为泉州成为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提供了关键的交通支撑。

从文化与科技角度看,洛阳桥的建造技术是中国古代桥梁工程的巅峰之作,“筏型基础” 与 “种蛎固基法” 两项创新,不仅体现了工匠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更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与前瞻性,对后世桥梁建设影响深远 —— 此后福建地区的安平桥、江东桥等跨海石桥,均借鉴了洛阳桥的建造技术。此外,洛阳桥还承载了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桥上的碑刻、石塔、祈愿石刻等,记录了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与生活,成为闽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世界遗产角度看,洛阳桥作为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的核心遗产点之一,见证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与世界各国的海洋贸易往来,体现了中国古代 “因地制宜、与自然共生” 的工程理念,是中外文化交流与科技传播的重要见证,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

四、如今的洛阳桥:保护与游览

如今的洛阳桥依然横跨在洛阳江入海口,虽不再承担主要的交通功能,却成为泉州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与文物保护典范。为保护这座千年古桥,当地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禁止机动车通行,减少人为磨损;定期监测桥墩与桥面的状况,及时修复风化、破损的部位;在桥梁周边设立保护范围,控制周边建筑高度,避免影响古桥的历史风貌。

游客来到洛阳桥,不仅能漫步在古朴的石板桥上,感受海风与历史的交融,还能近距离观察桥墩上的牡蛎壳、船形分水尖等 “千年工程遗迹”,品读《万安桥记》碑的苍劲书法。桥下的洛阳江滩涂,还是观赏候鸟与潮起潮落的好去处,涨潮时,江水漫过滩涂,古桥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水墨画卷;退潮时,滩涂裸露,能清晰看到江底的牡蛎床与古船遗迹,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

此外,洛阳桥周边还配套了游客服务中心、历史文化展厅等设施,通过图文、模型、多媒体等方式,向游客全面介绍洛阳桥的建造历史、技术创新与文化价值,让这座 “海内第一桥” 的故事得以代代相传。#打卡金秋中国#

来源:海东鑫旅行

相关推荐